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20章


例如,他让自己的老师吴省兰以帮助嘉庆审阅诗稿为名,了解皇帝的想法和活动。
    尽管在太上皇面前,嘉庆皇帝并没有多少实权,和珅还要不时在所有人面前显示一下他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但是,和珅还是不愿过多地去刺激新皇帝。
    乾隆皇帝这位老态龙钟的年迈之人,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亲驾出征了,而他的儿子嗣皇帝嘉庆又毫无军事才能,不能命他亲征。于是,他开始寻求神灵的保佑。
    乾隆想起了祖父教给他的镇魔术,这是巫术中的一种,又称巫蛊术,专门在背地里诅咒害人。据说这种巫术传自西域,诅咒者闭上眼睛,口里念着咒语,不管所诅咒的人身在何方,都能将他置于死地。
    一天,太上皇乾隆训政,早朝散罢,乾隆传和珅人见。和珅进来后,看见太上皇朝南坐着,嗣皇嘉庆朝西坐在一个小机子上。
    和珅见状,猜知有重要之事,他跪在地上呆了很长时间。对他的拜见,太上皇没作理会,和珅只好跪在那里,默默地等待着太上皇的训谕。
    过了很长时间,只见太上皇慢慢地闭上眼睛,好像入睡了一般。
    和珅和嘉庆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甚至不敢弄出声响,连呼吸都似乎停止了,屋里一片寂静。
    过了一会儿,只见太上皇嘴唇微微启动,口中喃喃自语。
    嘉庆屏住呼吸,极力细听,最终连一个字都未听懂,他对这种荒唐、虚幻的巫蛊术更加有一种神秘感。
    过了很久,太上皇口中的哺哺声突然中断,睁开眼睛问和珅道:
    “其人何姓名?”
    和珅应声答道:
    “徐天德、苟文明。”
    太上皇点点头,又闭上眼睛,又念叨起来。
    徐天德和苟文明是白莲教农民起义的两个首领。
    徐天德本是四川达州一带的地方土豪,由于官府在这一带民间搜缉白莲教徒,他被差役诬为教徒关了起来,在狱中受尽了皮肉之苦,最后用重金收买,才得以脱身。从此他暗地里与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冷天禄等人遥相联络,最后投身白莲教,成了白莲教的首领。
    嘉庆惊骇万状,同时也益觉神秘,不解其中的奥妙。
    过了一个时辰,太上皇睁开眼睛,朝和珅挥挥手,和珅就悄悄地退了出去,太上皇与和珅二人一语未发。
    事过之后,嘉庆茶饭不思,坐卧不宁,一回想起太上皇喃喃自语的情形,就决定弄个究竟。
    一天,嘉庆密召和珅入宫,屏退众人,问和珅道:
    “相公,你在前次召对的时候,太上皇说的是什么话。”
    和珅开始别言搪塞,无奈嘉庆一再追问,回答道:
    “前次太上皇念诵的,是西域的一种秘密咒语,只要诵这种咒语,所厌恶的人虽在数千里之外,也一定会无病而死,或者遭遇奇祸,不得善终。”
    嘉庆听了,心中为之一惊,又问道:
    “你所对六个字又作何解?”
    和珅回道;
    “奴才听太上皇念咒,只知这是西域之咒,究竟念的什么,奴才也未听清。但奴才想,西域咒语专以害人为主,太上皇所咒的人一定是教匪悍酋,所以奴才情急之下,才以两个教徒首领的名字来回答。”
    嘉庆闻言,越发感到惊愕,一种不安的情绪袭上心头,问和珅道:
    “想必相公也拥此术?”
