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揭密[河边]

第3章


下网的声音,也仿佛送到耳边来了。二人不觉心旷神怡。
  正在这尘襟涤尽、荣辱皆忘的时候,忽闻长笛之声,悠扬清远。陶子文听了,笑道:“我记得小时候读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难道这黄鹤楼中,真是时常有人吹笛子吗?”
  曹二虎是有武功在身的,摆手道:“哪里有这回事,你听这笛子是在黄鹤楼中吹吗?远得很呢,说不定离这里还有几里路。”
  陶子文侧耳听了听,说道:“我倒是听不出来,但听这音调凄凉抑郁,估量必是个有心事的女子,在那里吹弄。”
  曹二虎奇怪道:“先生好有本事,不过听听笛音调子,就能分辨得出是男是女。莫是酒醉之言吧。”
  “这如何听不出,不但分得出男女,其人的老少美恶,以及性情行动,都能于所奏的音乐中求之。不仅这笛子可以听得出,在一切乐器的音调中皆能听出。”曹二虎哈哈笑道:“那先生听一听这个吹笛子的女子,其年龄容貌,以及性情行动如何呢?”
  “我既说是有心事的女子,可知年纪不大,至多不过二十多岁,容貌决不丑陋。并可知道她的乐器,是受名师所传。”
  “可能是什么娼妓在那里陪客侑酒么?”
  陶子文摇头道:“不是,不是,世间恐怕没有这么文雅的娼妓,就有也是由宦家小姐沦落入烟花的。”曹二虎道:“细听这声音,好像是从靠我们这里的江边发出来的。我们何不顺便去探寻一番,看看陶先生所料的究竟是也不是?”陶子文道:“那也使得。”
  二人走下黄鹤楼。开船沿着笛声溯流而上。走不多时,见一处泊船所在,原来笛声就是此船上传出来的。曹二虎的大船靠着此船停稳,他与陶子文看邻船的窗门都已敞开,见舱里堆积了许多箱篋,箱上都贴着封条,却看不出封条上写了些什么字。舱上首安放了一张床,床上枕席皆异常清洁。床前一张小几,一个年约二十岁的女郎,盘膝坐在几旁的一张湘妃竹榻上,一支笛子握在手中,已停口不吹了,侧转脸向坐在床缘上一个年龄稍大些儿丫环打扮的女子说话。只见那握笛女脸上并无脂粉痕迹,然而修眉美目,皓齿朱唇,天然绝丽。因两船紧靠着船舷停泊,曹、陶二人所立之处,相离那床不过一丈远近,女郎说话的声音虽低,因为没有关闭窗门的缘故,也能听得分明。只听得坐在床缘上的女郎悠然叹着气,说道:“去依靠人家的事,总是为难的。此去也只好听天由命罢,就是林家不能相容,也不见得便是不了之事,到那时再作计较。”
  遂即听得坐在湘妇榻上的丫环道:“我们此去,虽说是势不得已,才去依靠他两老人家,我想您的姨母姨父决不至存心歧视。小姐尽管放心。”
  “父亲在绵州的时候,我的年纪虽小,还记得姨父姨母带着海哥到父亲衙门里住了一年半,临行还向父亲借了三千两银子。那三千两银子借去以后,听说姨父很得了几个阔差事,却不曾听说归还银子的话。可见人情淡薄。无论那银子还了没有,姨父曾向我家借银子的事,总是确实有的。我们于今并不图沾他家的光,只图他两个年老的至亲,照应照应,若还不能相容,就未免太不念我父母的旧情了。”
  那丫环道:“小姐快不可将这些事搁在心里,到林家之后,万一不留神说到这些事上面去了,传到您姨父姨母耳里,定要背地责备您不懂事。”丫环说到这里,偶然回过头来,好像已觉得邻船上有人偷看的神气。当即立起身来,顺手将这边的窗门推关了。窗门一经关上,说话的声音便听不明晰了。二人只得缩身进舱。曹二虎叹道:“陶先生的本领真不差,估量得和亲眼目睹一般。她说她姨父姨母在她家衙门里住了一年半,又借去了三千两银子,可知她确是官家小姐。”陶子文道:“刚才听说她的父亲在绵州做官。若是她姓柳的话,她的父亲我倒是熟识的。我那时在绵州一家富户做馆多年,所以知道绵州的知州叫做柳博品,外号叫做柳剥皮。”
  曹二虎问:“柳剥皮?难道这姓柳的知州为官刻薄,贪婪残酷?”
