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36章


桓玄所赐的美姬胡道安,则被我留在了前些天在建康买的一处私宅里。至于我回京口而把妾留在建康的理由,我对胡道安和外人的解释都是:需要先回京口与母亲、夫人协商,然后才能娶过门。而实际的原因是:胡道安是桓玄所赠的美姬,绝对不能在自己家里安插一个耳目。
此行心情十分轻松,有如被缚的苍鹰挣脱樊笼一般。
一回到京口,我就召刘道规到府里秘谈。
道规进府后,何无忌将在建康的时候给我看过的名单交给我刘道规看。这个名单上列了十几个起义人士的名字。除了我、何无忌和刘道规三人外,还包括:沛郡人刘毅、平昌人孟昶、任城人魏咏之、高平人檀凭之、琅邪人诸葛长民、太原人王元德兄弟、陇西人辛扈兴、东莞人童厚之等。
除了诸葛长民以外,其他的人我在这几个月内都会过面。我决定约在京口的义士再作一次面谈。
第二天,我在自己的将军府宴请桓修等京口地方官员与北府将领。之后,见机行事地把名单上的义士请入内宅,以最终确定各人志向。
几天之后又找了一个机会把所有的义士召集在一起议事。义士们的志向肯定之后,商议得最多的就是起义的时机、人数、进军路线等。
最困难的在于士兵,然后才是兵器、甲杖、舟船、粮饷等。各位将、吏、参、佐均是怀着赤诚之心而参与进来的,自然可以同甘共苦。然而,募兵却非一日之功。之前差何无忌、刘道规二人分头在京口、广陵接洽过军中的一些义士。但人数远远不够。
在这个时候,我建的长刀营将会成为士兵的主力,只是需要魏咏之、蒯恩跟我一起去营中申明大义,并说服士兵们参与起义。
兵饷、军械等,虽然由众人各自解囊资助,但毕竟所出有限。最终还是孟昶自己出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孟昶就是我的司马孟怀玉和猛将孟龙符的堂兄。
有了足够的军饷,我的心情也好得多。当着众人的面,我称赞说:“孟昶不仅有钱、谷经营之才,也不乏鲁子敬之量。”
鲁子敬就是魏朝吴国的鲁肃。周瑜初次领兵时,因缺粮而向富裕的鲁肃求周济。鲁肃家里有两屯粮食,鲁肃便慷慨地把其中的一屯送给了周瑜。
孟昶听我如此表扬,脸突然红了。口里说着:“实在不敢当。不瞒诸位,这些资财并非我筹来的,而是家内所筹。”
“哦?是尊夫人筹来的。这话怎讲?”
见众人惊异地望着他,孟昶只得讲了他是如何让夫人筹款的。
孟昶的夫人周氏出自旺族,家道殷实。孟昶在建康的时候深受桓玄的器重。桓玄认为此人有尚书之才。但是桓玄的亲信刘迈却跟孟昶不和,在桓玄面前刻意诋毁。孟昶不得志,郁闷地回到了京口。
孟昶借这件事,对夫人周氏说:“那刘迈嫉妒我之才,时常在桓玄面前诋毁,令我一生未得施展才能之机会。不过,我自然也不会屈就于桓玄。桓玄此人居心险恶,我决心与一些义士一同反抗桓玄。此事凶险之至,万望与夫人早日分离,免受无妄之灾。假若将来一旦事成而求得富贵时,当再次奉迎夫人。成就百年之好!”
周氏见孟昶执意要起义反桓玄,也不加拦阻,而是说:“夫君父母均在,倘真要做一番事业,我这个妇人并无资格行劝谏之事。无论夫君将来如何,我都会尽我所能奉亲、持家、养子,绝不会坐视夫君陷于危难之中,而如路人一般。”
孟昶听了夫人的话,不语。怅然坐了良久,才起身出房。
周氏是个聪明人,见孟昶此举有些不寻常,寻思良久,才悟到孟昶的本意。于是他追出卧室对孟昶说:“夫君方才之言,恐非有他意?”
孟昶被这样一问,忙说:“刚才所述毕竟是大事,望夫人三思。”
“夫君所说之事,并不适于谋及我等妇道人家。我想问的是,起义所用之资财是否筹齐?”
孟昶见夫人问到起义的钱饷,说:“哦?……仓促之间,哪能筹得万全。”
“夫君今日与我所谈,恐怕并非为了与我断绝关系,而是为起义而筹款。”周氏说着,从卧室的榻上抱起襁褓中的女儿,对孟昶说:“为协助夫君行大事,将女儿卖了都不足惜。何惜钱财?”
