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王府后院的日子

156 好儿子


    吹歪头风,里面不乏有直郡王李济堤的人。
    不过,恂郡王李济祯还是在京城坐久了冷板凳的,所以,就算是有了歪头风,一时之间还是没有变了想法的。只不过是在心里,有些泛了波澜而已。
    “不行,这一回,不能如此作为。要不然,京城那边……不好交待啊。”最后,恂郡王李济祯还是觉得,此回事,不能胡乱作为。要晓得,他能办成事,还是没有阻拦,机会实在不容易。
    他既然在此事上,跟三哥李济祉暂时有共同的利益,那么,不妨是分果子时,再是相争一回。眼下,果子都还没有一撇嘴,要是搞砸了事情。怕是回了京城后,三哥得落了挂落吃,就是他这个五弟也不会有好收场。
    决心下了,恂郡王李济祯对于吹歪风的人,就是心里头起了腻味。而且,还有怀疑。
    当然了,嘴里恂郡王李济祯是不会这么讲的。
    只不过,作为一个皇子王爷,本能让这位恂郡王晓得,在他和三哥之前,有某些人不希望他们和平相处啊。
    所以,最后,恂郡王李济祯还是借着粮草去西北之时,给在西北的李济祉是去了一封信,免不了诉旧之外,就是讲一讲有人在挑拔了他们兄弟二人的感觉。
    收到大后方,恂郡王李济祯的信,李济祉直是冷笑。
    “无事不心虚。看来,本王这位五弟,也不是一个逍遥人,真舍得了京城的繁华啊。”要不然,何必写这么一封信。瞧着恂郡王李济祯的本性,李济祉就清楚,这位五弟必然是动了心。只不过,利益不够大,让这位恂郡王的五弟,是压下了暂时的贪念。
    当然,对于这么一回,李济祉也不会当真的。
    所以,李济祉还是回了一封信。
    接到李济祉的回信,李济祯这个弟弟,脸色是缓和了一些。不过,见着信里的话呢,李济祯有些琢磨。
    他道:“给父皇当好儿子,一心办差事。相信他这个五弟,必然也是愿意在父皇面前,争些脸面吗?”
    李济祯觉得李济祉的话,有些道理。不过嘛,为毛他总觉得里面,还隐藏了什么东西。只是一时之间,李济祯没有看出来罢了。
    西北之地,在这个开始冷下来的地方。
    战争,到了最关键,也是紧急的时刻。
    在合围之前,至少,在大军的总帅,这位康平帝信任的叔父福亲王的命令下,诚郡王李济祉作为一路统帅,还是得听了军令的。
    军令如山,在战场之上,可不会计较什么皇子,什么王爷的。
    冷兵器的时代,战场之上,何处不危险呢?
    只不过,这等希危险,有许多人是自愿去的。不管是小兵,还是将官,都是为了心中的希望。小兵是糊个口,挣点钱养家,还有便是服了军役。将官嘛,自然是升官发财,光耀祖宗的门楣了。
    就是像诚郡王李济祉这位天皇贵胃,还不是来战场之上,博个功劳嘛。
    有没有军功,在皇子之中,可是不一样的。
    “咱们还得赶,绝对得在大帅要求的时间,赶去了大营汇合。”李济祉给下面的将官们,下了命令。
    当然,这些日子里,一直外出值行了任务的李济祉,不外乎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既是跟下面的将官磨练了熟悉度。同时,也是找些小功劳。给下面的人,一些甜头吃,再是升两人的官。
    只要看着了前进的方向,将官们自然乐得紧紧团结在了李济祉的周围。
    至于说,不太识像的,目前还没有。毕竟,就小将官而言,要一生中见一个皇子,还是非常难的。李济祉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根不错的金大腿。
    这样一根金大腿,可不是人人都能抱上的。
    所以,李济祉的话,自然是下面劳劳的尊从了。
    福亲王,作为康平帝的叔父,当然,年纪并不比康平帝大多少。要晓得,康平帝是先帝的三子,而位福亲王嘛,则是先帝的幼弟。打下到大了,康平帝就是与这位福亲王一起读书,一起当了玩伴的。
    与其说是叔父,实则,二人跟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没什么区别。
    福亲王坐镇西北,一是康平帝的信任。二来,有了皇子在里面渡了金,也是福亲王压得住镇角。
    大营内,主帅帐中。
    “小将拜见大帅。”李济祉交令后,在这位叔祖父面前,那是非常恭敬的。没办法,这位福亲王年纪虽然不会太老,可是辈份太高了。压得李济祉,那就得乖乖的。要不然,福亲王在父皇康平帝面前嘀咕两句,李济祉以目前的帝王受宠度来看,实在是吃不消福亲王的唠磕的。
