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南境1:湮灭

第5章


我赶紧回撤,但感觉已经有东西钻进了鼻腔,腐败蜂蜜的气味儿在短促的瞬间陡然增强。
  惊吓之下,我继续后退,心中暗自爆出一串勘测员惯用的咒骂。我的自然本能总是试图隐瞒。我已经在设想,若是将自己受到感染的情况告诉整个团队,心理学家会作何反应。
  最后,我深吸一口气,以控制住语调,然后说道:“是某种真菌。这些字母由菌类子实体构成。”谁知道是否正确?这只是最像答案的说法。
  我的嗓音一定比真实的思绪要平静,因为她们的反应中并无犹疑。听她们的语气,也不像是看见孢子喷射到我脸上。我靠得太近,而孢子十分细小,毫不起眼。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
  “文字?由真菌构成?”勘测员傻傻地重复我的话。
  “在有记载的人类语言中,没有用这种方法书写的,”人类学家说,“有哪种动物是这样交流的吗?”
  我忍不住笑出声。“不,没有哪种动物是这样交流的。”即使有,我当时也没想起来,事实上,我一直都没想出来过。
  “你是开玩笑吧?这是个玩笑,对吗?”勘测员说道。看她的姿态,像是要走下来证明我说错了,但她站在原地没动。
  “菌类子实体,”我神情恍惚地答道,“构成了文字。”
  我平静下来。同时,我感觉无法呼吸,或不愿呼吸,这显然是心理而非生理上的问题。我没发现任何生理变化,而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无关紧要。我明白,对于如此陌生奇特的东西,即使回到营地也不太可能有解毒剂。
  首先,我试图消化理解这些信息,但发现它们令我动弹不得。这些文字由某种我不认识的共生菌类子实体构成。其次,文字上散出的孢子粉尘意味着,越往塔底走,空气中潜在的污染就越多。真有必要将这些信息告诉其他人吗?那只会让她们担忧。我断定,没有必要。也许有点自私。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带着合适的装备回来之前,必须让她们避免直接暴露于污染中。进一步的评估需依赖于环境与生物因素,然而,对于这些因素,我越来越确信,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
  我走上楼梯,回到平台。勘测员和人类学家似乎期待我可以提供更多信息。人类学家尤其焦躁不安,她的视线不断移来移去,就是无法静止。我或许可以编造信息,让她中断无休止的搜寻。但这些字荒谬而令人难以置信,除此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宁愿那文字是某种未知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样还能少一点谜团。
  “我们应该回上面去。”我说道。我如此建议并非因为这是最佳行动方案,而是想减少她们暴露在孢子中的机会,直到可以看出它们对我有何长期影响。我也相信,假如留在此处,我可能会有回身走下楼梯继续读那文字的冲动,她们将被迫强行阻止我,然后我也不知自己会怎样。
  她们俩并无异议。但随着我们向上攀爬,尽管身处封闭空间,我却感觉一阵晕眩,短暂的一瞬间似有一种恐慌感,仿佛墙壁忽然变得有点像肉质,而我们是在一头怪兽的食道里行进。
  我告知心理学家我们所见到的状况,并背诵部分文字,一开始,她反应古怪,一动不动,显得相当专注,然后,她决定下去看一看那些字。我犹豫不决,不知是否该警告她不要去。最后我说道:“只能站在楼梯顶端观察。我们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毒。下次回来时,应该戴上呼吸面具。”上一批勘探队至少留下了面具给我们,封装在一个箱子里。
  “停顿并非有说服力的分析?”她凝神注视着我说。我感觉浑身一阵麻痒,但没有开口,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其他人似乎都没察觉到她在说话。后来我才意识到,心理学家试图诱导我单独进入催眠状态。
  我的反应显然落在她期待的范围之内,因为她爬下了楼梯,留下我们在地面上焦躁不安地等待。她要是不回来我们该怎么办?我感到一阵强烈的责任感。她或许会跟我一样,想要继续读下去,并且付诸行动,这一想法让我十分焦虑。我不知道那些文字的含义,但我希望它们是有意义的,好让我消除疑惑,也让我的所有疑问都能找到合理答案。这些思绪令我的注意力分散,不再惦记孢子对身体的影响。
  幸好另外两人在等待时并无谈话的愿望,而且仅十五分钟过后,心理学家便笨拙地从楼梯井里爬了上来,一边眨着眼调节视力,一边走入明亮的光线。
  “很有趣,”她站在我们面前平淡地说,同时掸去衣服上的蛛网,“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她似乎还有话要说,但决定不再讲下去。
  她的话近乎愚钝;显然我并非唯一作出此种评估的人。
