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28章


我刚到驿馆里换好便服,就陆续有官员到访。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甚至还来了一些不论是职位还是官阶比我高很多的。令我异常惊讶,也不知到底是什么缘故。所幸,随着职位的提升,我对于京城的礼仪还算是较为熟悉,再加上有差役们的提示,对这些到访的官员们也并没有失礼。
午膳开得较晚。用过餐后,正在驿馆里小憩,宫中来人到驿馆传旨,令我沐浴更衣后到楚王府赴宴。
桓玄登基为皇帝之后,依然保留着他以前住过的楚王府,并将之作为行宫,府名也并没有作任何改动。桓玄今天就在楚王府以家人礼招待族人桓修、桓谦等桓氏亲族,以及殷仲文、卞范之等几位朝中的近臣。我也在受邀之列。
进入楚王府之前,我始终以为自己之所以受邀,大概是作为桓修的副将、甚而是随从。听礼官提及的受邀的其他人不是皇亲、就是大臣。我这个州刺史、北府军官,与那些大臣比,只不过比小吏、走卒强点儿罢了。
坐在赴楚王府的轿中,我心中一直在想:这楚王府究竟是何模样?在京口时就曾听说桓玄的楚王府建筑奢华,建制与皇宫不相上下。皇宫我倒是在平定孙恩之后受赏时去过一次。那次在皇宫中时我就曾感慨:天子果非常人!难怪古往今来,无数人觊觎皇位,不惜欺友灭亲。难怪远祖刘邦初登大位时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抵达楚王府之后,我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来:这楚王府,岂止是与皇宫不相上下,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府前两个大石狮,以纯白巨石雕刻,高八尺有余。府门宽约六丈、门洞深约一丈。照壁长约十丈、高约一丈五。照壁上绘白虎九只,形态纷呈。九虎周围盘旋着朱雀十六只,呈八卦方位。远处山林深涧,烟云缭绕。巨大的狂草字幅占了照壁四分之一的面积。
我虽然不太懂笔墨丹青,但是初次见到这个照壁,也感到震撼。接待我的差役说上面的狂草是出自王氏手笔。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等人的字幅我经常在各处见到,这上面的字倒的确是很像是他们的手法。字的好坏我说不上来,但是站在这些字的面前,我却有一种异样难以言状的感觉。
随着差役绕过照壁,就看到一湾蓝色的湖泊。湖上三座石桥通往一座湖心岛。岛上东西各一座八面玲珑亭。那里便是客人们进府前休憩之处。
亭外有几个仆人持着长扇或手炉。这样的季节,长扇自然是用不着的,可这些仆人却依然肃穆地捧着这些待用之物。只等亭中客人吩咐,这些仆人就进入亭内打扇或奉上手炉。亭中放着一个形状奇特的长桌,桌上有无数茶点。虽然亭中的客人只有几位,但是侍立于桌边负责招待容颜娇好的丫环倒有十几位。
窗边是一溜木椅,供客人们休息。坐于亭中,可饱览湖中风景。
湖的一侧有一座假山,用太湖石砌成。山上装点的各色珊瑚,大的近三尺高。几只白鹤于假山中或静立、或长唳。此为鹤池。
湖的另一侧的湖中有一块碑,碑上有些字远远的看不清。池底铺以古代铜钱、铁钱,垒成龟背模样。有数只千年海龟畅游于微波之间。或潜伏于湖底,或探头仰望。此为龟池。
这个湖的对岸,就是王府的大殿与厢房。此外东、西面墙内古木参天,想是各有一个花园。
桓玄就是在大殿中接见官员。大殿分前后三进:议事堂、公事殿、后殿。寻常人等一般都在议事堂接见;涉及重要事务或接见重臣,则通常在会事殿接见;唯有亲信,才能有机会进入最后面的后殿。
受邀的客人们陆续陆续地聚齐了,约有十来人。我们一同被请进了后殿。
从议事堂经过了公事殿才到达后殿。后殿远没有前面的两个殿那样气势恢宏,但却是装饰最为奢华的一间。殿中雕梁画栋,均用金丝银线勾勒而成,煜煜发光。即便是并没有用太多蜡烛,这里也会极为亮堂。
我们在殿中肃立了良久,桓玄才由一帮侍者和宫人簇拥而来。在礼官的指令下,我们一起向他行跪拜大礼。
桓玄令大家平身、给予几位前朝老臣赐坐之优待后,又说了句令众人大惊的话:“赐京口德舆将军座。”
桓玄对我的态度极为热情,这是我意料之中的。自桓玄称帝之后,桓谦、桓修渐渐地显出一些倨傲的神情来,唯独对我一直都客气有加,甚而有时候还有些上司巴结下属的意味。当时我就猜这一定是桓玄对他们有刻意地交待。
立在堂中的桓谦、桓修等人虽官职比我高,但桓玄对我的态度自然在他们的预料之中,所以并不觉得诧异。但其他几位大臣们和我一样,对桓玄这样的安排都是十分地惊讶。
