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69章


  正光二年(521年),原来与幽禁胡太后事件有关的大将奚康生反叉、腾不成被杀。叉、腾的气焰更高。刘腾出任司空,各部门的长官每天先去参见,察言观色,摸他的意向,然后回本部门,遵照他的意向办事。有人在他那里,等了一整天,还见不到他的面。元叉的父亲京兆王元继先任司徒,他倒嫌父子权威太盛,把司徒推给崔光,自任太保、侍中。但是这个老头最贪财货,他受了贿,向有关部门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谁也不敢拒绝,以致牧(州刺史)、守(郡太守)、令、长(县令或县长)等,绝大部分都是用钱买的官。吏治败坏到了极点,百姓也穷困到了极点。
  正光四年(523年)三月,刘腾死。宦官戴重孝算做“义子”的有四十多人,高官贵族送葬乘坐的车马充寨道路,布满田野。同年十月,老臣崔光去世。他是孝明帝的老师,孝明帝在他病危时亲去探视,他去世,皇帝哭得很伤心,但是丧事远不及刘腾热闹。
  就在这年里,导致北魏灭亡的六镇起义开始爆发。上文提到任城王澄讲过镇将不得其人的危险,这年,李崇的属员魏兰根更提出“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的建议(府户,边镇世袭服兵役的人户,详见下篇)。但在当时,根本无人重视。于忠的兄弟于景反对元叉,元叉就把他黜为怀荒镇的镇将。做镇将变成惩罚性措施,镇将地位之低,可想而知。柔然攻掠边境时,镇民要求发粮,于景拒绝,镇民愤恨,杀死于景,揭竿起义,接下去便势成燎原。争战不休了。
  胡太后重新临朝的时机逐渐成熟了。刘腾死后,对胡太后的防范略见松弛,太后母子可以见面了。正光五年(524年)秋,太后对孝明帝和群臣说:“隔绝我母子不准往来,我呆在这里做什么!我决意出家,到嵩山庙里去住。”说着便要动手落发。孝明帝和群臣都叩头苦请,太后闹得更加厉害。孝明帝因此陪母亲住了好几天,商量废黜元叉的办法。但是孝明帝在元叉面前,又表示对他没有隐瞒,把太后发脾气是为了要和儿子经常见面,以及心中烦闷要出家等等言语,都告诉了他。元叉居然不疑心,答应对他们母子不再设置障碍。
  胡太后已经解脱了被幽禁的状态,不过还没有权力。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太后与孝明帝出游洛水,丞相高阳王雍邀请二宫到他家中。他们三人秘密商议,定下对付元叉的策略。于是太后对元叉说:“元郎如果忠于朝廷,没有谋反之心,为什么不解除领军一职,以其余官职辅政?”原来太后之所以不敢对他下手,就是因为他握有兵权。元叉蠢到极点,不想想以往所作所为,决无生理,居然幻想与这位大姨妥协,听了这话,竟乖乖地当场取下帽子,请求解除领军将军一职。他的官职从此改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
  元叉已经死在临头,但是他丝毫没有危机感。胡太后心里起初有点踌躇,他们毕竟是亲戚,左右却劝她赶快动手。孝明帝年已十六岁,前几年已经“还政”,有的动作需要他出手。于是一个宦官(显然是出于太后指使)向深受孝明帝宠爱的潘嫔说元叉要杀她。潘嫔向孝明帝哭诉时又加上一句,说:“元叉非但要害妾,还想谋害陛下。”孝明帝相信了,乘元叉回家住宿的时候,免掉他的侍中一职。次日,元叉要进宫,就被挡驾,进不去了。
  四月初二,胡太后重新临朝摄政,下诏追削刘腾官爵,免掉元叉一切官职。于是有人上书为清河王怿申冤,有人告元叉勾结六镇降户阴谋造反,元叉终被“赐死”,父亲元继也被废黜。