于是周氏马上回娘家去帮丈夫筹得了财物资助义军。
听孟昶叙述完毕,众人都是咨嗟而叹。孟夫人周氏实在非寻常女子。她虽非男儿身,但其豪情却丝毫不逊于我等须眉。
提到那个一直在桓玄面前掣肘孟昶的亲信刘迈,其实他就是担任殷仲堪参军时说桓玄舞的槊不佳而触怒桓玄,最后又投奔桓玄麾下的那个刘迈。这个刘迈,也是我们一同起义的义士之一,是刘毅的胞兄。
孟昶讲叙筹款的经过时,刘毅并不在场。作为谋主,义士中的孟、刘二人有隙,我不能置身事外,想找刘毅谈谈此事。否则万一哪一位在起义时掣肘,对所有人而言均非好事。
何无忌告诉我,他认为刘毅起义的决心是勿庸置疑的,因为何无忌最初找到刘毅时,曾试探过他。知道他早就有图谋桓玄之心。
那时何无忌故意对刘毅说:“桓氏如此之强,颠覆桓玄非人力所为。”
刘毅接口道:“何出此言?天下事自有强弱。强者亦弱、弱者亦强。只是缺一个振臂一挥之英雄罢了。”
何无忌道:“天下熙熙,草莽之中虽藏龙卧虎,但能做大事者定非寻常人物,只不知阁下所谓之英雄在何处。”
刘毅道:“时下所见,唯有刘下邳而已。”
刘毅说的那个人就是我,因为我那时担任的是下邳太守。
以我对刘毅之了解,这个人天性豪迈傲物,虽然是北府之将,但对寻常人等并不放在眼里。自恃读过些诗书,而对文才横溢者心向往之。竟然连这个自傲的人也期望我刘裕能振臂一挥而尾随之,倒令我感到意外。
我请何无忌把刘毅召到府里,问他关于刘迈的事:“听说伯群兄是足下胞兄?”
“正是。”
“在京城时,我曾与伯群兄见过数次。似乎桓玄对他颇为信任。”刘毅也是起事的谋主之一。他的胞兄与桓玄如此亲近,他自然明白我与他谈话的意思。
“此事请德舆兄放心。我兄长之所以辅佐桓玄,乃是因为未碰到明主。”刘毅于是向我讲了刘迈与桓玄之间的一些细微过节。
说刘迈早有异志,只是放不下已得到的重权与荣华而已。倘若让他明白桓玄跋扈之日不久,那依附桓玄的重权与荣华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他必然会一心扶助义举。刘毅让我安心:“我即刻修书一封给我兄长,与他申明大义。坚定其起义之决心,并请他在我等起事时与王元德、童厚之等为京城的内应。”
“这样最好。不过,据说贵兄长与孟昶之间有一些个人恩怨。”
“哦。对此我也有所耳闻。这仅是他们之私怨。所谓私不废公,我自当劝诫我兄长以公事为重。在我本人与孟昶之间,相互并未有失礼之处。我想我兄长必然也明白孰轻孰重。值此非常之秋,些许私怨不当阻碍我等行大事。”刘毅如此解释。
    正文 第060章 起义决定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1-21 2:00:39 本章字数:3496
刘毅随即写了一封给他兄长的家书。虽然为家书,但是书信中所谈的都是国事。倘有差错,既贻误大机,也贻害众人,非同小可。于是,我派周安穆亲自携书到建康走一遭。周安穆平素与刘迈有旧,而且颇具辩才。相信他能够说服刘迈。
几天后,周安穆就从建康返回了京口。他给我们报告的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刘迈答应起义时为建康内应,同时王元德、童厚之等其他的京城内应也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我们发难;忧的是刘迈似乎颇有些惴惴不安的神情。
“惴惴不安?”刘毅问。
“是的。希乐兄。我从未见伯群兄有过那番神情。与其说是惴惴不安,倒不如说有些手足无措。”周安穆描述着。
我和何无忌等人望着刘毅。刘毅眉头皱得很紧。
“希乐兄,你有何见解?”我见刘毅不说话,只得问他。
“这个我亦不知。”刘毅一向做事斩钉截铁的。今天倒是有些不安之色。“也许我应当亲自赴建康一趟。”
听刘毅这么一说,大家心头一紧。刘迈即便不愿当我们的内应也不打紧。要紧的是他的立场如何。假如稍有不慎,则可能会令我们暴露于被桓玄猜疑的危险中。我们的所做所为,可能会前功尽弃。
我见刘毅真打算要去建康,制止他说:“这倒不必。贵兄长能为义举相助固然好,但如无此意也不妨事,只是期望他不要泄密才好。不论如何,我等当抓紧准备,随时起事,以防万一。”
当天我们修改了日程,准备提前起义。
近来一直在筹划如何煽动军队哗变,长刀营还好说,但其它各营是否会参与进来却是无法估料的事情,而且耗时太久。
我们不能因为要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反而制肘自己。准备不足而贸然行事的话,风险太高。现在日程修改之后,煽动军队哗变的事只得从我们的日程中取消,转而寄希望于擒贼擒王。起义人数不够虽然风险也不小,但是相比事情拖延而败露总要好得多。
众人一致推举我为起义的主事。此当临大事之际,成则功成名就、败则累及三族,其险非同小可。再加上许多人都是因为有我主谋才参加起义的。我也就不再推让,就任义军的主将。
桓修自打从建康返回京口,就把北府的军事全权委托兄弟桓弘和我。他自己则潜心研究建康朝政与官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