    “来,坐,济祉,这回你是辛苦了。叔祖跟你是一家人,不必多礼。此处无外人,令叔祖已经收下,军事已了。咱们爷侄之间,不必行军礼。”对于李济祉这么一个后辈,福亲王是有些和蔼,但是呢,就是不会又亲近过头。
    在福亲王看来,京城的局势不明啊。
    当年,他跟着康平帝这位皇侄,虽然是得了从龙之功。
    可是,其它的皇侄与党羽的下场,可是让福亲王心中有些余憷的。
    眼下里,京城太子和直郡王之间的争斗,福亲王不想插手,更不想羽翼谁的侧面啊。福亲王的身份,或者说皇帝的赏赐,已经接得太多了。他的本心,就是领着康平帝的忠心,一直伴了一身。
    在福亲王看来,他不急了从龙之功,是因为,他现在的位置,太高了。
    而福亲王本人呢,只想着,哪个皇子能登上了皇位,他就是效忠了皇帝。虽然,这个收获不会太大,可是,胜在安全啊。
    “叔祖太客气了。”虽然嘴里这么说,可李济祉还是笑着恭敬,用晚辈对待长辈的语气,道:“不过,叔祖有吩咐,济祉自然听从。”
    “哈哈,这才爽快啊。咱们西北这里,可不是京城,不摆了那套烦文辱节。”福亲王表现得似乎像一个武夫。不过,从这位叔祖的发家史来看,李济祉很清楚,这位福亲王叔祖的份量,非常重的。
    西北要打仗,福亲王持帅,当然,李济祉就是来捞些功劳的。
    所以,这些日子里,李济祉当了一个合格的听众。至少,他虽然在小战场上,捞得了一些功劳。不过,那些都是顺风仗,真正的考验时,他啊,要学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等大营之中,所有的将军们,都是齐了后。
    福亲王是指着大帐内的地图,说道:“此次,本帅之议,是合围之局已定。眼下,西北的蛮族是困兽之斗,咱们要做的事情。是先削其斗志,再剥其羽翼,最后,一口吞下这块肥肉。”
    “其中,最要紧的事情,就是防止这些蛮族,狗急了跳墙。”
    被围困的野兽,在大草原这地方,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还累是有些脱劲,还没有真正的流血与受伤。
    所以,福亲王的手段,就是不断的给这些蛮族,制造了伤口,然后,看着这些蛮族受伤,流血。最后,直到了精疲力尽,才是大庆朝收获了猎物的时候。
    大营之中,定了策略。
    这自然是需要执行的人。
    此时,分为几路兵马,自然是各驻各地,防止了蛮族的大股突围。而福亲王,则是坐阵中央,统领全局。
    李济祉在分配了任务时,还是非常的积极。
    对于李济祉而言,捞了功劳,那么,不妨捞一个大的。
    可惜,在福亲王看来,要打赢了这一顺胜仗,非常的必要。可是,不代表了把一个皇帝的儿子,是弄到了险境。要晓得,这位三皇子也是康平帝重视的儿子,要不然,有能派到了西北来吗?
    在福亲王看来,三皇子诚郡王李济祉的安排,就是给福亲王啊,起一个督军作用的。这是一面旗帜,所以,是绝对不能在大西北出一点事情的。
    要不然,就是打赢了这一回的仗,真是让李济祉出了问题,回了京城的话,福亲王未必在康平帝的面前,讨得了好。
    李济祉是福亲王眼中,一个不能出问题的金疙瘩。
    谁让这位是龙子呢。
    不过,李济祉的某些作为,福亲王还是瞧了眼底的。
    “济祉啊,你父皇有一个好儿子。你这些日子的努力,还有功劳,叔祖都会一一禀明你的父皇。为你请功劳。只是,你是皇家的皇子,不妨留在叔祖身边,战场你见识了,最好还是再见识一下,如何排兵布镇。难得有机会,在大军出动,你在叔祖身边,也能学得更多的东西。”
    这话,说得情深意切啊,一翻关心啊。
    不过,李济祉想想后,也明白过来。
    前面福亲王乐得他去战场上,亲自打晃了,那是因为战局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候。眼下,到了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福亲王是摆明了,为了给京城父皇的交待,不准备让他这个皇子行险了。
    只是,李济祉心有不甘啊。
    “济祉,身在皇家,有时候免不了抉择。叔祖是过来人,提醒你一句话。将兵万万,不如将将数百啊。”管了小兵,跟管了将军,那自然不是一回事。这时候,福亲王,就是想告诉这位皇子啊,想学本事,不如跟你叔祖学学大本事。
    这是一个诱饵,摆在了李济祉的面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