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德利

第52章


据保守估计,盟军从易北河攻到柏林并拿下柏林,至少要伤亡10万官兵。布莱德雷极力奉劝艾森豪威尔,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去沽名钓誉"。根据盟国之间的协议,德国战败后,被占领的德国将分为4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实施行政管理,苏军将占领易北河以西约150公里的德国东部,柏林居于苏占区内,它本身也划分为4个区由四国实施行政管理。布莱德雷认为,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的生命和伤残去换取必须交给苏联人的土地,愚蠢之极。最多,盟军攻到易北河,就是对苏联红军的极大支援了。不久,与苏联红军会师成为盟军亟待确定的问题。会师需要稳妥、可靠地进行,以免友军之间发生误会而造成重大伤亡。盟军的参谋人员制定了许多方案,但都要用无线电和可见信号联络。布莱德雷认为这可能会造成障碍,加之语言不通,更易误会。他提出划一条明显的界线,并倾向于选择易北河为盟军各集团军前进的最佳终点。易北河与盟军部队现在的前锋之间的距离是350公里,中间比较容易经过,阻力不大。 
  影响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制定计划的因素除上述几点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盟军最高统帅部一直受华盛顿战略报告和情报部门的影响。这些报告及情报认为,战争即将接近尾声,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及其党卫队将退守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建立"堡垒"作最后的殊死决战。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早就怀疑希特勒的"堡垒"是否存在。但是,为防止希特勒建立"堡垒"负隅顽抗,必须阻止德军向阿尔卑斯山脉转移,以期早日结束欧洲大陆的战争,抽调兵力去击败日本。"堡垒"的影子深深地影响着布莱德雷的作战思想和作战计划。3月中下旬,布莱德雷从情报部门获知,一些德军司令部正从柏林撤向阿尔卑斯山脉,政府各部也正在向埃尔富特一莱比锡地区转移。布莱德雷迫切需要制定向东推进德国腹部与苏军会师的计划,以全力阻止德国军政机关向南阿尔卑斯山脉转移。在东南,盟军应夺取阿尔卑斯山的各隘口和伯希特斯加登。在北部,德军在挪威仍有相当的兵力,希特勒不打算放弃挪威。他们也有可能在北部建立"堡垒"顽抗。彻底消灭挪威深山里的德军,不比歼灭阿尔卑斯山脉的党卫队容易。因此,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在考虑南部"堡垒"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考虑北部可能出现的"堡垒"。 
  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后,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认为,拟订最后作战计划,应以军事目标为主,放弃像柏林那样的政治目标,彻底干净地歼灭德国的武装力量,以最低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欧洲战争的胜利,然后部署对日作战,早日结束大战。 
  3月27日,马歇尔给艾森豪威尔发来电报,他在选择主攻方向上与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达到惊人的一致,根本不提柏林问题,而是要求组成几个强大的纵队,沿卡尔斯鲁厄一慕尼黑或纽伦堡一林茨一带宽面东进。看来,马歇尔不相信"堡垒"的存在。基于这个电报,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确信马歇尔会批准他们的总计划。 
  "布莱德雷计划"获准后于3月28日上午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包围鲁尔区。柯林斯的第7军在马尔堡进攻,范佛里特的第3军在右翼推进,然后柯林斯掉头向北全力进攻帕德博恩。在这次行动中,罗斯的第3装甲师行动神速,一天内急行军150公里,创造了一天行军最远的纪录,比巴顿创造的记录还快。4月1日,美军占领了德军的坦克训练中心帕德博恩,但师长罗斯不幸牺牲,布莱德雷为失去这位卓越的师长悲痛万分。 
  美军在3月28日发动进攻时,蒙哥马利才给艾森豪威尔写来一封说明他的总计划的信。蒙哥马利许诺以他手下的2个集团军以最快的速度进军易北河,并同时向布鲁克表示要占领通向柏林的高速公路。艾森豪威尔在给蒙哥马利的信中表述了布莱德雷的新计划:第21集团军群与第12集团军群将在卡塞尔一帕德博恩地区会师,第9集团军将交还布莱德雷指挥;布莱德雷负责鲁尔区并肃清残敌,然后向埃尔富特一莱比锡一德累斯顿一线发动总攻,直到与苏联红军会师;蒙哥马利和德弗斯的集团军群分别做布莱德雷左、右翼的掩护,战局顺利的话,则在多瑙河谷与苏军会师。在回信的同时,艾森豪威尔通过美军驻莫斯科的军事使团给斯大林捎去一封私人信件,了解苏军的作战计划,商讨会师事宜,同时通报了盟军的作战计划。之后,艾森豪威尔又将该信件抄录一份送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 
