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哭泣

第19章


邝野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道:"军国大事,你懂什么?"把邝野逐出营帐。既而瓦拉骑兵合围,中央军成了口袋里的困兽,王振这才发现权力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中央军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成了阶下囚。 
  明王朝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是一个只对女人和游荡有兴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刘瑾,犹如朱祁镇的玩伴王振一样,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权。他当权时的所作所为,使老前辈王振的恶行看起来象儿戏。 
  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刘瑾不知采用什么法术,使刚上台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谢迁、刘健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阴谋使皇帝陷于孤立的"奸党",把他们统统地赶出朝庭,连儒家阳明学派的创立人王守仁也于廷杖后贬窜蛮荒。从此朝中文武大臣要么对刘瑾侧目而视,要么争先恐后拍他的马屁,刘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权。有一天早朝时,朱厚照发现了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把这封信转交给刘瑾。刘瑾大发雷霆之怒,命部长以下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国防部科长和北京地方法院法官焦渴过度,当众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他们释放。 
  刘瑾权势薰天,整个政府都围绕着他转圈。宰相焦芳、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几乎跟他的家奴没有分别。政府大小措施都在刘瑾的私宅决定,既使最荒唐最恶毒的大政方针也没有人敢提出半点异议。 
  刘瑾当权只有五年,一五一0年八虎之一的宦官张永密告刘瑾谋反,恰好朱厚照对刘瑾已开始日久生厌,一怒之下把刘瑾杀了。刘瑾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得七零八落。 
  第三次宦官时代后期,中国历史上最大也最有权势的宦官魏忠贤登场了。 
  魏忠贤是明王朝第十六任皇帝朱由校孩童时的玩伴,朱由校即位后自然受到重用。朱由校是一个热情似火的木匠,整天在皇宫赤膊短裤挥汗如雨地营造各式各样的木器,对政治则既无热情也无智慧,朝政大权自然而然地滑到离他最近又最受信任的魏忠贤手中。魏忠贤对朱由校的特性了如指掌,他总是乘朱由校兴趣盎然作木工活时请他批阅奏章。朱由校的反应是大大地不耐烦,说:"你不会代我批吗?我要你干什么!"魏忠贤要的正是皇帝这句话,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满朝文武发号施令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 
  魏忠贤大权在握后,便急如风火地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的势力集团比刘瑾的要庞大百倍,最后几乎包括大多数宰相和大多数政府官员,核心组织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一看这些名号就可窥知他们是些什么东西!魏忠贤早期的政敌是被朝野称为"东林党"的士大夫阶层,是一些理性尚未完全泯灭且多少有点责任心的各级政府官员和赋闲在家的缙绅隐士。他们比魏忠贤集团(又称阉党)的素质要高,灵魂也较为高贵。他们看魏忠贤不顺眼,魏忠贤看他们也不顺眼,必欲去之而后快,条件一成熟,魏忠贤便对东林党亮起了血淋淋的屠刀,使用的仍是传统的冤狱手段,即合法的屠杀。 
  最先开刀的是籍隶东林党的名将熊廷弼。熊廷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一六二一年被明政府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官,抗击生龙活虎般崛起给明政府以巨大威胁的后金汗国。他深知明政府边防军腐败已极,战斗力和八旗兵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坚决主张采取守势,不可轻率挑战,可他的副将 
王化贞却有另外的看法。王化贞当时统率着十万重兵驻在山海关之北二百六十公里的广宁,这位只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将军对自己拥有的优势兵力抱有很大的信心,坚决主张主动出击,一举踏平后金汗国的老巢,为自己升官制造"政绩"。王化贞虽然是副将,但有兵部尚书作靠山,熊廷弼指挥不了他,熊廷弼只有四千人的部队驻防山海关。因为有这层关系,王化贞的主张自然占了上风,朝廷批准了他的作战方案,熊廷弼则成为众失之的。王化贞和努尔哈赤在广宁展开决战,结果王化贞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大败,十万边防军全军覆没,王化贞只身逃走,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这次溃败本来跟熊廷弼无关,但魏忠贤认为跟他有关,就跟他有关了。熊廷弼被逮捕下狱,罪名不是"谋反"而是"贪污",这恰恰是魏忠贤的毒辣之处。在一个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里,谋反并不能唤起人们的愤慨,贪污才是人们最痛恨的,一个官员被冠以贪污的罪名,国人总是容易相信的,且不论这个官员是多么英明和无辜。 