  “那倒不是。但他初来绵州做知州时,捕快拿着一个著名女赌痞,他坐堂问了几句,就向左右的衙役喝道:‘把她的裤子剥下来打屁股。’因为咱们大清朝从来没有抓着女人打屁股的事,衙役都不知所措,迟疑不敢动手。他更发怒喝道:‘裤子不能剥吗?本县还要剥她的皮呢。’为了这句话,又套着他名字的谐音,从此便落了个柳剥皮的外号。后来听说他自己又设计了打人的小板,两面都有许多半寸长的小尖钉子,打在人身上血肉横飞,不到十几板,就得剥去一层皮肉。被施刑的人无不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他这柳剥皮的名声就叫响了。不过他做官虽是平庸,但并未有什么过于恶劣的官声。”
  曹二虎道:“柳博品私设刑具滥用严刑,虽无劣声也算半个酷吏了。我戎马倥偬十多年,掏人心肝的事情都做过,却从没想到弄出此种剥皮的刑具来。想不到这样的魔头倒有个如此天姿国色、色艺俱佳的女儿。”
  陶子文看了曹二虎说话的神色,知道他动了心,笑道:“虽然柳博品为人含鄙无情,有些暴虐,书却读的很好,且会种种乐器。文庙里习乐所的各种古乐,他都能教人练习。所以他这个女儿的笛子吹得这样好。还有,你说的柳剥皮私设刑具滥用严刑的事,后来他就因为这个被上司问责,调到川西为官,路上被仇人杀害,也算是因缘报应。”
  二人又闲谈一阵,安歇了。次日东方露白之时,船便开离了黄鹤楼。
  走在水路上,曹二虎对那女子念念难忘,又向陶子文提起来道:“听说那柳家女儿要去投奔她姨父姨母,听口气又担心亲戚无情,不知她的姨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子文道:“柳博品是有一个连襟,叫做林儒卿,二人同是福建藩台福保的女婿,两连襟都仗曹福保的奥援。林儒卿在江苏也做了好几任的县官。他刚才所说的海哥,就是林儒卿在海门厅任上生的儿子。林儒卿做官极其贪婪,极善搜刮地皮,盘剥百姓。他做海门知县时,有人就他的名字做成一副骂他的对联,乘黑夜贴在他县衙的大门上。他看了几乎气死,那对联道:‘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形,却少三分面目;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上联切儒字,下联切卿字,暗切儒卿之名。后来,因他贪赃枉法得太厉害,他的上司实在看不过眼,将他参革,不知耗了多少昧心钱才得脱身。如今在南京做个小官。听说此人爱钱如命,花钱十分鄙吝。柳姑娘说他家借给林儒卿三千两银子的话,我看必是有去无回。将来是否能善待于她,也在两说之间。”
  曹二虎叹口气道:“好一个娇美可爱的姑娘,却要受此磨难。若能帮忙于她,也算是做了件好事。”
  陶子文知道他的意思,笑道:“那么,曹守备仍旧把船开回到黄鹤楼下去好不好?”
  曹二虎笑笑并未答话。
  船行到第三日下午,忽然刮起大风来。同行的船,已有一只重载的被风打沉了。各船上的人看了都害怕起来,只得急抢到背风的汊港里停泊。汊港小了,停泊不了许多船只。后来的船,就只得靠近浅水滩,使船底搁住不能转动,以免被风刮到江心里去。曹二虎的船也是打不着汊港,就在沙滩上抛了锚。所靠的这处沙滩上,一望无涯的,尽是七八尺深的芦茅,被狂风吹得一起一伏。七月初间天气的芦茅,尚不曾完全枯槁白头,青绿黄白相间,起伏不定的时候,就和大海中的波涛一样。
  曹二虎与陶子文同立在船头上看了一会儿,笑道:“这般景物,也是我们在平日里所领略不到的。”
  陶子文道:“若是还像前两年那样的乱世,像这种所在,我们的船敢停泊吗?只怕连船底板都要被人抢去呢。也就是现在复归太平,没有失业的人,尽管有这般好藏匿的所在,有谁愿意去干那些犯法的勾当。”
  曹二虎惯走江湖,对陶子文道:“虽是这样说,但毕竟不及盛世。长江这一带,也未必真安靖,不过没有大帮巨盗,小贼们略敛形迹罢了。你看只有我们这一只船靠在这芦茅边上。像那些装运了钱财货物的船,也是防这类地方不妥当,所以都挤到那边汊港里去了。”
  陶子文道:“曹守备说的极是。此时天色还早,上流头的船还要接着下来,再过一会儿你瞧罢,一定还有船在我们这一带停泊的。”
  两人正说着话,果然听得江边有船篙落水的声音。远望过去,有两条一大一小的船,撑过滩边来停泊。
  曹二虎见了道:“这两条船吃水都很浅,并未载多少值钱货物,所以也敢停泊在这里。”
  二人没等到那两船立住,一边说着话一边走进舱去了。
  这夜陶子文尚在睡梦中,猛被邻船上“哎哟”一声惊醒了。醒来便觉得船身有些儿荡动,接着又听得有人扑通落水的声音。他惊得翻身坐起来叫曹二虎,连叫了几声,不见答应。一个护兵跑进来道:“大人不要出去,外面有贼。”
  陶子文听邻船上似乎有人在那里格斗,猜到是真就来了强盗打劫。他虽是一个文人,但在外面闯荡多年,久经历练,并不害怕。问道:“船上留了几个人?”那兵道:“留了四个保护先生。”
  陶子文道:“不妨事,跟我出去看看。”边说边打开舱门走了出去。
  此时大风已息,天上星月之光明亮,照见邻船上约有十七八个汉子,每个人都操着雪亮的单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