因为我从官职而言,无非只是个三品、俸禄为二千石的州刺史;从军职而言,只是一个位列诸多名号将军之下的杂号将军。刘裕何德何能越过桓谦、卞范之等王爷、公侯、重臣?就礼法而言,在皇帝面前有座者,除了诸侯王之外,顶多赐予丞相、三公等人。
我一时愣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桓玄见侍者把座椅摆好,我却拱着手站着迟迟没有入座,笑着说:“此为我府中家宴。我等就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你看,宫中之仪仗我一概不用,为的便是亲近一番各位近臣。德舆乃是远客,光临我府中,自当奉座。不必在意。”
听了桓玄这么说,我只好侧着身子坐在座椅的一角。
    正文 第049章 阳奉阴违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1-14 2:00:40 本章字数:2493
众人的环侍之中,我坐在那里非常不自在。我坐着伪座、装着伪笑、说着伪话,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戏子,在坐于戏台中央的一个“皇帝”面前扮演着身不由己的“大臣”。何况以我目前的身份,连大臣的资格都谈不上。
桓玄向我和桓修两位远客寒暄了一番之后,聊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之后,就亲自带着众人去欣赏他新造的东园。
东园是在桓玄登基之后才修好的。它的规模自然是非常之大的。桓玄放着建康皇宫不住,要住楚王宫,其原因必然是因为这楚王宫要好过建康宫。在京口时我就听说过,楚王府的东园被市人称为“天下第一园”。然而等我进了这个东园之后,才知道这个第一园的名号并不是来自其规模,而是来自园中的一个遍布珊瑚的珊瑚园。桓玄命名为“珊瑚丛”。
我本以为鹤池中的那些三尺高的珊瑚已是极尽天下之宝,哪知这“珊瑚丛”中的珊瑚更是形态多姿、巧夺天工。等四周举起火来,那些珊瑚反射出五彩斑斓之色。众人看得目瞪口呆。
珊瑚自古便是瑰宝。晋国开国之初,国富民强,于是上至皇族、下至土豪,都以珍藏、品鉴珊瑚为乐。对珊瑚的珍视,不亚于古玉。
那时,王公贵胃间的攀比以石崇与王恺的斗富之事而达到极至。他们斗到上乘境界,已不屑于用金玉了,用的就是珊瑚。据称王恺家的珊瑚有二尺,为京城少有。而石崇家的珊瑚有三、四尺,更是天下极品。如今看来,这两家的珊瑚都不及桓玄所藏的。
在珊瑚丛中,二、三尺的珊瑚简直如同敝帚一样,被工匠们裁切了做成了雕栏。珊瑚丛中有几株高的,怕有六、七尺。立在假山上,仰望时俨然有一种夺人的气势。
桓玄转身问我:“德舆看这珊瑚如何?”
“实在是人间极品。”我回答。
“如是喜欢,尽可从中挑一件。算作你我之见面礼。”桓玄说这话时,颇有些倨傲的语气。
“不敢。臣起自寒微,如此珍品,恐消受不起。”我只得这样回答。
“德舆过谦了。你也不必过于拘礼,在这府中不必称臣。来人,将那株‘紫麒麟’送至德舆将军之驿馆中。”在桓玄吩咐之下,五、六个仆人过来,把一株四、五尺高的紫色珊瑚从座上搬了下来。
“倘送一株大的,德舆必然会推辞不受;若送一株小的,又不能表达朕意,况且又嫌小气。哈哈。且送一株中的。想必该欣然笑纳了。”桓玄这么一说。大家都跟着笑了笑。我也只得陪笑。
桓玄历任广、荆、江等州刺史,家中藏一些珊瑚倒不足为奇。这东园中珊瑚成林,必然不会是他以前的积蓄,而是利用在建康持政为便,令地方上敬献的。如此短的时日,竟然搜罗了这么多珊瑚。可见桓玄之侈靡。
“刘将军可否为这园子提一幅字?”桓玄的亲戚里有一个后辈如是说。
“这可万万使不得。我本一介军人,既不懂文、字也不佳。恐污了如此华美佳园。”我忙推辞。
众人的神情也变得颇不自然。我大体也能猜得出他们的想法。
前些时在一个酒楼中招待友人,就听一些关于桓玄的轶闻。其中有一件是说一个臣子上表时写错了一个字。桓玄发现后,除了这个臣子本人受到重贬之外,他的上下级所有相关人等全都贬官。由此,众人在桓玄面前无不小心翼翼,平时没事时能不写字尽量不写字,说话前要三思良久才敢开口。
既然知晓这些,我当然是不到万不得已,免开尊口、免动尊手。实在要说话时,也是尽量说些冠冕堂皇的俗语。我学识也没那么高,不需要像那些文士、清谈客一般非要语出惊人才可。
那个怂恿我写字的桓氏子侄见我执意不写,他也觉得有些尴尬。桓玄这时圆场说:“德舆乃舞刀之人,你让他弄墨,岂非折人威风。这便如同令文士舞刀一般。哈哈。且罢。在武艺、军事上,尔等后辈需向将军多讨教才是。”
桓修这时候也插话进来说:“德舆在战场上确实威武难挡,但论写字,实非专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