  收到艾森豪威尔的新计划后,英国人十分震惊,他们强烈反对这一计划。英军参谋长们联名致电马歇尔,抨击艾森豪威尔直接与斯大林联系,还对军事战略指指点点,吹毛求疵,认为"布莱德雷计划"贬低了北部战区的重要性。丘吉尔则批评艾森豪威尔把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的作用降低到了零,指出放弃柏林这一军事、政治目标可能是错误的。他认为攻占柏林可使德军的抵抗瓦解,使全体德国人绝望。其实,丘吉尔这一观点是从边缘政治角度考虑的,他从未相信过斯大林,不希望斯大林把共产主义传播开来。3月27日,丘吉尔曾致电罗斯福,指责苏联自雅尔塔会议后态度"日益变坏",他希望限制苏联的扩张。4月1日,丘吉尔又致电罗斯福,指出苏联红军将越过奥地利,进入维也纳。若让他们再占领柏林,将会给未来造成巨大麻烦。因此,他仍认为柏林垂手可得,应立即夺取。 
  争论一周后,由于艾森豪威尔坚持以军事目标为主,又得到马歇尔的支持,"布莱德雷计划"终于得到了批准。在此过程中,艾森豪威尔强调了歼灭德军主要部队(有生力量)的重要,并委婉地与丘吉尔、蒙哥马利、马歇尔等人商谈,详细论述了第9集团军交还布莱德雷指挥并用于中部主攻的必要性。为安抚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指出他占领德国北部港口,渡过易北河下游攻占卢比克,在基尔运河封锁丹麦的重要性。同时许诺主攻进展顺利后立即给蒙哥马利抽调一个兵团的兵力。蒙哥马利不领情,并以为这是在故意贬低他。 
  4月4日,艾森豪威尔胜利了,罗斯福致函丘吉尔,说明马歇尔完全支持艾森豪威尔。丘吉尔只好让步。 
  按照布莱德雷的计划,包围鲁尔区的行动由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负责北部的夹攻。3月31日,辛普森的部队才缓慢地渡过莱茵河。由于蒙哥马利的其他集团军强渡一周后才得以行动,造成了辛普森的行动迟缓,并非第9集团军官兵无能。在韦塞尔渡河地段,蒙哥马利命令登普西的第2集团军优先过桥,他的部队每天用19个小时渡过大多由美国工程兵所造的大桥,而辛普森的部队每天只能用5个小时过桥。第9集团军过桥后,在拥挤的桥头堡挤作一团,不能迅速扩展。辛普森命令打先锋的第19军首先发起进攻,军长麦克莱恩命伊萨克·D·怀特的第2装甲师打头阵。怀特挥师沿利珀河北岸东进,直逼帕德博恩。其实,柯林斯的第7军早几天便在那里巩固了阵地,等待会师。4月1日,怀特的先遣队与柯林斯手下的第3装甲师合拢了钳子,德军被包围在鲁尔区。 
  1945年4月4日夜12时刚过,艾森豪威尔按计划命令第9集团军回归布莱德雷指挥。到这时,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已拥有第1、第3、第9集团军及第15集团军12个军共48个师的兵力,人数达130万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集团军群,也是布莱德雷指挥过的最大规模的集团军群,他高兴万分,现在不用听由蒙哥马利傲慢无礼的说教行事了,也不必与他保持密切联系了。布莱德雷把自己的战术司令部从那慕尔迁回卢森堡,后来还临时迁到德国的威斯巴登。 
  据情报部门的情报,鲁尔区包围圈的德军由德军沃尔特·莫德尔指挥,约有15万人的部队。布莱德雷让辛普森、霍奇斯抽调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安德森的第16军、范佛里特的第3军负责扫荡任务,其余部队则向易北河、穆尔德河东进。"口袋"里的德军不战而降,除沃尔特·莫德尔元帅一个人自杀外,美军到4月18日止共俘虏德军31.7万人,比原来情报部门估计的多一倍。这次俘虏的德军人数,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突尼斯战役所俘虏的人数还要多。有趣的是,李奇微还将缴获的莫德尔的"梅塞德斯一奔驰"牌大型指挥车送给了布莱德雷。 
  按照计划,向易北河主攻的计划要在4月14日前后开始实施,布莱德雷确信鲁尔区已不能构成威胁时,于4月6日和7日就让各军开始东进,这是一次小小的冒险。一股股小部队先期轻装进发了,他们的行动实际是在包围圈未形成之前开始的。 
  主攻从卡塞尔开始,布莱德雷让第9、第1、第3集团军从北到南部署在220公里的战线上。卡塞尔距易北河约200公里,3个集团军共7个军的兵力参加了进攻,包括:第9集团军吉勒姆的第13军、麦克莱恩的第19军;第1集团军柯林斯的第7军、许布纳的第5军;第3集团军沃克的第20军、米德尔顿的第8军和埃迪的第12军。霍奇斯的集团军主攻穆尔德河以东19公里的莱比锡;辛普森的集团军渡过易北河并建立桥头堡,随时准备继续向东北方向进攻或攻打柏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