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45章


华盛顿的办法是:在对立与不和中寻求“中间通道”。用他们两人目标的相同点来消除他们手段上的差异,同时又使他们之间相互制约,而他们又都想获得总统的支持。就这样,华盛顿就是这样把两个第一流的人物团结在他的身边,始终把内阁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而不至于破裂,同时,使内阁的力量始终不减第一流水平。
    (2)喜新不厌旧。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之初,往往忙于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以便稳住自己的官位。然而,事实上,新官上任之初,马上启用新人,乃是新官的大忌。要留装老臣”,充分利用其对情况熟悉的优势为己服务。
    魏武侯继位登基之初,一天领群臣乘船观光。武侯对吴起说:“多么雄伟壮丽的河山啊!这个天然的屏障真是魏国的至宝!”吴起反驳说:“国宝不在地形,而在国君之德,从前夏桀、商纣都拥有天然的屏障,但是不得人心,终于会变成敌人”。武侯觉得吴起说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对他颇为信任。但后来提拔宰相时,用的却是田文而不是吴起。
    吴起觉得很意外,心里不服,找到田文论理:“就一个将领而言,你我谁能提高士气,让部属赴汤蹈火,令敌军心惊胆颤,丝毫不给敌人攻击的空隙?”田文回答说:“这当然要数将军你了!”
    “谁能统率百官,让军民臣服,国库充裕呢?”
    “本官也不能敌过将军!”
    “谁又能坚守要地,让秦军打消攻打魏国的念头?让赵、韩投降臣服呢?”
    “这当然是将军你的功劳,本官是望尘莫及的!”
    吴起越说越起劲:“这三点丞相都比不上我,为什么丞相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呢?”
    田文说:“国君才刚刚即位,国内局势动荡不已,大臣未必心服,官吏还不能全部信赖,这个时候谁最合适担任宰相职务呢?站在国君的立场来说,应该如何选择呢?”
    吴起这才明白武侯不用自己的心思,自己的资格,的确不如田文“老”埃
    (3)用能人不用完人。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能够“知人善任”,在用人时,发挥他的特长,避免他的短处,做到人尽其才。如果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而不任用,那么,不仅这是自己的损失,有时还会带来威胁。尤其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放走了一个英才,就等于为对手增加了一分力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领导只盯着下属的缺点,死死抓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那么就只能无人可用了。其实,下属有“小辫子”操在你手时若能委以重任,他便会知恩图报,这样更便于操纵利用。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些“鸡鸣狗盗”之徒。然而这些流氓无赖都有一技之长,大可运筹帷幄,小可危难救人,而一些真正的君子,充其量只是一种榜样和号召,实际办事能力往往较差。
    知人善用是一种领导艺术。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全责备,论大功不寻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凡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放旷,狂做不羁,“自古才子多风流”。所以用人之道,贵在不拘一格,用我所用不计其他,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用。
    (4)羊圈里不能养老虎。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清楚自己的政权是怎么来的,因而,皇位安稳之后,都要对开国功臣、重臣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以防尾大不掉,将来危及自己的位子。各人有各人的处理方法,如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是“大棒政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赶尽杀绝;宋太祖赵匡胤则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怀柔之计,鼓励老友功臣去做酒色之徒,开纵酒行乐国风之先河。
    很多人都替这些功臣鸣不平,其实,就皇帝这边来说,有的是惟恐部下“功高震主”,抢他的光芒;有的则是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绝对成就感,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了,所以要杀“功臣”。
    说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影响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以安定大局。所以,在某种情况下,留“功臣”,就好比把老虎养在羊圈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在历史上,诸如此类的故事并不罕见。每个政权的建立,几乎无不依靠文臣武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臣往往成为权臣。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黄袍加身的例子并不罕见。因此,历代开国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天下稳定之时,视功臣为最大威胁,或者千方百计剥夺收回其手中的权力,或者干脆将他们从肉体上根本消灭。这对于现在一些聪明的用人者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5)小糊涂大精明。
    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故”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坏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
    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有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式。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做官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描写。于是,在他们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 和珅整治同僚手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老狐狸毕竟是少数派,他们知道在自己的周围有大量“天敌”存在,这些“天敌”无不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天敌”能否得逞并不取决于他们,而取决于老狐狸。由于老狐狸与他们相斗不仅用“力”,更加用“智”,而且老狐狸们行事没有条条框框限制,比如,他们可以当众去拥抱自己的敌人,而转身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向对手发难。因此,老狐狸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
老狐狸倾轧术之一:“大打出手,树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严”
    ——妇人之仁是一个人生存的负担,甚至是致命伤,它会使意志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动摇,使你在人生的角力中未战先败。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扑杀一只小羊来吃,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猎狗听了它的这些话语,看了它的眼泪,非常感动与不忍,便放了这匹狼,想不到这匹狼在猎犬回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因此,必须看到同僚倾轧是你死我活的,绝不能有“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只能成为老狐狸生存的负担,甚至是致命伤!
倾轧实战:大权在握是整治同僚的基础
    在老狐狸和珅看来,同僚中和自己作对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死硬分子”,对这种人只有打击;但大多数人只是一些“墙头草”,只要使他们明白自己才是斗争的最后胜利者,这些人自然就会投靠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无论是对付这两种人中的那一种,自己都必须拥有实力。实力是整治和利用对手的前提条件。自己所拥有的权势是对对手最大的威慑。换言之,对手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自己垮台,前程尽毁,因此,自己越能巩固自己的权力,对手的心愿就越难以达成。
    和珅从乾隆四十年开始被乾隆皇帝赏识后,他极尽谄媚取宠之能事,连吹带拍,赢得了乾隆的欢心和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力不断增大,到了乾隆末年、嘉庆初年,便成为首辅大臣。
    由于和珅一贯“善体圣心”,经常出纳帝命,实际上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他身兼数职,集军政、行政、财政和文化教育大权于一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