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30章


以桓玄杀北府众将等行为,在众口铄金之下而除掉我,也并非不可能。
从那之后我和桓玄兄弟相见时,言谈举止就更加小心翼翼了。
这期间,王谧也屡次直接或间接地提醒我:不要与殷仲文、卞范之等桓氏的心腹走得太近。他们与桓氏兄弟是不同的。桓氏兄弟是桓玄手足,殷、卞等只不过是心腹。我再受桓玄的信任,也不过是达到心腹的地位。这样的信任,所能威胁的不是桓氏兄弟的地位,而是殷、卞等人的地位,尤其是那位作为桓玄谋主的卞范之。
王谧在向我分析桓氏阵营中各人的微妙关系时,也一再劝我多与那些旧臣、重臣交往以图自固。否则一旦桓玄对我态度有变,仅凭王谧一人保举我必然是力单势薄的。
我非常感激王谧的这些善意告诫。然而对于王谧本人的立场,却一直难于判断。
如此小心翼翼地过了几天之后,我得知了桓玄对于别人中伤我的看法。
桓玄认为那些人中伤我的理由是毫无根据的。况且,方今用人之际,国家虽缺将才,但更缺的是帅才。京口北府重地,唯有我这样的旧将才能够坐镇。将来一旦北伐,也亟需我担当大任。
尽管卞范之等人对我非议较多,但是另一位谋主殷仲文却力劝桓玄拉拢我以便加以利用。这原是桓玄的本意,所以他对卞范之的说辞不理不顾。
卞范之等人见劝说桓玄无效,就又去游说桓修、桓谦。桓氏兄弟明白桓玄的意图,对卞范之的游说也只是客气的敷衍。卞范之对此也无可奈何。
最初我以为我是作为桓修的陪护入京的,现在我终于知道其实是桓玄刻意让我入京的。桓玄对桓修入京和我入京的用意全然不同,我并不是桓修的陪护。
桓玄调我入京,一是想观察我的忠心,二是想多找机会刻意拉拢我。桓玄自己也知道,荆州兵强,但仍不是北方强虏之敌。能否胜敌,在于将而不在于兵。放眼全国,像我这样的悍将并不多。况且,刘牢之、孙无终等人死后,能镇住京口北府兵的,我是首屈一指的一位。将来北伐,我必然是主将。
桓修入京当然和我入京的情况截然不同。桓玄原本是期望他能取代桓伟来辅政的。
当初桓玄所倚重的亲族只有桓伟一人。桓伟死后,他想找一个本家兄弟接替桓伟坐镇京口,于是选了桓修。
桓修虽无治军之能,但因为久历官场而极擅政治。但恰恰是因为桓修擅于政治,桓玄让他在建康辅政的打算遭到了殷仲文、卞范之的反对。桓玄也联想到自己在荆州之时,桓修一直在朝中任司马道子、司马无显的属下。他能否如桓伟一样事事以自己马首是瞻尚且难定。
殷仲文也以古例劝他三思:自古以来,宗亲对于继任者来而,多半不会是周公,而是篡位者。桓修、桓谦、桓弘等宗亲本来就权重,再加以大权,恐怕会直接威胁到百年之后桓氏的基业。
桓玄对殷仲文的说法也深为认同:自己在世之时,无人敢撼动他的地位。自己一旦故去,坐大的叔辈们、或者年纪稍长的同宗兄长必然对继承人是巨大的威胁。于是桓玄采纳了殷仲文的建议,将桓氏宗亲任命为封疆大吏,而朝中只留下才望、资历较浅的族人。
因此,桓玄虽然在解决了建康的纷乱之后,急调桓修入京。但当桓修入京之后,却只授予了太子少保这样的虚职,并没有让他参与重大朝政。为了安抚桓修,桓玄又委任他的堂弟、桓修的胞弟桓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依然镇守在广陵。
桓玄的举棋不定与他对桓修的看法有关。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几件事,令桓玄对桓修非常不满。让他觉得桓修当个封疆大吏尚且胜任,但对于如何治国,较之殷仲文、王谧等则远远不如。
其中一件事虽然看似不起眼,然而涉及到两国外交,所以影响较大。
得知桓玄登基为皇帝,除秦国以外的北方诸邦纷纷遣使来贺。
这一天来朝的是魏国的使者。桓玄因为新近得了几位西域美女,较以往劳累,又染了些风寒,所以在朝上匆匆见了使者一面后,命桓修代他款待使者。
桓修虽也在朝中为官多年,但对于接见使者这等繁文缛节不甚了了,于是请了礼部尚书一起接见。
本来照例行事就可万事大吉,却没想到桓修就魏国国书中的称谓与魏国大使发生了争执。
魏王拓跋珪在数年前即皇帝位时,并没有得到大晋国及各邻邦认同,因而一向都是称为王。但是,此次交给桓玄的国书中竟然自称“朕”,而且在正式的国书中与桓玄称兄道弟。
桓玄自以为乃天朝大国,对这个小邦的国主与他称兄道弟之事当然不快,授意桓修酌情处理。
桓修在未经尚书各部商议的情况下,就在宴请魏国使者的席间提出了质询。魏国大使被桓修的举动弄得莫明其妙,但是鉴于国体大事,于是在宴上据理力争。
桓修喝了不少酒,头脑也不是十分清醒,也不顾是否得体,便当场与魏国大使争执起来,结果恼怒之下把酒泼到了魏国大使的脸上。
在个人交往中这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而在国事往来中这更是一件有辱魏国的大事。魏国大使愤然离席,第二天就把国书悬于驿馆房间的梁上,不辞而别。