  魏忠贤为何选中熊廷弼作为打击的靶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熊廷弼为人刚直不阿,没有象其他官员那样竞争拍魏忠贤的马屁,使魏忠贤感到没有面子;二是熊廷弼是东林党的干将,打击他东林党自然不会善罢干休,必然会想方设法营救,从而把东林党的实力暴露出来,到时好一网打尽,这是一个阴险的"引蛇出洞"的诡计;三是熊廷弼是没落王朝中极少数头脑清醒的将官之一,他对领悟力较弱的庸碌政客感到不能忍受,对他们没有表示应有的尊敬,因此他的人缘不好,高高在上的那些滥污官僚尤其厌恶他,因此打击他会赢得很多同盟者。 
  不出魏忠贤的预料,东林党果然出来为熊廷弼呼冤,站在最前面的是监察部长杨涟和评议部主任委员魏大中。魏忠贤一一把他们逮入诏狱,用惨无人道的酷刑逼迫他们承认"贪污""受贿"的罪名。杨涟的尸体被家属领出时,全身已经溃烂,胸前还有一个压死他时用的土囊,耳朵里有一根横穿脑部的巨大铁钉。魏大中的尸体则一直到生蛆之后才被拖出来。 
  当魏忠贤认为"蛇"已都被引出洞时,就把熊廷弼押赴刑场斩首。 
  魏忠贤执政的末年,各地官员竞相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最先发明这种新型拍马屁招数的是浙江军区司令官潘汝桢,他于一六二六年出奇制胜,第一个建立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对这个无耻之徒大为欣赏,各地遂纷纷效尤,俨然成为一种一窝蜂的效忠运动。 
  魏忠贤当权仅仅七年,但已把明王朝的根基全部挖空。 
  ......... 
  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是由来自塞外荒凉苦寒地带的野蛮人建立的,但这个王朝的宦官却最没有势力,不但没有干政的机会而且数量很少(五百多名)。到了王朝的末期,虽有一二宦官如安得海、李莲英之辈很有权势,但影响只是个别的,没有形成势力,对王朝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封建专制成为历史陈迹,宦官也随之成为历史陈迹。肉体上的宦官消灭了,精神上的宦官仍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不但威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你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宦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随处可见,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中国要想文明富强,就必须在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和宦官时代告别。
 ·第5章
对中华文明有深远影响的王朝 
  自纪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纪元一九一一年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境内一共出现了二十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如果不把分裂时期那些小朝庭计算在内,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只有十个。其中对中华文明有深远影响的王朝有秦、唐、明、清四个。 
  这里所说的有影响的王朝和强盛的王朝并不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影响多半是制度性的,有影响的王朝是指这个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社会体制不仅对当世而且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深远的影响。有影响的王朝不一定是强盛的王朝,如明王朝积弱不振,但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同理,强盛的王朝也不一定是有影响的王朝,如汉王朝光芒万丈,气吞山河,但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并不大,除了富庶的物质文明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成就外,没有留下多少制度性的遗产。 
  对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秦王朝和唐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明王朝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清王朝的影响则正负参半。 
  这四个封建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各有侧重。秦王朝奠定了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和集权政治的总体框架,后世王朝的政治建构都没有离开这个框架。尤其是统一了文字,大一统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使中华文明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解体。唐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史,使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明王朝发明了八股文和文字狱,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由社会的进步力量变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绝对极权专制则窒息了社会的生机,使中国的发展停滞不前。清王朝则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使中国成为超极大国。 
   
一、秦王朝高屋建瓴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王朝。它的开创者始皇帝赢政具有充沛的精力高度的智慧和强烈的责任心,一手缔造了中国集权专制政治的总体框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