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54章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境,重要的是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才有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渡过险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但对于老狐狸和珅来说,却不是什么难事。
    多年的宦海生涯,让和珅练就了一身“紧睁眼,慢说话,脑筋急转弯”的硬功夫。
    这样才使他在险恶的官场中,总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
倾轧实战:抓住对方漏洞,“咸鱼”大翻身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对手处心积虑地要置自己于死地时,出手一定会非常重,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慌乱,一旦沉不住气,你就必死无疑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你就有转败为胜的希望。当你具备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理素质,你就可以细心寻找对手的漏洞。这个漏洞一旦被你找到,即使不能一举击败对手,也总可以自保了。
    前文提到的国泰案中,钱沣担心和珅又会提前在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珅。老狐狸和珅马上就看出了他们的用意,于是,立刻命人飞马通知了国泰,命他赶紧安排好,特别是亏空的府库。和珅本打算接到国泰的复信后,才与刘墉动身,谁料国泰的复信被微服私访的钱沣查获。刘墉又不住地在乾隆面前催促出发,说和珅拖延时间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和珅向乾隆解释说,现在甘肃各级官府重建,官吏考选,正是紧要关头,自己是吏部尚书,怎么能一走了之,拖延几天再去山东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能因此就说他存有私心呢?这番话说的有理有据,乾隆听了也觉有理,认为和珅也是为了国家忠心一片。
    就这样,等到他们赶到山东,钱沣已经把国泰挪用库银、横征暴敛的劣迹查得清清楚楚。和珅眼见无法摆脱,就又使出的“舍车保帅”的招术,不等刘墉下令,立刻命人逮捕了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并抢在刘、钱之前,急奏乾隆他已查明历城县亏空库银数万两,将山东巡抚国泰与他的关系推得一干二净。
    原来,这个国泰刚一到任,济南知府为了供他挥霍,就向下属勒索八万两白银,布政使为他购置府第,又挪用了十万两库银。此后,动用库银的事层出不穷,致使山东各地县的仓库共亏空200多万两白银。
    由于,手中握有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刘墉、钱沣打算趁此时机扳倒和珅。
    于是他们就把截获的密信用快马呈给乾拢等到他们三人回京,面见皇上时,乾隆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吗?”和珅从未见过皇上对自己如此严厉,便扑通跪倒在地上,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请皇上明鉴。”和珅一边说,一边想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乾隆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证据,自己万不能冒然认罪,等了解清楚再作打算。
    乾隆将密信交与和珅,他一见密信,心中猛地一惊。但是,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老狐狸和珅的确机智过人,马上装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对乾隆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一句话就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听见和珅如此说,乾隆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由于和珅为了以防万一,在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大人严词拘讯,并没有私情。乾隆顿时高兴起来,说国泰只是一厢情愿,和珅乃国之大臣,料也不会做出这种不轨之事来。一场风波,就因为这样转危为安。
倾轧实战:在“不知者不为过”上做文章
    能像国泰案那样把自己“摘”出来当然好,但是如果自己实在脱不了干系怎么办?老狐狸和珅自然有办法。他是一位“太极推手”的高手,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装出一副可怜相,以受害人自居,做出被别人蒙蔽了样子,同样可以蒙混过关。因为,在人们思维定势中,不知者是不为过的,也就不值得怪罪了。
