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15章


表面上,李林甫对此事极为关注,而且规则严格,铨选公正;实际上,李林甫不过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而已。到尚书复试时,“至者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表贺野无遗贤”,玄宗被李林甫所蒙骗,竟高兴不已,对之更加宠爱有加。
    和珅也是深知其中道理的,所以他身兼数十职,对于乾隆授予他的官职是来者不拒,多多宜善。他的权力越来越大,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广,真犹如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和珅不但当文差,而且还任武职。一开始,乾隆把和珅从銮仪卫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同时兼正蓝旗副都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和珅升为户部右侍郎。三月,升为军机大臣,入军机处办事,朝夕服侍在乾隆身边。四月,又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皇家事务。
    八月,调任为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授国史馆副总裁,戴一品朝冠。十二月,兼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乾隆下谕命令和珅、英廉、梁国治和刘墉等人负责修改《明史》中关于蒙古人名、地名音译未真之处,令其“将原本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义精当”。该年六月,命和珅任吏部左侍郎,兼署右侍郎。十月,兼步军统领。乾隆四十三年初,吏部尚书永贵等奏京察降革司员参罚事件,免其随带,和珅以扶同瞻徇降二级留任。不久,便兼任崇文门税务总督,总管行营事务,补镶蓝旗满洲都统。六月,授正白旗都统,领侍卫内大臣。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命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乾隆四十五年三月,授户部尚书,御前大臣兼都统,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议政王大臣。十月,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任理藩院尚书。乾隆四十六年,他兼任兵部尚书和管理户部三库及方略馆总裁。乾隆四十七年,以原衔充经筵讲官,封太子太保,充任总裁。乾隆四十八年,皇帝赏戴双眼花翎,任国史馆正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清字经馆总裁、理藩院尚书。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乾隆再授和珅轻车都尉世职,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如故。九月,授一等男。是年兼任正白旗都统和镶蓝旗满洲都统。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仍管户部。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被晋封为三等忠襄伯,赐紫缰。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充殿试读卷官。五月,充教习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赏赐黄带四开袍。乾隆五十六年,兼任刻“石经”的正总裁。此时和珅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但实际上他已是掌握朝臣实权的第一人。因为阿桂不时奉命外出督师、勘工、治河、查案诸务,其间盖由和珅代其领班之任。这正如朝鲜使者所说:“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事。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乾隆五十七年,兼任翰林院学士。乾隆五十八年,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乾隆六十年四月,充殿试读卷官。五月,兼任教习庶吉士。九月初三,乾隆决定把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当太上皇帝,但大权并未放弃,仍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和珅依仗太上皇声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
    嘉庆元年
    正月,调为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调为镶黄旗满洲都统。是年,领班大学士阿桂年已80岁,请求休致回家,获准,次年八月病逝。从此和珅名正言顺地成为朝臣中的第一把手。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调管刑部,仍兼管户部。嘉庆三年正月,充任参赞机政并兼部务。八月,晋封为一等嘉勇公。
    从以上简单按年罗列的和珅历任官职,便可以清楚看出和珅的发迹史,他的官位是越做越大,兼职越来越多,几乎是各种高官做遍,风光享荆用一句现代话说,他是坐直升飞机登上高位的。他大约从乾隆四十年至嘉庆四年的24年间,担任军机大臣就长达23年,以军机大臣又兼步军统领22年,以军机大臣、步军统领、又兼管户部尚书长达15年之久。和珅从三等轻车都尉升为一等男,再晋封三等忠襄伯,最后于嘉庆三年晋封为一等嘉勇公爵。从侍卫擢升为军机大臣、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掌管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务。在经济上,他除了任户部尚书外,还控制着崇文门税务监督这个要职。在军事上除曾担任过兵部尚书外,还长期担任京师的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等职,并控制着健锐营和火器营,这是清军中执掌新式兵器的特种部队。在文化上,他曾担任《四库全书》总裁、《钦定热河志》、《钦定大清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三通》、《清字经讲》、《石经》、《日下旧间考》等书的正总裁、总裁、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他在乾隆晚年、嘉庆初年,充任首席军机大臣并兼管吏、户、刑三部,集官吏升迁、任免、财政开支、诉讼裁判大权于一身,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实乃一特殊之例。和珅其人对清朝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直接波及到后世,给清王朝由盛到衰以至危机播下了种子。
    和珅之所以得到如此殊荣,除了受到乾隆的特别信任、宠遇外,也与他本人拼命“固宠弄权”密不可分。因为他走的路本身就是一条不归之路,在这条路他只能像脱缰的野马,只能向前,没有后退之路。
老狐狸媚上术之四:“对待主子的亲人,比亲人还亲”
    ——媚上也应“以迂为直”,多在主子身边的亲人身上下功夫。他们既是攀龙附凤过程中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又可以衬托出你的“重情重义”。
    要想被别人喜爱,关怀对方比引起对方的注意更重要。但是许多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却在相反的道路上拼命地努力,这种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着自己的利益,这样即使下再多的工夫,也是徒劳,利益非但没有争到,反而处处遭到反对。
    老狐狸则不同,他们懂得,关怀对方,特别是想关怀主子,还得看主子能不能领你的情,必须讲求方式方法,从他身边的“亲人”身上下功夫就是一个妙着。
媚上实战:多替主子景孝心”
    和珅“真心”地爱戴乾隆皇帝,关怀乾隆皇帝,把乾隆看得比自己亲人还亲,每天周到照顾,恭亲服侍,使得乾隆与他的感情胜过了亲子!乾隆终生视其为最可信任之人。为了亲近乾隆,和珅还尽心尽力地爱戴着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因为。封建君主为了将儒家的仁、义、忠、孝等美德推广天下,总是以身作则,为世人做出榜样。比如,皇帝每年都会在春季来临的时候,到某个祭祖的地方“亲自”躬耕,象征性地播撒几粒种子,举起鞭子赶着牛耕地。同样,大部分帝王不管实际的情感如何,总会摆出一副慈父孝子的样子给世人看,好使万民有榜样可循。然而,乾隆对自己母亲的孝敬,却是天下少有的,是真挚的,而不只是做做样子了。乾隆留存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无限的热爱和依恋。其一首名为《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的诗中写道:
    凤辇临龙阁,新年第一祥。
    彤庭增喜气,绿野遍春光。
    欣答初韶令,钦称万寿觞。
    芬芳兰百合,胜帖燕双翔。
    浮服孙曾绕,遐龄日月长,
    宫中行乐养,欲以在群方。
    这道诗中充分表达了新春佳节,乾隆与母亲在一起,共庆一堂的欢庆场面,同时还表达了祝福母亲能够健康长寿的真情实意。另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快霁天中景丽鲜,宜人都为利农田。
    轻阴乍晴招惊牖,永昼如迟竞渡船。
    斜叶焦云亭畔卷,低枝榴火沼中燃。
    五丝彩缕随风俗,愿比慈宁寿不绵。
    这首诗记叙了,五月石榴花开,端阳春佳节来临之时,乾隆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的热闹场面,母子之亲跃然纸上。
    每当太后大寿之时,乾隆更是不惜财力把寿庆办得隆重喜庆,让母亲高兴。当时的一篇文章写道:
    “十余里中各在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视市廛,绵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满卷屋,九华三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俊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右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箔为波涛纹,甚至一寿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极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镇,则为广杨,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分则小镜数万,鳞彻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这篇文章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情景,其中大段繁琐冗长的描写,足以表现出当年祝寿的盛境,也可以看出乾隆对母亲极尽人间孝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