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日暮歌

73 第七十二章 旧人重归



    尽管王承恩没有同意去皇上那告状,但这几日之间,关于张德秀是假太监的怀疑,在宫里却是突然风声四起。周喜自然知道这风声是出自何处——既将事情抖落出来,又不让自己牵连干系,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很快,消息便如人所愿的传到了武英殿。就在夕照还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摸不着头脑时,便已然被崇祯屏退左右,单独留在了暖阁中。
    “皇、皇上是从哪里听来的这等谣言?”听了皇上的问话,夕照的神经倏地绷紧,心中砰砰乱跳好似战鼓震天。瞒了这么多年,终于是纸包不住火了吗……虽然曾在心里无数次模拟过这生死交关的时刻,也早就准备好了千百句应对的辩词,但真正身处这样的气氛中,那慌乱不堪的心绪果然仍是难以抑制。夕照低着眼,努力平静下心跳,想了想,继续开口说道:“皇上莫要信这些无稽之谈,小人这些年来日日与皇上朝夕相对,凤阳一行又与皇上同吃同住,若小人是假,皇上怎可能毫无察觉?”
    “嗯……”崇祯没多犹豫,点了点头,似乎也并未太把这则传言放在心上,“宫中人多口杂,宫人们爱传闲话,朕本也是不信的。只是此次无凭无据的,怎地传出你是假太监这等蹊跷事来?”
    “怕是这么多年小人一直独住,惹人生疑了罢?”夕照偷偷观察着崇祯的表情,狂跳的心总算大致安定了下来,“按小人的职衔,本没有资格独住一房的,蒙皇上偏爱,格外开恩赐居,也许反倒挑起了好事之徒的疑心。”
    理由虽然牵强,效用却是不俗。只见崇祯微微皱眉,略有不悦:“你独住是朕许了的,若是以此为据,岂不是连朕也有包庇之嫌。”
    “小人也只是猜测,不过倘若议论一直不息,小人还是搬去与他人同住罢……”
    “哎~这又是何必。此事便到此为止吧,朕会传旨下去,谁再乱嚼舌根,必当重罚。”崇祯挥挥手,轻描淡写地为这场看似无稽的风波做了了结。夕照大松了口气,才要欠身称谢,却见传令太监在暖阁门口躬身一拜。
    “皇上,高起潜高公公今日已经抵京,现正在殿外等候皇上传召。”
    “嗯。传。”
    千金易得,信任难求。夕照随着崇祯来到大殿中,眼里看着那多年未曾回宫的高起潜走进殿来,行礼觐见,与皇上一来一往地闲叙问候,但心情却始终牵扯在刚才那件事上,恍恍惚惚的,又不太是滋味。皇上就这样轻易地相信了,没多问,没多查,甚至显然,连疑都不曾有多少生疑。自己对于皇上来说,也许真的与他人不同;皇上是这样的信任自己,但至少在这件事上,自己却是早已负了皇上的心。哎……只盼今后的岁月安稳无波,这一件秘密可瞒得一生一世,永远不要让皇上知晓。
    二
    “高起潜回来了?”司礼监中,王承恩扇子一合,涌起一脸嫌恶,“他这些年在外边监军监得好好的,没事回来干嘛?”
    李全在偏座上坐下,携起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本是回来述职的,但据说他生了眼疾,在外多有不便,这段时间便要在宫中养病,暂时不走了。”
    “暂时不走?!”王承恩一听这话,砰地一拍桌子,音调陡然一高,“嘿!刚解决了新对头,又回来个旧冤家,咱家怎么就没一天安生日子过!”
    “公公稍安勿躁。”李全忙安抚道,“他生着眼疾,半瞎不瞎的,估计也碍不上公公什么。公公只当没他便罢。”
    “哼。”王承恩眼一瞥,冷冷一哼,“咱家可以当没他,就是保不齐那不要脸的自己找上门来。”
    “公公多虑了……”
    二人正说着,忽听门口脚步声声,一阵嘈杂。一人大步迈入司礼监,四周打眼一扫,目光最终落在了王承恩身上。
    “哟,王公公,多年不见,一切可好啊?”
    王承恩听闻那厢招呼自己,转过头去,与来人四目相交。只见门口站着的那瘦脸淡眉,好似隐隐透着病容的太监,不是那旧冤家高起潜是谁?多年不见,那副嘴脸却一丝未变,依然那么惹人生厌。王承恩收了眼神,嘴角一扯,坐着不动。
    “有高公公挂心,咱家怎会不好。”
    “呵呵,看您这满面红光的,想来也是不差。咱家不在这几年,王公公的日子定是过得顺风顺水,顺心顺意吧。”高起潜也不客气,一抖衣襟,坐在王承恩对面的椅子上。
    “再顺风顺水,也比不得高公公啊。”高起潜几句话,便撩得王承恩心里无名火起,但一时之间却也寻不出什么发作的借口,只得好歹压着,嘴上不冷不热地接话道,“咱家不过是在司礼监这一亩三分地胡乱比划比划,哪比得了高公公在外监管着几万大军,那才叫威风八面啊。今日高公公百忙之中屈尊前来,是有何见教啊?”