    乾隆二十六年,甘肃安定的伊斯兰教徒马明新另创新教,反对老教的门宦制度。清廷极力袒护老教,压制新教,并于乾隆四十六年逮捕马明新,这一举动激起了回族和撒拉族人的愤怒,他们在循化厅举旗反清。乾隆立刻派出重兵前去镇压,并且派和珅与阿桂作为钦差。和珅督师,首战即败,为了逃脱罪责,就连夜书写了一份奏折,隐匿下了总兵图钦宝英勇战死的功绩,把战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大将海兰察身上。和珅认为乾隆远在千里之外,一定不了解实情,谁知,不久就接到了乾隆的诏书,斥责和珅隐匿图钦宝战死的消息,还弹劾海兰察不听调遣而致兵败,实属颠倒黑白。其实,乾隆对和珅非常宠信,但也深知他对行军作战一窍不通,所认从一开始就对他不放心,早就留了后手。最后,乾隆的诏书上又说阿桂身经百战,治军有方,一人足以办贼,速诏和珅回京面君。
    和珅灰溜溜地回到京城,面见乾隆,跪倒请罪道:“奴才有辱圣命,罪该万死。”
    乾隆心平气和地问道:“阿桂奏报甘肃经日大雨,大军停滞不前,皆因此,可是实情?”和珅不敢再说谎,就一一承认。乾隆勃然大怒,断喝道:“和珅罪不容赦!朕前次接到奏报,说甘肃旱灾,急需捐粮之事,定是虚妄,你岂不是有欺君之罪。”
    和珅一见情况不妙,马上又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边叩头,一边说道:“奴才前次到甘肃之后,确实仔细查看粮库,核对账目,未见到虚假不实之处。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此时想来,奴才必是受了贪官蒙蔽。”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将自己开脱出来,欺君之罪自然谈不上了,至多是办事不力。谁知,乾隆并没有就此罢休,接着问道:“你难道没有接受贿赂吗?”和珅的心又悬起来了,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承认下来,否则性命难保。和珅又想到了“太极推手”,就坦然地说:“奴才确实是收了甘肃巡抚送来的四颗西域宝石,只因奴才想起公主,那宝石戴在公主身上定会相映生辉,奴才才收下,现正在公主处。请皇上明察。”既然这件事事关公主,乾隆也就不好再细细追究,况且,乾隆也确从公主那里知道和珅送来西域宝石四颗。于是,乾隆反到觉得有此与心不忍了,他已经认定和珅所言都是实情了,想必地方官吏狡猾多诈,捉弄瞒骗了他。当下反而转用好言劝慰了和珅几句,就没有再深究,其实甘肃官吏送来的大量珠宝现在他的府中,乾隆稍加盘查,就能水落石出。
倾轧实战:见机行事,脑筋急转弯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处理?这时就要看随机应变的本领了。狐狸之处于被人们认为非常狡猾,就是因为,当有大祸降临时,它会迅速做出反应,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它已经采取行动,渡过难关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多年在乾隆皇帝身边,使和珅练就了一身“随机应变”的本领,屡屡使他化险为夷。
    当和家总管呼什图在众兵护送下返回京城。
    “哎,这京城今儿个怎么跟往日不一样啊?”他望着京城四处飘扬着的旗帜,满墙挂着的大红灯笼,心里不觉惊讶。
    这也难怪,呼什图是在乾隆六十年夏天接受其主子和珅的旨意离开京城,前往云南、贵州的,转眼之间,已经过了半年多了。你可别小看这半年多,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京城发生了重大新闻,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太上皇训政,嗣皇嘉庆登基。这在中国历史上,再现了人间难得一见的幸事。
    可这一切,对呼什图来说还是陌生的,还是一件天大的新闻,他在外半年多了,一心只想着为主子搜刮财富,哪里还关心天下大事呢?再说天下大事再大与他也没有关系,在一个奴才眼里,只有主子和他自己,这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
    因此,呼什图看到北京虽然与往日不同,但也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
    呼什图将搜刮来的财物运到了和府,然后就迅速拜见主子和中堂大人,一问和大人进宫去了。可他有军情需要报告,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未作更多的考虑,也未稍事歇息就直奔军机处去了。
    到了军机处,才知道主子正在圆明园勤政殿与皇帝同乐呢。他也没多问,就急匆匆地来到勤政殿。
    门上的侍卫都认识呼什图,因为呼什图也曾跟随过乾隆皇帝多年,并且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后来,和珅得宠后,皇帝就把呼什图当成贵重礼物,赐给了和珅。
    “奴才呼什图叩见皇上。”
    呼什图头也不抬,也不敢正视一眼,进门之后,双腿立即跪了下去。
    当时,坐在正面的是嘉庆皇帝永琰,而太上皇乾隆则坐在正中偏左一点,呼什图这一跪,正好对着嘉庆皇帝。
    乾隆看到这一切,心里不免有些凄凉,脑际涌上一种无名的失落感,脸上自然就露出一种不快,且略显愤怒的神情。
    这一切,被坐在两旁的文武大臣看得一清二楚,大家都不免倒吸一口凉气,浑身绷紧了弦,屏住了呼吸。
    大家不知如何是好,虽然都学富五车,但在太上皇与儿皇同御殿堂时,究竟如何安排位置座次,大家还真是没有学过,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