    和珅听到问话,心里为之一惊,他再看看嘉庆的脸色,知道事情不妙,慌忙回答说:
    “奴才不懂此术,平日只听太上皇说过,至于所诵何咒语,奴才一点不知。”
媚上实战:千万不要忘记身后的“黄雀”
    之所以说在处理乾隆与嘉庆关系上,和珅留给我们的教训多于经验,主要是因为,和珅过于自信了,认为自己的媚上之术已经登峰造极,自己的地位也尊崇之极,结果,反而违背了自己媚上的原则,他忘记了自己毕竟只是皇家的一个“奴才”,封建社会的“家天下”在皇帝心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因此,历史上专权的臣子没有一个好下场,除非他自立“门户”。这正是为什么安禄山对李隆基的谄媚最终把自己逼上了反叛道路的原因。
    嘉庆在与和珅的几次明争暗斗之后终于明白,他这个一国之君不过是个摆设,只要太上皇一息尚存,和珅专权就会一日不止。和珅不仅在太上皇心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他们两人心意好像完全相通,因此,和珅是他这个皇帝得罪不起的人。怎样对付和珅呢?嘉庆想起了老师朱珪的教导: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在这险恶形势下,只有涵养身心,虚己以待,谋定而后动,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先不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真面目,全神贯注地寻找敌人的破绽,然后俟机而动,静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嘉庆知道自己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不动声色,让和珅对自己不加丝毫提防;然后出其不意给以致命一击。于是,嘉庆决心把自己所有感情藏于心底,整日服侍在太上皇左右。就这样,为了让和珅放松警惕,嘉庆进行了详细的谋划。
    嘉庆深知,自己的侍读吴省兰肯定也是和珅派来以伴读之名行监视之实的,于是他打算将计就计利用吴省兰。在嘉庆被宣布为储君之前,和珅送玉如意来示好。于是,嘉庆就打算从此入手,通过吴省兰来向和珅主动示好。嘉庆接到玉如意作出非常喜欢的样子,并一连写下数首《咏玉如意》诗,现抄录如下:
    序:上皇诏宣朕为皇储前日,和相持玉如意一柄奉朕,拥戴朕之耿耿忠心可见矣。今日登基,不忘所自,以诗记之。
    其一 美玉产天西,良土琢成器。温润而坚贞,命名曰如意。
    其二 妙选昆冈百谷精,指挥如意应心成。书祥伊始三登兆,嘉慰皇衷万宝盈。
    序:辞旧迎新,又见如意,想此玉所自。朕已登基一载,想和相拥戴之德可表,勘乱治民之绩亦可嘉焉,和相真股肱之臣也。
    其一 和阗嘉玉质精良,义取吉徽如意彰。农愿丰收继昨年,民歌击壤乐尧天。
    其二 洁白质精粹,比德家温纯,不为暇疵累,常置黼座旁。
    这些诗如嘉庆所愿,通过吴省兰源源不断地流向和珅,和珅看嘉庆对自己如此感恩戴德,怎能不高兴呢?而且,吴省兰还不时送回《静坐》、《宋徽宗临古》等诸多嘉庆皇帝“颓废”的诗句来,通过这些诗句,和珅得出结论:嘉庆能当上皇上已经心满意足,也就是说,嘉庆对政权没有更大的奢望和野心。
    嘉庆的心思非常缜密,他怕光拍马屁会引起和珅的怀疑,故偶尔也写写小诗给和珅来个善意的讥讽,如说和珅整日抽食大烟,弄得满身烟味不说,还弄得手和牙齿都变得焦黄了。最后竟说不知和珅的妻妾是不是反感他抽西洋烟。和珅看到这些诗句,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感觉:嘉庆这个儿皇帝,无所事事,胸无城府,根本不足为虑。可以说,嘉庆的第一步走的几近完美,也为和珅开始掘墓了。
    嘉庆二年九月初八日,嘉庆发妻皇后喜塔腊氏因病逝世,嘉庆异常悲痛,压抑许久的感情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他在诗中写道:
    琴瑟和鸣忽断弦,冬宵夏昼廿三年。
    云烟缥渺归冲漠,儿女伶仃忍弃捐。
    心绪萦牵情不断,泪珠错落酒同浇。
    寂寞椒房谁是伴,独听莲漏耐永宵。
    观幡摇风魂欲返,垂髫合卺岂忘情。
    自叹痴情真说梦,镜花水月片时浓。
    嘉庆对爱妻之死表示哀悼,本来乃人之常情,可是太上皇却不高兴。因为,这正好犯下太上皇怕老惧死的忌讳,因此,太上皇下旨:“虽处大丧只辍朝五日,嘉庆可素服七日,遇奠祭时,方可摘缨,各衙门章疏及引见折,照常递呈。”并让和珅观察皇上是否“重情爱而忘孝义”。
    和珅认为这又一个绝好的观察和中伤嘉庆的机会,他马上派福长安严加监视,若见其有“不孝”之事,立即禀报太上皇。
    可是,嘉庆早已习惯了太上皇和和珅对他的监视和刁难,虽然心痛欲裂,可还是一如继往地服侍太上皇,不见丝毫情绪变化。七天守孝期过,嘉庆总算又逃过了一劫,可是他对和珅的憎恨又多了一层,可以说这时的嘉庆已把对太上皇的憎恨一起转移到了和珅身上。
    即使如此,和珅还是对嘉庆不太放心。一日,和珅拿着细作报来的前线奏折,奏请进见嘉庆,然后故意长跪不起,五体投地,见此情景,嘉庆忙说:“相爷请起,以后见朕,不是公开场合,绝不要为此大礼。”于是,和珅也不再坚持了,奉上奏折说:“请皇上御览圣批。”嘉庆马上就明白,和珅又是来试探他,忙道:“朕何能与焉,此等军政大事,惟皇爷处置,朕于政事不谙,于军事更不熟悉,诸事都要请教太上皇,仰赖相公,相公今后当不吝教辅才是。”见嘉庆如此回答,和珅才满意而去。
    事后,嘉庆竟紧张出了一头的冷汗,他知道,自己这场戏在父王驾崩之前一定要做到底。于是,以后凡事启奏太上皇的时候,嘉庆总不忘请和珅转奏。嘉庆知道自己身边的侍卫、伴读、仆役等人,无不是和珅派来的,于是,他经常对这些人说:“尔等有所不知,朕方依靠相公治理国家,哪能慢转相待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