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化意义

第4章


为什么评价杜甫为诗圣?我们主要是看他的影响.杜甫对于一部诗歌史的影响当然不用我今天再说,这也不是我们的话题.可以说从产生杜甫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就再也不能摆脱他的影响了,随便你什么人,你怎么写诗,他的影响已经潜在地含在一部诗歌史中间了.这个我们就不用再谈,我们看一看在文化上面,在诗歌以外的一些文化领域的一些影响.
  杜甫一生因为飘零各地,走过许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怎样去世的?他安葬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现在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遗址,杜甫的坟墓就有八座之多,有八个地方有杜甫的坟墓.其中有四个地方就是湖南的耒阳和平江,还有河南的巩县和偃师,这四个地方的杜甫墓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真的,争得很厉害.大家都说这里才是真正的杜甫的坟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这位伟大诗人是安息在我们这个地方,安息在我们这个家乡.当然更加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我每次到成都去,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朝圣.杜甫草堂现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一个花园,一个园林,它里面亭台楼阁,花木扶疏非常优美,境界非常好.当然杜甫生前没有住过这么好,杜甫生前住的草堂就是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的那个破草房.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座园林被称为"杜甫草堂"呢?我想成都草堂呈现着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是后代的人民为杜甫落实政策,就是后代的人民觉得我们的伟大诗人不应该住在一个漏雨的破草房里.他应该住在一座安静的、优雅的一个园林里面,让他对着花木,对着亭台楼阁,更好地写他的诗篇,所以成都草堂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这是杜甫在文化上的一个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杜甫的影响也深入到其他的艺术领域,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书法作品,是写杜诗.很多的国画,绘画是以杜诗为题材,非常多.我在成都草堂里就看到过五十多种,历代名人的书画,都是以杜诗为题材.杜甫的影响或者说杜甫的光辉,还照耀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面.杜甫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写过很多优美的诗句来吟咏我们的大好河山,当大家登上山东的泰山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地方都刻着杜甫《望岳》中间的句子,他的"齐鲁青未了",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到处都刻着,很多处.换句话说,即使你没有刻在那上面,我们一个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登上泰山,你的心中自然会浮现出来"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假如你走到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看到岳阳楼里面,当然马上就会看到他吟咏洞庭湖的句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话,他所吟咏过的祖国河山,两者已经结为一体.中国人游览山水有一个观点,总是觉得有人文内涵的景点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我不喜欢袁枚的诗,但是袁枚有一句诗说得很好,他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就是江山也需要名人的扶持,我觉得杜甫当然也有李白,他们所吟咏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就由于那些杰出的诗篇而有了一种文化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东西,这是杜甫的一大贡献.
  当然,杜甫对后人在后代的更大的影响是对于后人一种人格塑造或者道德建树上,这方面的影响更加大一些.一部杜诗几乎可以用一句话,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来概括.就是伟大的诗篇往往产生在不是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恰恰产生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文学的任务、诗歌的任务才突现出来,杜诗的意义也是这样突现出来.因此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到危难困苦的时候,这个时候杜诗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从宋代以后,无数的爱国志士都是从杜诗中间吸取营养.我们看北宋将要灭亡的时候,有一个爱国名将叫宗泽,宗泽因为抵抗金军没有机会,朝廷掣肘他,他没有办法渡过黄河去杀贼,所以他最后临终的时候,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吟咏杜诗.李纲,同样的,在他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的时候,亲笔题写杜诗送给他的朋友,以此鼓励他的朋友.当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文天祥被抓到燕京去以后,关在狱中三年,三年始终不屈,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他在燕京狱中这三年过程中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太后都已经投降了,家人都失散了,南宋已经灭亡了,他为什么还要在那里维持民族的尊严坚持民族的气节?就是不投降,为什么?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写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我在一个刮着大风的屋檐下面,就是在监狱里面,展开一本书本来读.古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我,这个古人的著作其中首先就是杜诗.所以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写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诗的原句拿出来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诗,写了二百首,都是五言绝句.这是说明一部杜诗就是支撑文天祥的一个精神源泉,一部杜诗也就是文天祥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我们觉得这一点是怎么估价都不为过分的,我曾经听很多位前辈说过,当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候,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那时候很多流亡到四川的,在重庆,在成都的前辈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吟诵起一首诗,就是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个时候大家觉得最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就是杜诗.
