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16章


  放弃权力不行,想走也不行,吴越君臣陷入了恐慌之中。
  陪同钱来朝的崔仁冀见势不妙,对钱说:“现在朝廷的意思已经是明摆着的了,就是让我们纳土,大王要不早点儿纳土,就是在惹祸上身。”但其他人都不同意,崔仁冀急了,大声说:“不纳土又能怎么办?现在我们离自己的根据地千里之遥,被人捏在手里,除非能生出翅膀飞走!”
  钱彻底绝望了,为了避免杀身灭族之祸,在五月初一向赵光义献上吴越所属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史称吴越归地。
  赵光义美在心里,可表面上还是谦让了好半天,最终“被迫”接受了钱归地的请求。为了显示自己的器量,赵光义给钱的是最优厚的礼遇,改封他为淮海国王,其他官衔也都保留,只是要长住京师。
  这样,东南最后的残山剩水,也被赵光义收入自己的囊中。
  但赵光义还是不满足,觉得自己建的功业还是不够大,他的目光又向北望去。
  北方的诱惑(1)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寒风呼啸的北方,强悍的北方,铁蹄翻飞的北方,养育了匈奴、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一旦实力足够强大,就把南下牧马当成了追逐的目标。
  中原王朝,也把抵御北方的强敌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实力强大时主动出击,把游牧民族驱赶得远远的,实力衰弱时就实行防御,因此出现了长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防工程。
  长城一线,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中原王朝最后的军事防线。越过了这条防线,就是便于铁骑驰骋的大平原,在那里,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将把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因此,中原王朝历来重视这条最后的防线,但大宋建立时,这条防线已经没有了,拥有长城和军事要隘的幽云十六州,被后晋的石敬瑭当做礼物送给了契丹,使得大宋王朝在军事防御上先天不足。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包括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荣),都雄心勃勃地想收回这块战略要地。
  在宋朝建立之初,饱经战乱的中原地区,即使有柴荣打下的家底,也实在是没有向北方扩张的力量,赵匡胤在听了群臣,特别是赵普的意见后,权衡再三,还是不敢像年轻当赌徒时那样,来个孤注一掷。
  他知道,这一掷胜负的赌注,不再是制钱和银两,而是家国性命!
  赵匡胤尽管采取了北防南进的策略,但在轻取荆湘之后,他还是忍不住挥师北上。
  北方,充满了诱惑!
  他瞄准的是依附契丹的小国北汉。北汉和宋朝有扯不断的恩恩怨怨,当初郭威建立后周取代后汉的时候,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时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他据守晋阳树起了皇帝的旗号,历史上称为“北汉”,但宋朝时是称其为“东汉”的(和刘秀建立的那个东汉是两码事)。
  刘崇当上了皇帝,可偏安一隅,实力根本无法和郭威的后周对抗,只好去依附辽国,向辽自称“侄皇帝”,以辽世宗为“叔天授皇帝”。后来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刘崇联合辽伐丧,结果被打得狼狈而逃,回去后憋气又窝火,没过半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刘钧继位。
  北汉这第二个皇帝更无能,认辽穆宗为父,步石敬瑭的后尘当了“儿皇帝”,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和辽国的庇护,在夹缝里生存了下来。但他还是念念不忘恢复旧日的疆域,在李筠反叛宋朝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插上一脚,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还把自己的宰相卫融赔了进去,被宋军生擒。
  后来赵匡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北汉过了两年安生日子,但赵匡胤一直惦记着北方,乾德元年(963)吞并荆湘以后,对北汉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安国军节度使王全斌、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以及郭进、曹彬等都出现在这次战役里。宋军虽摧军破城,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在辽军的救援下只好南撤,北汉渡过了第一次难关。
  这次试探进攻后,赵匡胤觉得和辽国硬碰还是力有不逮,就把兵力转向了后蜀,王全斌、曹彬等一干大将也调到了巴山蜀水,宋与北汉的边境又沉寂下来。
  历史就像流水,绝不会停顿下来,在遇到阻力的时候,只不过卷起个漩涡,历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漩涡里前行。
