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40章


朱超石的勇猛我在随桓修征永嘉的时候已经见识过了。他的兄长朱龄石的才略我也在多次军事会议有所了解,是个难得的帅才。这一帅一将加盟,令我军实力大增。着实令人高兴。
早就听闻桓氏家族对朱家有恩,朱家兄弟对桓氏也是忠心不二。朱龄石、朱超石的祖上是将门世家。当年朱家兄弟的父亲朱绰违反军纪将要被桓温处斩时,桓温的弟弟桓冲苦苦请求才得以赦免。之后朱绰对待桓冲如同对待父亲一样,两家结为世交。桓冲死后,朱绰因为哀痛过甚,不久也病死了。
正因为朱家与桓家的这一层关系,所以虽然我对这二人欣赏有加,但也因他们与桓氏的关系而从未刻意结交过。
我们在京口清除桓氏之党时,朱家兄弟既没有跟随桓氏,也没有逃出城,反而毅然投入我军。这着实令人吃惊。即便是朱家兄弟毅然加入义军,我也不知道将来面对桓家军时,他们该当如何。
不过,之后朱龄石单独见我的时候,为我释了疑。
朱龄石对我说:“我家与桓家为世交,按理我当扶助桓氏。然而桓氏篡取天下,实乃国贼。古之高人尚且能够大义灭亲。我兄弟即便不能灭亲,但至少也能扶助刘将军起义讨贼。”
“朱将军之话有理有义,能如此识大体明辨是非,实在是我义军和百姓之大幸。不过,讨贼终当杀贼。你兄弟二人真能忍心出手么?”
“我等也考虑过。与国贼战,我兄弟自当奋勇往前;但与桓氏战,我兄弟希望能避则避之。亲手刃敌,我等无惧;但亲手刃桓氏,我等却不忍。只怕内心会愧对先父。除此之外,我兄弟自当效力于马前,供将军驱驰。”
听到朱家兄弟如此,我也深为感动:“朱将军言重了。我已明了你的心意。义军攻取建康时,必定不派你兄弟驱前杀敌。”
战争,乃不义之事。然而,于不义之中取义,便是真英雄。朱龄石不避嫌而坦然道出他的本意,岂非英雄哉?助义军讨敌乃是忠,回避与恩人同阵操戈乃是义。我们义军需要的正是这样忠义两全的热血男儿。
于今来到将军府商议军情的,是义军的十余个主要首领。
我首先发话道:“诸位,自今日凌晨于城门外首倡义举,于今不足五个时辰,便将京口全城置于我等掌控之下。在座诸位以及在城门、军营、府库等各处值守的诸位所建,乃非凡之功。自古起义之事,莫有如此之迅捷的。这自然是得自我等数月来的精力筹划。
不过,我等虽然占据全城,然而江北情况不知,西面情况亦不知。于今城外强敌环伺,建康、姑孰等处兵力做何调动,也是未知之数。以最坏的情形打算,我等也许会面临困守京口的局面。在此,我请诸位做好心理准备。”
我顿了顿,环顾了一番在座的人员。早先参与谋划的人倒是神情泰然,因为这样的局面我们曾设想过。而后期参与进来的刘简之、朱家兄弟则面呈困惑之色。不过,也只是因为不明白起义的部署,并非担忧。
我接着说:“不过,我们已做好筹划。虽然在不利之时可以力保京口,并且往东.突破吴郡,收集南方的力量,然而,我等要做的却恰恰是向东直面强敌,进攻建康。建康乃是国家之根本,也是桓玄之根本。然而,桓氏的根本却并不止有建康一处,更强的力量在荆州。
如若我等向东试图经过长时间经营而去与桓玄对抗,恐怕等到他的荆州兵东来。南方便会形成生灵涂炭之局面。即便是我等胜了桓玄,又怎奈北方强敌何?因此,我等必将与桓玄部署在建康的军队对战。成则能将桓玄从建康驱逐出去,以建康为中心号召天下。不知诸位如何看?”
这个军事计划是本就商议好的。现在之所以这样问,也主要是征询新加入的几位义军首领的意见。
刘简之率先说:“不知我义军兵力多少?建康桓氏兵力多少?”
我说:“不算江北、西面的兵力。如今京口的义军约两千人,还在招募中。桓玄在建康及周边的兵力近五万人。”
我说完这话,在座的许多人神色就不那么自然了。虽然众人知道跟随我打仗必然是胜算更多,但是以两千对抗五万可并不是那么从容之事。如果对方是孙恩,则胜败立现,可对方是文武双全的桓玄治下的雄兵。
朱龄石说:“桓玄兄逆,世人皆有讨之之心。然而我军军力差之甚远。以两千兵对抗桓玄五万,取胜尚且不易。倘若是阵地战,以德舆将军率军之能,尚且能凭兵法取胜,但倘若抵达建康之后面临攻城战,恐怕困难极大。”
我回答说:“如若是攻城战,则我方的确是难以取胜。不过,就我以为桓玄恐怕会采用阵地战。”
“哦?”
