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改造

第6章


政治重心的移动从阶级和习惯的羁绊解放了个人,而产生出自愿选择重于上级权力的政治组织。换句话讲,近代国家已非天工而是人事,亦非至上原理的必然的表现,而是男女自身的欲望的实现手段。
    关于国家起源的契约论的错误在哲学上和历史上虽容易证明,但这个学说确曾流行甚广而且影响极大。
    从形式上看,它说往古人们自愿地结合起来,彼此相约遵守一定的法律并服从一定的权威,于是产生了国家以及统治者与臣民的关系。
    和在哲学里面许多东西一样,这个学说作为事实的纪录来看虽无甚价值,但作为表示人类欲望的方向的一个征兆来看就很可宝贵。它明示一个方兴的信念:国家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可以由人类的意向和选择规定其体制。亚理斯多德以为国家是自然存在的学说已不足以满足十七世纪的思想,因为他以为国家是自然的产物,好象将这个制度的组织放在人类的选择以外。而个人以其本身的决定表示其本身的愿望以建立国家的契约说的假定,亦具有同等的重大意义。
    这个学说当时风行西欧非常迅速,这表明旧制度的拘束弛缓
-- 29
    哲学的改造72
    到什么程度。证明当时的人已不甘于埋没在集体里面,认识到他自己是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利益是有权提出主张的,他不只是一阶级,一行会或一社会阶层中的一员而已。
    与这个政治的个人主义相并行的是宗教的和道德的个人主义。种族优于个体和恒久的普遍优于变化的特殊这种形而上的学说,是政治的和宗教的制度主义的哲学支柱。普遍的教会在精神事件范围内是个人的信念和行为的基础、目的和界限,恰与封建的阶级组织在世俗的事件范围内是他的行为的根据、法则和轨道一样。北方蛮族尚未完全同化于古代的思想和风习。主要是出自拉丁系统的生活所固有的东西被采用了,并或多或少地从表面上强加到日耳曼民族的欧洲。新教正是脱离罗马思想的支配的标记。它从自命为恒久普遍的组织制度支配下解放了个人的良心和崇拜。新宗教运动当初不能说曾促进了思想和批判的自由,或否认了绝对束缚个人智力的至上权威观念,亦不能说起初加强了对于道德及宗教信念的差异的宽容和尊重。它实际上只招致了既成制度的分解。因为宗派和教会的增加,它至少也助长了对个人自己判断终极事件的权利的消极默认。在这时候逐渐发展了以为个人良心是神圣并且对意见、信仰和崇拜是自由的一种信条。
    这个确信的传播怎样增进了政治的个人主义,或怎样增加了对于科学和哲学中的旧观念的疑问——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实验,这是无须指出的。宗教的个人主义,甚至在宗教运动公然反对超出限度的思想自由的时候,也对于各方面思想的独立和首创性予以必需的认可。新教的最大影响在于启发以自己为目的的各个人的人格观念。到了人类被看作
-- 30
    82哲学的改造
    不需要像教会那样的媒介就可以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而犯罪、免罪、济度等被认为是在个人的内心决定,而不是由以个人为从属的种族全体决定的时候,主张以人格为从属的一切教条即遭到致命的打击——这个打击在民主主义的促进上引起了许多政治的反响。什么缘故呢?因为在宗教里既主张各个心灵具有内在价值的观念,就很难使这个观念不蔓延到世俗的关系上面去。
    要在几节短文里,将那些影响依然未消灭而千百卷著作所论述不尽的工业上、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各种运动概括地加以记述,分明是一桩背理的事情。但我希望你们回忆一下我所以叙述这些事情,只是要说明标定新思想的进路的几种势力。第一,是兴趣从永久普遍的事物向着变化和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转移——这个潮流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将注意和思想从来世转到现世,从中世纪特有的超自然主义转到自然科学、自然活动和自然交涉的欢悦里面。第二,是固定的制度和阶级差别关系的崩溃,以及对根据观察、实验和反省等方法达到生活指导所需真理的个人心力的信任的增进。
    自然研究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得了势,上级权威所命令的原理因而失势。