  开宝元年(968)又出现了一个漩涡。当年七月,北汉的皇帝刘钧去世,养子刘继恩继承了皇位。皇权交接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动荡,赵匡胤也效法刘崇准备对北汉“伐丧”。
  北汉此时还真就出现了动荡。刘继恩即位以后,宰相郭无为专权,刘继恩很是恼火,但郭无为势力在北汉已经盘根错节,想轻易动摇也不现实,刘继恩便采取了逐渐疏远他的办法,想一点一点削弱他的权力。郭无为也不是省油的灯,看明白了新任皇帝的心思,就抢先下手,指使人杀了刚即位两个多月的刘继恩,然后杀死刺客灭口,扶立刘崇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登基。
  刘继元刚刚坐稳屁股,宋朝的昭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李继勋,率领着党进、曹彬、何继筠等一班如狼似虎的宋将,一路烽烟杀进北汉,直逼太原城下。
  赵匡胤给北汉送去诏书,传谕刘继元投降,还给郭无为等也发去诏书,许诺给郭无为安国节度使的高位,郭无为动了心,不遗余力地劝降刘继元,可刘继元死活不干。凭借坚城,刘继元终于等到了辽国西南面都统、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的援兵,李继勋怕腹背受敌,便领兵撤退。北汉暂时逃过一劫。
  但更大的打击很快就到来了,第二年二月,赵匡胤决定亲征北汉。这是自平灭二李之后,赵匡胤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可见他对先后出了石敬瑭、刘知远等人物,又是契丹屡次入侵中原通道的河东的重视。
  宋军在团柏谷击败北汉名将刘继业(就是杨业,杨家将的第一辈),再次进逼城下,设立四寨将太原团团围住,刘继元仍坚守城池,等待辽兵来援。
  就在太原城攻防战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北汉宰相郭无为惦记着赵匡胤许下的节度使官职,在朝廷上当众大哭,说:“一座孤城,怎么能挡住百万大军?”还装模作样地要拔剑自杀,搅得北汉人心惶惶。
  刘继元这个闹心,内里有郭无为在搅和,外援辽国的国内也不太平,辽穆宗被近侍所杀,辽景宗帝位新立,对北汉的求援只好派出数量有限的兵力,这些辽兵都被负责打援的宋军击败。
  北汉陷入了困守孤城的危险境地!
  但刘继元还真有股狠劲儿,就是不投降。宋军引来汾水淹城,在一片汪洋中驾船攻城,北汉军也据城墙死守,战斗打得激烈异常,宋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先后战死,北汉军也损失惨重。
  宋朝的兵将打红了眼,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带领最精锐的近卫禁军,跪在赵匡胤的面前,要求充当登城进攻的先锋敢死队。赵匡胤幽幽长叹一声,说:“你们都是我亲手训练出来的精兵,一个能顶一百个。我宁愿不得太原,也不忍心让你们去爬城送死!”虽然赵匡胤为了保存实力,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但宋军高昂的士气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太原岌岌可危的时候,老天爷帮了北汉的大忙。此时已经进入了盛夏雨季,阴雨连绵,暑热难当,宋军中又爆发了时疫,史书上记载“多破腹病”,想必得的是急性肠道传染病,疾病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同时,大雨毁坏了道路交通,宋军的粮食补给也面临威胁。更要命的是,辽国重新组织起了援军,在大将耶律沙的率领下步步逼近。
  军队染病,补给不畅,援军来临,几方面的压力一齐到来,赵匡胤只好撤兵。
  宋军撤走以后,北汉把太原城内外的积水排干净,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大段大段的城墙在逐渐干燥的时候轰然倒塌!见此情景,不仅北汉君臣倒吸一口凉气,就连辽国的使者也说:“要是宋军先淹城,然后再排水,太原城就完了。”
  此战,北汉就连宰相都是宋朝的“第五纵队”,辽国也因内乱救援不力,可在老天爷的帮助下,北汉奇迹般地渡过了第二次难关!
  战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激烈冲突,其实里面还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天气因素居然可以扭转战局,后来又被中外的战例不断地验证着。
  都说再一再二,不会有再三再四,赵匡胤对北汉的第三次打击在削平南汉、后蜀之后重新启动了。这次,北汉会不会再次逃脱?
  开宝八年(975)末,赵匡胤灭南唐,南方只剩下了盟友吴越和不足为患的漳泉,“先南后北”的战略初步实现了。开宝九年(976)二月,群臣为庆贺平定南方的巨大胜利,一起上表要给皇帝陛下加尊号“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坚决不同意。赵匡胤再次表达了对征服北方的渴望,在为攻灭南唐的将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对征唐主帅曹彬更进一步地说:“更为我取太原!”
  在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曾对岑彭说:“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意思是他在平定陇右以后,再领兵南下,攻取西蜀。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前有光武帝的“得陇望蜀”,后有宋太祖的“更为我取太原”,前后交相辉映,表现了两位开国雄主强烈的进取之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