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10章


  李处耘吃人,这还算是轻的,后来征蜀,王全斌一下就杀降数万,结果是过犹不及,蜀地的反抗连绵十余年不断。看来,吃人和杀戮,终究不能征服一切。
  这次南征荆湖,历时不过两月,实际上只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只有几次的小规模战斗,堪称兵不血刃。
  宋得到荆、湖,把势力伸入长江以南,特别是荆南,可谓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占领此地就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同时宋还把这个“大粮仓”收到了自己的手上,为南取南汉、西讨后蜀、东攻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赵匡胤听到收取荆湖的消息,兴奋得两眼放光,暗暗加紧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目标,指向了崇山峻岭后面的那片丰腴的平原。
  统一南方(1)
  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那是一个血火交织的年代,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群雄并立,自然就会杀伐不断,但是最后只会剩下一个英雄!
  宋太祖赵匡胤自然要当那最后的英雄。
  有了荆、湖,后蜀东、北两面都处在大宋的牵制之下,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
  赵匡胤不是莽撞的人,当初周世宗柴荣收复秦、凤、阶、成四州时就曾一度打成了胶着状态,他不想重复这样的尴尬,他要准备充分以后,一举拿下后蜀。他计划水陆并进,陆路由川陕南下,水路由荆南西进。
  宋军开始侦察勘察地形,陇右和秦岭各关隘都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东临三峡修造战船,训练水军,大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后蜀也感到形势不妙,便采纳了宠臣王昭远的主意,联合北汉夹击宋朝,并马上派遣使者带着机密的“蜡丸书”北上。
  谁料想其中一个使者半路跑到了汴梁,向赵匡胤汇报工作去了,不仅交出了国书,还把后蜀的计划部署乃至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统统双手奉上,正在寻找战机的赵匡胤高兴地说了句:“我有征讨后蜀的理由了!”大有想睡觉送上个枕头的意思。
  看来“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这句话什么时候都是真理,有了使者的这次叛逃,后蜀的命运就被注定了。
  其实,后蜀的皇帝孟昶本来没有一战的勇气,是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坚持要打,这位先生平素喜欢自比诸葛亮,孟昶对他言听计从,宠信无比,敢批评这位“诸葛亮”的大臣,不是被贬就是被杀。王昭远心比天高,就算赵匡胤不动手,他还想讨伐中原呢。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战事开始,赵匡胤兵分两路进击后蜀,北路主帅王全斌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是平后蜀的主力。东路主将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和曹彬等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湖北秭归),顺长江逆流而上。
  两路大军分进合击,势如破竹,直指目标成都!
  王昭远领兵抵抗,临走时手执铁如意,豪情万丈地说:“这次不仅是抗击宋军,我要率军横扫中原!”
  结果他却连战连败,被宋军吓得瘫软在胡床上不能动弹,最终当了俘虏,留下千古笑柄。
  第二年正月,本该是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孟昶可是一点儿也乐不起来,在宋军的重重围困之下,正月初七他选择了投降,后蜀也归入了大宋的版图。
  这场灭国之战,也仅仅就两个多月便收场了,这固然有宋军将士勇猛善战的原因,可和后蜀的腐败也不无关系。据说,孟昶先生的生活品味极其“高雅”,夜壶都镶嵌上了各种宝石,弄得珠光宝气、流光溢彩,当赵匡胤看到这把被征蜀将士当战利品上缴的夜壶时,只说了一句:“那吃饭该用什么装呢?”
  是啊,连夜壶都这么奢侈,盛饭的家伙该是什么样的?小民们吃饭的家伙又会是什么样的?
