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第32章


 
  邢振铎:2005年暑假,我在辽宁体校为一位来自美国的教练做翻译。我是从高一开始打网球的,而且网球一直是我最钟爱的运动,因此我很高兴能接到这份工作。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紧张,因为作为翻译,我不但要翻译出内容,更要翻译出语气。面对一个由整个辽宁省的资深省市级教练和省级、国家级运动员组成的班级,要做出命令和批评的语气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困难的。有一次由于在国外对汉语的生疏,在一次下午课上,我糊里糊涂地忘记了“胳膊肘”怎么说,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到,情急之下说成了“膊棱盖儿”,幸好我说的时候还有手语而且我原来的教练也在场,及时地纠正了这场笑话。其实和教练与队员们的相处也没有我开始想像得那么糟,随着时间的推移,课余时间对话的增多,我开始和我的班级打成一片,这给了我自信,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我认为,对于当时20岁的我,能有这样的经历还是很有趣、很宝贵的。 
  笔者:请介绍一下你现在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 
  邢振铎:我在牛津大学的Worcester学院学习四年的本硕连读课程MMath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数学与统计)。和英国大多数专业不同,我的课程一共是四年,每年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八周的课程,一般考试都在每年的第三个学期末进行。课程的分布大概是这样的:大一和大二的第一个学期学习指定课程,从大二开始到结束都是选修课,其中包括一些核心课,比如说统计,概率等等。大部分的教学分成两个或者三个部分:第一由大学组织的大课(Lecture),第二由学院组织的一对二授课(Tutorial),第三由大学组织的课时(Class)。选修课的范围比较广泛,有精算、数值分析、微机分、相对论、生物统计、图画理论等等。学生想学多少就可以学多少,只要有足够的科目参加考试就可以,在参加考试之前的几个月,学生需要决定参加考试的科目,因此多选的科目不能参加考试。 
  笔者:听你父母说,你现在每天还要工作两个小时,请讲讲你的工作情况和感受。 
  邢振铎:是的。我现在在一所牛津的职业技术学校打工,每天早晨6:30-8:30,具体是打扫五个学生实验室。由于学生还要学习木工,因此,锯末子、刨花经常洒在地毯上,所以我必须精心打扫干净,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当天上课有好的环境,工作结束后我会骑自行车去上课。 
  工作确实有些辛苦,但我觉得这也是我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的一部分,而且每小时还可挣8英镑,一天16英镑,这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高兴的,既解决了我的一些生活费用,也节省了父母的开支。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工作,以及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别人的意义和贡献。   
  投资教育,花多少钱都值(11)   
  笔者:你将如何度过你在英国的最后一个暑假? 
  邢振铎:我准备在一家企业实习,要学习和掌握今后工作中的经验,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当然了,我会尽量找与我专业有关的实习企业,而且这也将为我今年十月读研究生课程提供良好的感性基础,以更好的成绩完成牛津四年本硕连读课程。 
  笔者:请谈一谈你对国内、外教育的看法。 
  邢振铎:我认为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差距是很大的。首先我认为作为国内的学生,这种差距不应该是被抱怨或者盲目学习的。国内教育的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竞争激烈、考试压力大、学生操作能力差等等是我们的国情、国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教育是有我们的优势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但基本所有的英国、美国学校都有很全面的俱乐部,运动类、文化类、研究类等等,这是国内很难做到的。 
  另外,从师资上国内学校也有很长的路要追赶。记得我在美国学习解剖课程的时候,我们每星期解剖一种动物,无论是解剖鲨鱼、小猪、还是鸽子,学校都供应每人一只。每解剖一种动物,我们都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观察报告。在报告中,会有三到五条必须描述的现象,其他信息自己获得了多少就写多少。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绝大多数的细节,例如用锯子锯猪的肋骨,当时我花了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而一些美国学生十分钟就搞定了。所以,我觉得国外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而国内学生的计算和理论知识要强一些。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1)   
  小档案: 
  李沫思,女,1987年6月生人。 
  1994年入沈阳市南京街第一小学。2000年以排名全校第二,班级第一的成绩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 
  1998年11月,以小学生身份参加沈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沈阳市第三届外语大赛”,进入决赛,并获得外语大赛特别奖。 
  2004年12月,发明“便携可调式微型静音耳塞”,获得国家专利。 
  2005年9月,出版处女作《没人替我们成长》。 
  2005年12月,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并获得每年460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在接受采访之前,李沫思的母亲向我们一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一样的孩子,刘亦婷也好,李沫思也好,并不是一个榜样,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母亲说:“这么多年,跟孩子一路走来,最大的体会就是——让孩子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家长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天性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人的个体差别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对于母亲来讲,在孩子教育的初期,家长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的责任之一就是发现孩子的天性。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优点,我觉得这样说不对。要培养孩子,就要了解孩子,不投入一定的精力,不让孩子参加各种训练,是无法了解到孩子的优点和天性的”。 
  从小,李沫思就是一个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的女孩,父母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抓住从学龄前到初中这样一段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让女儿参加各种活动,先后对孩子进行了小提琴、长笛、跳舞、速滑、游泳、英语、日语、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尝试性训练。在尝试的过程中,夫妻俩发现女儿在某些项目上进入得特别快,“比如游泳,同样基础的孩子在一起学,老师讲完之后,沫思一般很快就能掌握,而且常常冲在最前边,很多家长都夸她,老师也总是首先表扬她。每次训练结束,沫思都是扬着小脖很自豪地跑出来,我们再激励她一番,这让她感觉特别自信。”在这样一些活动中,沫思常常能够拿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学习劲头,也表现出很好的悟性。“但是对于有的活动,她就开始找借口放松训练,其实这就明显表现出孩子的兴趣和天分的倾向。”对于这样的活动,父母主动让孩子放弃,母亲说:我们反对让孩子克服困难做自己不感兴趣也不具备天赋的事,反对用这样的方法来磨砺孩子的意志,这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甚至在孩童时代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 
  母亲还用中国的传统习俗“抓周”来说明自己的教育思想。虽然她认为“抓周”的习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兴趣爱好测评方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初期,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所在。母亲说,在孩子教育的初期,家长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后期社会和学校教育所不能改变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父母发现了女儿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于是,放弃了一些项目,而在另外一些项目上对孩子进行重点培养。 
  首先,父母和沫思一起选择了吹长笛,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美感,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能。母亲说:“艺术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姊妹,艺术的培养会给孩子未来创新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音乐给孩子带来美、带来爱,孩子会美就有爱心,而这种爱心来自于自然和淳朴,来源于音乐。”长笛的学习李沫思一直坚持了多年,到上高中时因学业紧张才告一段落,但这个时候,她已经能够将长笛作为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来自娱自乐了,还曾经在与外国友人的联欢会上现场演奏。 
  除长笛外,父母还选择了游泳作为沫思终身训练的体育项目,并且跟女儿一起长跑锻炼体能以适应未来紧张的学习。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2)   
  “另外,在数学方面,我们对她开发得也挺早的。”母亲说。当发现女儿在数学方面的兴趣时,父母主动为孩子提供接受训练的机会。在他们的帮助下,李沫思自学了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奥数”。到了一定阶段,同年级的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她就跳级参加小学六年级“奥数”辅导班,并且名列前茅,表现出很高的智力水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李沫思的父母在孩子教育的早期及时发现女儿的某些天赋,于是顺势推了一把,领孩子走上了个性化发展的快车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