    “哎,咱家虽然多年在外,可再怎么说也是司礼监中人,既是回宫了,又岂有不回来为同僚分忧的道理。”高起潜半笑不笑,眼睛一瞟王承恩,顺手拿了一块高脚盘上的点心,扔入口中大嚼,“这不一回宫,便紧着赶来司礼监,看看王公公这可还一切顺遂,可还有什么需要咱家效力的地方啊?”
    “哎哟,不敢当不敢当,司礼监这些微末事务,哪里敢劳动高公公大驾。”王承恩阴阳怪气地说,“听闻高公公是生了眼疾,这才回来调养一段时日。既是养病来的,高公公就尽管放心养着便是,咱司礼监虽是事务繁杂,但人手却是从不缺的,您看看这屋里,连椅子都快摆不下了,就不劳高公公这个病人再来费神了。”
    高起潜泰然一笑,看似是早已料到了王承恩的反应。“嗨,咱家这眼疾有什么要紧,不过是一只眼模糊些而已,碍不了什么。”他拍掉手上的点心渣,清清嗓,朝着空处虚拱了下手,“蒙皇上关怀,细细问了病情,又定是要教咱家在京城养好了身子再回军中,哎……其实咱家本也没什么的,这么些年一直让王公公独自操劳,也是于心不忍,不过既然王公公这么客气,那咱家也就不推辞了,等养好了病,再好生为皇上效力。”说着,他站起身来,整整衣冠,撑起一脸做作的假笑,“那咱家就此告辞,王公公自己保重。”随即便大踏步地离开了司礼监。
    “他究竟来做什么……”看着高起潜远去的背影,李全嘴里小声念着,待到回眼一看,只见王承恩黑着脸一言不发,狠狠盯着方才被高起潜动过的那盘点心,那样子仿佛在下一刻,便要抄起高脚盘,扔在地上摔个稀烂。李全心中一惊,刚要出言劝慰,王承恩却自己缓下了架势,移开眼神,招手把周喜叫了过来。
    “这个,扔了。”王承恩闷着声音,指了指桌上的点心盘子,“连盘子一起,扔得越远越好,别让咱家再看见。”
    三
    六月,盛夏来临,烈日炎炎,仿佛要融化世间的一切。夕照看着窗外反射着刺眼日光的琉璃黄瓦,有一搭无一搭地回忆着往事。自崇祯元年十二月入宫,这已是在宫中度过的第十个夏天了。光阴似箭,一点不错。尽管细想起来,这十年间林林总总的,波波折折,也并不平淡简单,但放眼回望彼时,长长十年光阴却好似只在刹那之间,一眨眼,一晃神,那寒夜中破烂的白菜棚便幻化成了这富丽明亮的皇宫,市井商贩,说书先生也忽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衣着光鲜的宫女太监,还有一旁静静批着奏折的皇上。午后的暑热一阵阵昏蒙着头脑,有那么一瞬间,夕照只怕这一切就是一场仙梦,片刻后醒来,眼前仍会是宝珠胡同老宅中一件件古旧的陈设,以及染在屋门口,窗棱上,那沁着暑气的夕阳。
    “给皇上请安。”王承恩的到来打破了房中的宁静,也打断了夕照的思绪。只见他躬身行了礼,便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子,呈了上来。“这是礼部尚书杨大人新上的折子,还请皇上过目。”
    “哦?可是有关昨日那件事的?”崇祯嘴上问着,却没等王承恩回答,便径自展开折子看去。
    “正是,杨大人折子中主张同意清军提出的要求。皇太极一向言出必行,之前说的和议不成,夏秋必有行动,想来也断不会是虚,若真到了那个地步,以目前的兵力,剿寇清虏双线作战,恐怕是十分困难……”
    “唔……”崇祯半垂眼皮,微蹙眉头,良久不语。
    关于皇太极的威胁,夕照自然也是听说了的。十年内乱外侵,三度兵逼京畿,令夕照在听闻这样的消息时,早已不似当初一般惊惧慌乱。大明已不是儿时所知的那个太平的大明了,眼见着皇上这十年的勉力维持,任谁也能清醒的知道,如今的大明终究是再难轻易回归过去的兴盛。而尽管危机不断,但次次风波皆是转危为安,这也让夕照在忧心之外莫名地隐着一丝安心,似乎十年坎坎坷坷,也并没有哪次坎坷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命运,今后就算勉强,大明应也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不会有终结的一天。所以此次的变故,不过是又一场终将转危为安的风波而已。夕照在内心深处,毫无根据,却无比笃定地这样想着。
    窗外知了不知疲倦地高唱着,好似拼命要为这个夏天谱出一曲磨灭不去的旋律。“攘外必先安内……”崇祯喃喃念着杨嗣昌奏疏中的文字,合上折子,不置可否,只是若有所思地看向了窗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