桓玄知道这件事情被桓修扰得没法收场,只好让刘迈陪同司徒王谧去请回魏国大使,好生宽慰了一番。
    正文 第052章 受赠美姬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1-16 2:01:06 本章字数:2212
魏国的国民虽然源自匈奴,却是汉人的一支。
汉朝时,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军袭击匈奴。不料误入敌营被俘,被迫留在匈奴,并被匈奴授予王爵。李广终生未被能封侯,可他的孙子李陵却封了比侯爵更高的王爵,只可惜封爵的不是汉人,而是胡人。
汉武帝对于李陵投降的事情本就非常不满,之后又误听了错误的情报,以为李陵在帮助匈奴人训练入侵大汉的士兵。于是汉武帝将李陵满门抄斩。尽管之后汉武帝发现是自己弄错了,冤枉了李陵,但是逝去的人已不可能复生。李陵从此也就决定不再返回大汉了。
大汉的使者苏武被匈奴扣留在北海时,李陵曾多次帮助他,最后也正是李陵想出了让苏武返回祖国的计策。苏武回国之前,李陵去送别,说了这样几句话: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
李陵的意思是说:这次你回去,一定会扬名于天下。我虽然对大汉有忠心,然而我一家都被大汉杀光了。我心已死,不可能再回大汉了。也许我一生会被人误解,了解我的忠心与真心的恐怕只有你了。
这话说得如此凄婉。想李陵这样的一代英雄,到了这样的田地也如此落寞,不能不让人心疼。
自此以后,李陵和他的后人就留在了匈奴。中有一支被称为拓跋氏。
这一支在匈奴各部中又被称作索头部。索头部先祖有功于晋国,被封为代王。之后因为代国内部的纷争,致使遭到秦国的入侵而亡国。
淝水之战秦国败亡之后,诸侯纷立。拓跋珪击败不可一世的慕容垂后,终于夺回了故土。拓跋珪认为“代”之国名已远远不足以表明自己的疆域,便改为“魏”国。之后,于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即皇帝位。自此以后,魏国便成了能与秦、晋、燕等国分庭抗争的强大力量。
建国之初的魏国相对于秦、燕等国,其实力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取代苻氏统一了北方大部分领土的姚氏继承了秦国的大部分疆域,俨然以天下第一强国自居。因而魏国一直被秦国当作叛军的一支,把魏国当作一个乌合之众而已。
无论是秦国、晋国、还是燕国,都看错了这个叛军首领拓跋珪。他们眼中的这个善于行军打仗的将军,其实远不是寻常将军可以比拟的。他既是一位军事统帅,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出生于军门的拓跋珪,满怀雄才大略。他的志向与所作所为,在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有一次拓跋珪问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
李先回答:“莫若书籍。”
“书籍究竟有多少,如何才能收集得到?”
“自创世以来,天下书籍不可尽数。收集书籍如同收集人才一般,只要有笼络之心,人才也罢、书籍也罢,自会汇聚而来。”
拓跋珪大喜,于是诏令天下将书籍送入国都平城,并鼓励国人读书。
除此之外,拓跋珪又潜心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对不合理之处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当初王导辅助司马睿平定江南时,也曾想对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然而晋国毕竟是炎、黄传下来的皇室正统,许多古制如要改动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结果往往都是作茧作缚。汉朝的王莽就是一个失败的先例。所以,王导有此心也无此力,最终只得顺其自然。
魏国虽有汉人血脉,但毕竟久居北方,早已为胡人所同化。他们的改革可以完全不受中原古制的制约。在拓跋珪的倡导下进行的改革,使得远不如晋、秦、燕的魏国国力大增,已成为不可小觑的政治、军事力量。
然而拓跋珪向南扩充的试图一直遭到秦、燕两国的扼制。
秦、燕两国溯源而言,都是苻氏秦国的支脉。苻坚在淝水惨败于谢玄、刘牢之之后,强大的帝国分崩离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