  “有趣?”人类学家说,“自从有史以来,世界上从来都没人见过这样的东西。从来没有。你就只是说它有趣?”她看上去就像要歇斯底里大发作。而勘测员只是注视着她俩,仿佛她们才是奇异的生物体。
  “需要我帮你平静下来吗?”心理学家问道。面对她冷硬的语调,人类学家含含糊糊地咕哝了一句,然后凝视着地面。
  我趁着沉默的间隙提出建议:“我们需要时间思考,也需要时间决定下一步行动。”当然,我的意思是,我需要时间观察吸入的孢子会产生多严重的影响,是否需要供认。
  “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勘测员说。我觉得所有人当中,她心里最清楚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意味着什么:此刻我们或许正活在噩梦之中。但心理学家并不理会她,反而支持我的观点,“我们的确需要时间。今天接下来应该按原计划行事。”
  于是我们回到营地吃午饭,然后集中精力“正常行事”,而我继续留意着自己身体的变化。此刻有没有感觉太冷或太热?膝盖上的疼痛是过去野外考察的旧伤还是新产生的?我甚至检查那黑色监测盒,但它依然毫无动静。我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随着众人在营地附近采集样本,测量数据——仿佛跑得太远会受到那座塔的控制——我渐渐放松下来,告诉自己那孢子没什么影响……尽管我也知道,有些物种的潜伏期可达数月乃至数年。不过我猜想,至少在未来几天里,我应该是安全的。
  勘测员专注于在上级给我们的地图上添加各种细节。而人类学家跑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去查看几栋残破的小屋。心理学家留在自己帐篷里写日志,也许是在汇报周围的人有多愚蠢,也许只是逐时逐刻地详细记录上午的发现。
  至于我,则是花了一小时观察一只红绿相间的小树蛙。它躲在一片又宽又厚的树叶后面。然后我又花了一小时追踪一只闪烁着虹彩的黑蜻蜓。它不该存在于海平面的高度。余下的时间,我爬在一颗松树上,用望远镜观察海岸与灯塔。我喜欢攀爬,也喜欢海洋。我发现,凝视海洋具有宁神的作用。此处的空气如此清爽新鲜,而边界另一侧的世界则是摩登时代的常态:肮脏,疲惫,充满瑕疵,凋零衰落,矛盾重重。以前在那边时,我一直有种感觉,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徒劳地企图挽救我们自己。
  X区域的生物圈物种丰富,这表现在鸟类的数量众多,从鸣禽到啄木鸟,到鸬鹚与黑鹭,等等。我也能略微看见一点盐水沼泽,我将注意力移向那里,得到的回报是短暂地看到一对水獭。有一次,它们抬头观望,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它们似乎能看见我在观察。这是我在野外常有的感觉:事物并非如表面所见的那样。我必须努力克服,因为它会破坏我的科学客观性。芦苇丛里有东西在移动,脚步笨拙沉重,但它距离灯塔更近,隐蔽得也更好。我无法分辨那是什么,过了一阵,植被不再受到扰动,我彻底丢失了它的踪迹。我猜那也是一头野猪,因为它们是游泳好手,而且选择栖息环境跟食谱一样,兼容并蓄。
  总体来说,直到日暮时分,这种让大家有事可做的策略起到了稳定情绪的作用,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晚餐时,我们甚至还稍稍开起了玩笑。“我希望能知道你在想什么。”人类学家对我坦言,而我回答:“不,最好不要。”由此而引发的一阵笑声让我很惊讶。我的脑袋里不需要她们的声音,也不想了解她们对我的看法,还有她们各自的故事与困扰。为什么她们想了解我的呢?
  不过,假如我们之间能建立起一点友谊与信任,即使无法维持长久,我倒是也不介意。心理学家允许我们从酒类储备中取出一些啤酒,这让大家放松下来,我甚至笨拙地表示,等到任务结束,可以保持一点联络。此时,我已不再监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是否因孢子而产生变化,我还发现自己跟勘测员相处得比想象中要好。我仍然不太喜欢人类学家,但多半是出于任务的原因,跟她对我说的话无关。我的感觉是,一旦到了野外,就像有些运动员训练时的表现要好过竞赛,迄今为止,她展示出的精神力量不够坚强。不过话说回来,志愿参与此次任务本身就已说明了一定问题。
  黄昏过后,沼泽里又传来每晚都出现的叫声,我们围坐在火堆旁,一开始还醉醺醺地回应那呼叫,仿佛故作英勇。如今,与地下塔相比,沼泽里的这头野兽就像是老朋友。大家都很有信心,最终将拍下它的照片,记录它的习性,给它戴上标识牌,并在生物分类中替它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它,但对于地下塔,大家却担心难以达到类似的了解。然而那呜咽的声音越来越激昂,几乎趋于愤怒,仿佛知道我们在嘲讽它,于是大家不再回应它的呼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