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第181章


在这种心态下,再加上镇国公的脾气和光复军现在的实力,想议和很难。”谢枋得摇着头说道。
    “那就打个痛快,打过长江去,北伐中原,把鞑子赶回漠北。”郑虎臣一顿酒杯,大声说道。
    “再者说,伯颜提出议和,未必便安着什么好心。趁着北元内乱,两面作战,镇国公不会不抓住这个机会,纵然不能一举光复中原,也会有别的行动,让鞑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谢枋得分析道。
    酒楼内的人脸红耳热地议论着,多数人都感觉到前途是一片光明,对着蒙古铁骑,大伙心里已经不再是害怕和恐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慢慢地恢复。
    “你看,这些人对军事如此关注,而且对光复军充满了信心,只要镇国公说一句话,不管是打还是和,他们都会支持与拥护,许汉青厉害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谢枋得慨然叹道,“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种翻天覆天的变化,短短的几年工夫,他能做到这些,真是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是啊,以前大宋打仗,不管打胜打败,老百姓都得不到好处,反倒加重了负担。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让老百姓不支持都难。”郑虎臣点头赞同道。
    “我有一个感觉,即使打败了忽必烈,将鞑子赶到了漠北,许汉青也不会轻易收手,大仗没有,小仗不断,他还会继续对外用兵,立国、富国、强国的思想与方法将从他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宋再不是以前的大宋了。”谢枋得闷闷地喝了口酒。
    “先生多虑了吧!许汉青怎么看也不象个穷兵黩武的人,他做事很有分寸,再者说,打别人总比挨打要强吧!”郑虎臣笑着劝慰道。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小,忘战必危。希望他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做出过分的事情。”
    ………………………
    “号外,号外。”门外突然传来了报童的叫卖声,“镇国公亲笔所写《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陈大人亲自撰文《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养痈成患》。快来看哪!”
    “哦,快快去买。”酒楼内好几个人都同声招呼道。
    谢枋得从郑虎臣手中几乎是抢过报纸,大都督府的文武两位头脑一齐在报纸上发文,这是非常罕见的,所说的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酒楼内已经有人开始朗声念了起来,“值此抗蒙之战初获胜利,江南之地大部光复的时候,伯颜竟然玩起了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妄想唤起某些人偏安的思想,分化我们万众一心的抗蒙局面,须知现在北元两面作战,伯颜南下大军更遭我军接连重创,加之北元钱粮已经捉襟见肘,此时提出和谈不过是拖延时间,等忽必烈征讨乃颜完毕,必后率大军南下,所以万万不能给蒙古人喘息的机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纸议和文书便能保护国土不受侵略,使百姓不受涂炭,亘古未有也。值此北元疲弱,穷于应付之时,望江南民众,擦亮眼睛,抛弃幻想,同仇敌忾,与鞑子战斗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莫要沽名学霸王。说什么两国交战,生灵涂炭,北元心怀仁德,才有和谈之事。当年鞑子攻城掠地,屠戮百万,仁德何在。兵下江南,血流成河,仁德何在。此等欺人之语,必不能动摇我江南民众报仇雪恨,一雪国耻的决心……”
    “好,说得好,一针见血,语言通俗却字字千钧,郑某听了都热血沸腾。”郑虎臣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
    “鞑子真够无耻的,打不过了便说什么心怀仁德,还要免除生灵涂炭。”有人气愤地说道。
    “当年下江南的时候,多少城池变成废墟,多少汉人被杀戮,现在说这话,鬼才相信呢?”