  刚才说的都是限于国内的影响,实际上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外.从13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我们的东亚邻国进行广泛传播,韩国、越南、日本,到了1481年韩国就出现了世界上首部完全把杜诗翻译过去的一部著作,叫《杜诗谚解》,完全译成了韩文.所以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界,他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说实话我对很多日本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是蛮尊敬的,他们确实研究得很细很透,但是我一直觉得他们这些人不可亲.但是其中一位例外,这个人的名字叫吉川幸次郎,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过?吉川幸次郎是一辈子研究杜诗的一个专家,他研究杜诗研究了一辈子,写了很多关于杜甫的著作.在他临终之前,就是他快要去世的那个时候,大概一年以前或者两年以前.他专程到中国来,到河南的巩县,到杜甫的出生地去朝拜.他专门为此用白布做了一件长袍,是他理解中的唐朝人所穿的礼服,他想是那样子的.用白布做了一件长袍,他准备到了巩县杜甫出生地以后,就穿上这件长袍来行礼.可惜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他到了郑州以后,在那里停留了好多天提出要求,我们不同意.因为那时候规定,大家也许不知道,那时候县以下外国人是不许去的,巩县是一个县.所以吉川没有能去成,最后很失望地回去,由这一件小事我就觉得吉川教授这个人很可亲,说明我们杜甫的光辉已经照亮到那里.
  西方人民当然对我们的古典文学比较隔膜,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个美国现代诗人叫做雷克斯罗斯,雷克斯罗斯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有名的判断.这是我们南大外文系的张子清教授告诉我的,他翻译过他的诗,他说这位诗人提出来,他读了很多杜甫的诗.他认为杜甫的价值,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当然也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因为《荷马史诗》中间缺乏这种东西,这当然是外国朋友对我们杜甫的评价,我听了至少感到很高兴.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作为我这次演讲的结束语,那就是我引用过的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提问:我想请问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杜甫他也写过"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我的问题就是说,杜甫他是不是也对儒家思想有过一种动摇,特别是他在同谷以及在以后的夔州,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动摇过?第二个问题稍微小一点,我想杜甫他可以说嗜酒如命,在家里非常穷的时候,他还那么喜欢喝酒,他的妻子会不会怪他?
  我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比较有趣一点.说杜甫嗜酒如命,这句话是郭沫若首先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首先说出来的,用"嗜酒如命"这四个字.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宋代苏东坡是酒量不好而喜欢喝酒,其他的大诗人都是既喜欢喝酒,酒量又大,喝很多酒.所以有人现在说,陶渊明的儿子智商不高,好像杜甫的儿子也未见有什么好的表现,这就是酒精中毒而影响了遗传.现在回到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那个话是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当然他那个观点是偏颇的,因为本来说古人喜欢喝酒,古代的诗人喜欢喝酒,尤其说李白和杜甫喜欢喝酒,这都符合事实,这不错.但是问题是郭沫若的态度我觉得有问题,同样喜欢喝酒,他说李白喜欢喝酒说明了他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因为劳动人民都喜欢喝酒,李白也喜欢.他说你看有一个证据,现在很多的小酒店,那个招子,外面的酒帻上都写着"太白遗风",劳动人民都认可李白喜欢喝酒,我们也喜欢喝酒.而杜甫喜欢喝酒,他说杜甫嗜酒如命,是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形式.这个态度有点问题,我们抛开这个问题不讲,我们就讲杜甫喜欢喝酒,他有没有受到妻子的责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