“桓玄其人,恐怕龄石兄较之我了解为深。他岂是坐拥数万强兵,困守孤城之人?再者,假如他真有困守之心,恐怕也会担忧我等驻兵城下之后召集四方义军围城。建康乃是水火之地,他要么在建康城外将我军击退,要么是退出建康,转而守姑孰。”
“所以,不出所料的话,桓玄必然会在我军进军途中派军阻挠,从而为其在建康部署阵地战而做准备。当然,假若桓玄坐守建康、石头不出。我等就需转而攻大江上游,以隔断荆州援军。江陵、江夏、浔阳之兵得到消息并顺江而下,至少需要两个月。桓玄怎会为这两个月冒风险?”
“所言极是!”
    正文 第064章 失误泄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1-25 2:02:39 本章字数:3343
“诚然,这仅是我等闭门造车之谋划。是否妥当,还需请龄石、超石两位指出。”
朱龄石低头觉思了良久,笑道:“将军所谋之深,非龄石所料。”
众人听朱龄石这样说,表情就轻松多了。
这时刘简之说:“兵力不足之事,请德舆兄莫忧。我今日所带者,乃数百人而已。我已令几个族中的兄弟、子侄赴乡间募兵。在我看来,只需几天募到一、二千兵当是无虞的。今明两日内,我会派人前往吴郡等地多募些兵来。”
刘简之在扬州、徐州多个郡县都有极高的声誉。我之所以一再想拉他加入义军,就是看中此点。我军中别人不缺,缺的正是萧何那样的人。而刘简之,较之萧何之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这时,才从城门处带着信使来到将军府的蒯恩听到刘简之提募兵之事,粗着嗓子道:“几天便募到一、二千兵?您募兵之能比那孙恩高明多了。”
何无忌拉了蒯恩坐下说:“你怎将我等义军比那孙恩?”
蒯恩挠挠头道:“呵呵。他祖宗,孙恩哪能跟我们比?多了几千兵,一定将那桓玄杀得屁滚尿流。”
“道恩,信使是打瓜洲来的,还是打西面来的?”
“瓜洲。广陵已经得手了!”
“是么。太好了!快令信使进来!”
信使进来后告知了我们广陵的消息。
我广陵所采用的手段与我们在京口用的手段是完全相同的。之所以如此,一是为求稳妥。京口的桓修、广陵的桓弘一旦有哪一个识破了我们的筹划,至少还有另一个机会。
头一天孟昶就劝桓弘出城游猎,与桓修相比,桓弘倒是个酒肉之辈。犬马营生,是其所好。听到孟昶要邀一帮将士出城打猎,自然是欣然答应。
于是今天清晨,刘毅、孟昶、刘道规一大早就把义士们召集在桓弘的府前。厉兵秣马全副武装的义军在府前鼓噪都没有引起桓弘府的疑心。府内上下都在忙着侍候着桓弘洗漱、更衣,准备猎装出府与游猎的将士们会合。
孟昶叩开府门后,堂而皇之地进了内室。正在喝粥的桓弘见到孟昶早早地就进来,以为他心急,正想招呼时,却见孟昶身后闪出十数个执长戟的士兵来。桓弘一惊,正要起身喝问时,一只戟骤然挺来,扎透了他的身体。接着,他的人头就连同粥碗一同落地。
杀掉了桓弘之后,刘毅率义军很快就攻占了军营。广陵的军营是刘牢之、刘敬宣父子经营的。刘毅曾担任刘敬宣的参军时,就驻扎在广陵。所以他出面之后,军营里的兵力也瓦解掉了。
虽然在广陵碰到了少许桓氏亲兵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控制了全城。
信使传达的广陵的消息令人兴奋非常,众人一天来的疲倦一扫而空。
我们在这一天里所做的事情仿似比一年做的还多,这一天里所过的时间也仿似比一年还长久。然而这一天里所获得的兴奋与成就感,却是很多人一生中都未曾遭逢的。
虽然宵禁令是夜间才开始生效,但自军营解散、义军把守各条街道之后,百姓们也不大敢外出了。诺大一个京口城,由往日的喧嚣变为寂静,而这样的寂静也很难让我们不紧张。我们一整天就是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渡过的。
一直到黄昏,每个人都忙得接近虚脱。尽管为迎来这一天已经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谋划,然而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却还是发现我们的准备有那么多不足。很有些像突然间四处起火,救了这处漏了那处。虽然多管齐下,但又每一处都让人不放心。
好在各位齐心协力,完完全全听从我们几个主要首领的调遣,再加上孟昶、刘穆之、徐羡之等几位精于内政之人的调度,终于把潜在的主要威胁都平息了。
京口,是许多人的安家之处,也是义军安身立命之所。在这里的任何失误,不仅对义军、对义兵、甚至对与之相关的千千万万的人都是极大的威胁。不可不慎!
参与议事的众人就在将军府中简单地用了晚餐。餐后正准备分头去巡城,刘毅便从广陵赶来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