    因此,以经验中的起源和经验中的利害得失做标准而判定原理和所谓真理的日益增加,而以超乎日常经验和独立于经验结果的高远的来源做标准的日益减少。
    无论什么原理,只靠年代久远已不足以被认为高尚、贵重、普遍和神圣。它必定要提出它的诞生证书,它必定要明示它是在经验的什么条件下产生,它必定要以它的功用——现有的或可能的——证
-- 31
    哲学的改造92
    明它自己。这就是近代以经验做价值和效用的究极标准的奥义。第三,进步观念大受尊重。支配想像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黄金时代是在我们前面,不是在我们背后。到处都有新的可能招唤我们,鼓动我们的勇气和努力。十八世纪后期法兰西大思想家借用培根这个观念,把它发展成了世界人类无限完美的学说。只要不惜所需勇气、智慧和努力,必能开创自己的运命。
    物理环境里面没有不可超越的障碍。
    第四,在支配自然和强迫它的力量归到社会用途的发明里面结果实的坚忍的、实验的自然研究,是促成进步的唯一方法。知识是力量,知识是从自然学校中学习自然的变化历程得来的。
    在这一讲里面和在前一讲相同,我以为最好是仍就哲学所担负的新责任和它所际遇的新机会叙述一下,以作结束。
    从大体上看来,这些变化的最大结果,到今日为止,是将本于认识论或知识学说的唯心论代替本于形而上学或古代实在论的唯心论。
    近世初期的哲学(在它自己虽是出于无心)的问题是怎样把关于宇宙的合理的和观念的基础、材料和目的的传统的学说,与对于个人精神的新兴趣和对于他的能力的新信赖加以调和。哲学陷于两难的境地。在一方面,它不想陷入以人为物理的存在和以精神属于物质的唯物论——尤其是当在现实的事件里面,人和精神正想得到对于自然的真正支配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以为现在的世界为固定不动而包涵广博的精神或理性的那种思想,又不合于那些深明世界的缺陷并志在补救的人们。从古典的形而上学的唯心论发展出来的客观的神学的唯心论是要使精神成为顺服的、默从的。新个人主
-- 32
    03哲学的改造
    义对于断然操纵自然和命运的、普遍的理性所加于它的拘束,是很厌烦的。
    于是与中古和中世的思想分离了的现代初期思想,虽然继承了所谓“理性创造和构成世界”那个旧传说,但又把它和理性是因人的精神、个人的或团体的精神而作用的那个见解结合起来。这就是十七八世纪的哲学,无论是属于洛克(Locke)
    、柏克莱(Ber-keley)
    和休谟(Hume)
    等的英国派,或是属于笛卡儿(Descartes)
    的大陆派的唯心论的共通论调。
    在康德(Kant)身上,大家都知道,这两种论调是混合一起的,而所谓可知世界的构成完全是由知者起作用的思想而成立的那个主旨,便毫无疑义了。于是唯心论遂由形而上学的和宇宙论的变为认识论的和人格的。
    这个发展仅表示一个过渡的阶段,事至明显。结局不过是要把新酒盛在旧壶里。他对于由知识——为改造信仰和制度而发动的有目的的实验的活动——指导自然力的那个力量的意义并没有提出一个自由而公正的解释。往古的传说还有力量足以在无意中投入人的思惟方法里面,而阻挠并和缓真正的现代的势力和目的的表现。主要的哲学的改造表示着撇开那些难与并立的旧因素而叙述这些因果的一个企图。它不把智慧看做事物的原本的和终极的原因,而看成是妨碍社会幸福的自然和人生的那些方面的有主意而有力量的改革者。
    它尊重个人,不是把他视为能用奇术构造世界的足于已而无待于外的夸大自用的“自我”
    ,而是因为他能用创意、发明和灵巧的劳动去改造世界,将它变成作知能的工具和资产。
    培根的,知识即力量“所代表的思想系统因此得不到一
-- 33
    哲学的改造13
    个自由而独立的表现。这些思想纠结在和它们完全不相容的体现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和科学的传统的种种立场和成见里面。现代哲学的暧昧和纷乱就是想把论理上和道德上都无法结合的两个东西硬要结合的结果。哲学的改造在目下就是要竭力解除这些纠结,准许培根的志向得到一个自由而无碍的表现。在以后的讲演我们将要考虑关于古典哲学的对待观念如经验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等几个对待的观念所需要的改造。但我们必须首先考察由于科学进步引起的关于有生和无生的自然的改变了的概念影响到哲学上的修正效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