    “是啊,听我亲戚说,鞑子杀的人成千上万,野狗吃人肉吃得眼睛都变绿了,在江南西路,有的地方几十里地都没有人烟,全是白骨。”
    …………………………………
    谢枋得轻轻地翻着报纸,开始读着陈复文的文章。
    “…以德报怨向来是汉人的传统,然而却总是给屠杀奴役自己的异族留下卷土重来的实力和机会,这些人面兽心的屠夫们总是在华夏强盛时假意依附蓄积力量,待华夏势弱时则乘机揭竿而起,再次伤害甚至毁灭华夏……从汉朝宽容优待匈奴,唐朝的安禄山之乱,这些受宽容优待的异族不但没有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地报答,还反戈一击侵入中原大好山河。无数生灵涂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数汉人沦为夷狄奴隶,无数文化瑰宝惨遭毁灭。多少次恩将仇报,多少次背信弃义,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受到伤害的便总是我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谢枋得已无心再读下去,他反复地喃喃地重复着这两句话。
    “对,就是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才能让那些蛮夷清醒,永远不敢来侵犯。”
    “五胡乱华就是个例子,对这些鞑子绝不能宽容,他们根本不懂得知恩图报,等他们缓过手来,还是要来抢我们的金银,杀我们的人。”
    “鞑子就是一群喂不饱的狼,对狼还客气什么,打,打死为止。”
    ……………………
第三十四章 伯颜的对策
       
    “伯颜又派出使者,想要过江谈判,并说可以请示忽必烈,放回恭宗与谢太后。”
    听到这个消息,屋内众人刷地一下,将目光都投到了许汉青身上。
    当年临安被破时,太皇太后谢道清携宋恭宗赵显投降,使多少人失去了抗争下去的勇气和目标,如今伯颜开出这个条件,很多人都觉得意外。
    许汉青皱着眉头想了半晌,突然笑了起来,“伯颜所说的恭宗与谢太后是什么人啊?我的记性不好,怎么记不起来了呢?”
    “镇国公,你怎么如此说话。”邓光荐大声斥责道。
    许汉青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扫视着屋内的众人,似乎一点也不生气。
    郑晔低着脑袋想了一想,突然一拍脑袋,笑了起来,正好和望过来的许汉青相视而笑,“陛下,各位大人,属下想起来了,伯颜所说的是北元的瀛国公与寿春郡夫人。”
    “岂有此理,竟然用两个北元的官吏来作为谈判的筹码,伯颜真是无耻。”都指挥马大有也反应过来,故作气愤地骂道。
    “真是可笑,伯颜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竟然提出这么可笑的条件。”许汉青的嫡系将领也领会了他的意思,纷纷怒骂道。
    “打他个狗日的,让他的脑袋清醒清醒。”
    “对,这明摆着就是羞辱我们,绝不能谈判,打,一定要打得鞑子落花流水。”
    ………………………
    “邓大人,你觉得如何啊?”许汉青张嘴问道。
    “这个…”邓光荐被众人给弄晕了,他没想到许汉青竟然抓住谢道清与赵显投降元朝,并被忽必烈封官的事作文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反驳。
    “那就告诉伯颜的使者,用北元的官吏来作为谈判的条件实在荒唐,如果有诚意想谈判,必须答应三个条件。”许汉青伸出了三个手指,郑重地说道。
    “第一,所有蒙古人退出大宋国土。”
    “第二,惩办战争罪犯,在大宋国土犯下屠戮平民百姓罪行的蒙古人必须交给光复军进行审判,处罚。”
    “第三,赔偿大宋的战争损失,赔款的具体数额稍后统计后会告诉蒙古人。”
    许汉青掰着手指逐条说着,全然不理会众人都张大了嘴巴惊讶地瞅着他,“怎么样?我提的可能简单了些,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
    “镇国公,如此苛刻的条件,伯颜哪里会答应?”张世杰疑惑地问道。
    “不答应就打到他答应为止,挑起战争,屠戮百姓,就是要付出代价。”许汉青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这是为子孙后代作个榜样,给那些侵略者一个血的教训。”
    ………………………………………………
    “太过分了,这哪里是什么谈判条件,分明是要我大元亡国吗?”格日勒拍着桌子,大声怒骂道。
    “看来,许汉青是铁了心要打下去了。”伯颜阴沉着脸,皱着眉说道。
    “调兵,从各地调兵,我就不信真的会败给许汉青,给脸不要脸。”忽力格气愤地说道。
    伯颜沉思了一会儿,既然谈判已不可能,怎么打,从哪再调兵,粮饷如何解决,作为一个主帅,想得自然要比手下的将领们要多。
    “北方传来的消息,陛下征讨乃颜并不顺利,乃颜所部大量使用火器与手弩,我军进展缓慢啊!”伯颜叹了口气,说道。
    “乃颜勾结许汉青,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黄金家族在互相厮杀流血,该死的南人却在一旁呐喊助威,看热闹。”格日勒愤愤不平地说道。
    “我已经将我军的火炮都送往北方,希望对陛下有所帮助,能够早日抽出手来,集中兵力,解决残宋的问题。”伯颜淡淡地说道,“这便是许汉青的阴谋,处处设局,让我大元无法集中精力对敌作战,即便是有足够的士兵,也没有足够的粮饷来支撑这场四面是敌的战争。”
    “是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