  若说后蜀对宋的反抗还有些偷偷摸摸,还知道搞个“联合战线”的话,那南汉真算得上是大张旗鼓、毫不掩饰了。
  南汉偏处广南,时间久了,难免染上些“夜郎”气,有位南汉皇帝就曾轻蔑地称呼中原王朝的君主为“洛州刺史”。宋朝建立后,南汉也没有像其他割据势力那样表示臣服,照样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
  等到传到最后一位皇帝刘,正是宋崛起的时候。刘是南方那些王爷皇帝中的另类,南方的割据势力虽然多,但都趋向保守,守住家门就算胜利。可刘不,他喜欢惹事,当宋灭了后蜀,南汉已经没有了缓冲地带,如狼似虎的大宋在虎视眈眈,刘还有闲心去撩拨宋朝,连年出兵侵扰桂阳(湖南桂阳)、江华(湖南江华西北)等地。
  这个刘有好多嗜好,一是杀人,杀了兄弟杀大臣;二是喜欢巫术,有个女巫樊胡子,说玉皇大帝能降到自己身上,深受刘的信任;三是爱好养宦官,小小的南汉,就有宦官七千多人,凡是被刘看中的大臣,就把他净身变成太监,收进宫中再任用;四是喜欢美女,而且特别喜欢波斯美女。
  再加上喜欢惹是生非,刘可谓五毒俱全。
  开宝三年(970)九月,赵匡胤下决心除掉这个不知深浅的小朝廷,他任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兵大举进攻南汉,刘发兵抵抗。战争呈一边倒的态势,潘美向西进连克昭、桂、富等州,向东攻克连州、韶州,逼近南汉都城兴王府(广州市),刘出降,南汉灭亡。
  在灭南汉的战争中,只有两件事有说说的必要。一件是在进攻粤北重镇韶州时,南汉都统李承渥在莲花山大摆象阵,爆发了人象大战。结果宋军以强弩射象,象中箭后向后奔逃,踏死南汉将兵无数,李承渥只身逃窜。
  另一件就可笑了,刘在最后时刻,既没有打算像崇祯一样杀身殉国,也没有准备投降,而是把搜罗来的财宝美女,统统装上船,想到海外做个团团富翁。结果,还没等他上船,他往日宠信的宦官便把金银财宝和波斯美女们都拐跑了,两手空空的刘除了投降实在是没有别的路好走。
  历史真的很奇怪,当初刘把别人“小弟弟”割下来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这么一个结局——丧失了性能力的宦官带走了所有的美女。读史,有时真会让人啼笑皆非。
  南汉被灭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只剩下了南唐、吴越和偏处一隅的泉、漳。其中南唐是最强大的,但此时宋占据了长江上中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对南唐呈现出三面包围的态势。特别是占据了长江上游,在古代是很大的优势,宋水军可以顺水直下攻击南唐。因此赵匡胤选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唐。
  南唐一国之主李煜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赵匡胤的心思,他采取了两手准备: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对赵匡胤像父亲一样地恭敬;一面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防宋军进攻。
  赵匡胤也在掂量南唐的分量。要说南唐也有过辉煌的时期,曾南并闽、西取楚,实力不容小觑,只是经过周世宗柴荣历时数年的南征,才被削弱。为了获取南唐最新的情报,赵匡胤一方面积极拉拢吴越,对南唐形成夹击之势,一方面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去摸摸情况。
  李煜盛情招待了间谍卢多逊,卢多逊在临走的时候说:“朝廷要重修天下图经,哪的资料都齐全了,就是唯独缺少江东诸州的,未免美中不足。”提出要这些州的资料。李煜这个书呆子,根本没有“保密”这样的概念,感觉编撰图经是好事,就让手下的人连夜抄写了一份详细的“江南十九州之形势,屯戍远近,户口多寡”资料给了卢多逊,把自己的家底全盘送上。
  赵匡胤看了这些难得的宝贵资料,心里暗暗发笑:李煜这家伙,不打你打谁?!
  南唐后主李煜最占便宜的当属卢多逊,吃了李煜的,拿了李煜的,还被赵匡胤提升为参知政事,真是一箭数雕。
  李煜还浑然不觉,他不知道,灾难就要降临了。
  在采石矶附近的长江上,最近总是有一艘小船在游荡,船上一名白衣秀士拿着钓竿,悠闲地钓着小鱼。只不过他经常拿出丝绳,不是放到水里测测深度,就是扯着丝绳去量大江的宽度,谁也没去在意这个读书人。
  这人名叫樊若水,在南唐屡次失意科场,便有了改换门庭的想法。可上哪去?他盯上了大宋,也看出了大宋和南唐必有一战,南唐依仗的是什么?长江!樊若水就把详细的长江水文资料当了换取富贵的敲门砖,跑到赵匡胤面前献了建浮桥渡江的计策,赵匡胤听了就派他前往荆湖督造船舰,以备攻南唐时建造浮桥之用。
  就是这个浮桥打得南唐出其不意,晕头转向,看来小人物照样也能影响历史。而且,小人物也得罪不起。
  开宝七年(974)九月,一切都准备好了,缺少的是开战的一个借口。于是赵匡胤就开始找茬儿,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害怕被扣留,就说自己有病,一再推脱。赵匡胤一看,好了,给脸不要,那就打吧。
  十月,赵匡胤任命曹彬为西南面都部署,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为都监,率步骑兵由和州与采石矶之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另以吴越王钱淑为东南面招抚制置使,派丁德裕为先锋,实为监军,率吴越兵为偏师由东向西攻南唐,使南唐东西两面受敌。
  宋军自荆南东下,水陆并进,连克池州、芜湖、当涂,占领了采石矶。十一月,宋军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成功地搭起了浮桥,宋军主力迅速跨过长江,连克金陵外围据点,并在秦淮河击败南唐水陆军十余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