  胡太后拿到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北方战祸愈演愈烈,南面梁朝利用北魏内乱,又连年进攻。孝昌二年(526年,上年六月改正光为孝昌),梁取魏寿阳等五十二城。胡太后没有收拾时局的能力,她只喜欢打扮化妆,也摆脱不掉情欲:她以前与父亲胡国珍(初次临朝时,封安定公)的属员郑俨相好,再次临朝后,就任郑俨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再带一个尝食典御的职务,以便经常留在宫里。有一个中书舍人徐纥,有点才干,先“紧跟”赵脩,赵脩失败后被贬;回洛阳后,依附清河王怿,再任原官;清河王死后,又再次被贬;后来拍上元叉马屁,又得发迹。元叉倒后,太后因他是清河王的亲信,仍用为中书舍人。他是个善观风向的人,看准郑俨可以做靠山,大拍特拍。郑俨见此人智谋出众,遇事可以请他出主意,于是两人结成一党,号为“徐、郑”。郑俨升到中书令、车骑将军。徐纥升到给事黄门侍郎,仍兼舍人,军国诏令都从他的手里出来。他整天工作不觉疲倦,有紧急文书,即令属员执笔,由他口授,不消多少时间便可完成:问题是他一味趋炎附势,不讲原则,这样,魏的政治就越来越腐败。
  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后,她和儿子的关系起了变化。孝明帝变成有名无实的君主,当然很不乐意。太后也不希望儿子了解外面的事,更不希望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的亲信,她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赶开,赶不开的索性消灭掉。有一个蜜多道人,太后竟派人行刺,杀死后又假惺惺地悬赏捉拿凶手。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坏。这尽管是宫廷中的事情,然而早已传布出去,成为公开的秘闻。
  武泰元年(528年),满怀野心的高欢向秀容部落酋长、大军阀尔朱荣提出“讨徐、郑以清君侧”的计划,受到尔朱荣的赞赏。
  母子的矛盾终于激化。二月,胡太后毒死十九岁的孝明帝,立年仅三岁的孝文帝孙元钊做皇帝,尔朱荣就以幼君被鸠为借口,声称率铁骑赴哀山陵,“问侍臣帝崩之由”,要“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他从晋阳出兵,四月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即立长乐王元子攸(彭城王勰之子)做皇帝,是为敬宗孝庄帝。洛阳城里得讯,徐纥、郑俨先自逃走。太后见局势紧张,令孝明帝的后宫全部出家,她自己也落了发。尔朱荣到洛阳,令百宫迎接车驾,百官不敢不听,出城迎接孝庄帝。尔朱荣派兵把太后和小皇帝抓到河阴。太后见了尔朱荣,再三解释,尔朱荣听了一会,不愿意再听下去,下令把两人投到黄河里溺死。他一不做二不休,认为对洛中人士,若不大杀立威,难以驾驭,便诈称祭天,等百官到齐后,大肆屠杀,共杀高阳王雍以下二千余人。这便是著名的河阴事件。
  孝庄帝对此气愤得连皇帝也不想做了,结果却仍旧忍气吞声,妥协了事。秀容胡骑进了洛阳城,居民大起恐慌,不论贫富,纷纷逃走,城中人口只剩下一二成。
  尔朱荣把女儿给孝庄帝做皇后。五月,他自回晋阳,然而朝廷仍受他控制。以后,局势虽有变迁,魏朝朝廷始终受军阀控制,元氏的皇朝名存实亡了。 
 
 
  
四三  高欢在魏末大乱中崛起
  从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怀荒镇民杀镇将于景起义开始(见上篇),到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止,十年之间,战乱几乎遍于北方各地,其间建号称王称帝者,可稽的在十人以上。他们造成的结局是高欢掌握了魏朝实权。如果进一步查考高欢实力的来源,又可以找到一条简单明了的线索:头一个建号的破六韩拔陵失败后,其部众被安置到冀、定、瀛三州“就食”,以后即为葛荣所有。葛荣败后,尔朱兆使高欢统其旧部,高欢因而崛起。所以讲高欢发迹的历史,不可不从六镇起义讲起。
  六镇造反算不算起义?笔者认为应该算,因为这是一大群受统治者歧视的人奋起反抗的行动。
  所谓六镇,指太武帝为了防御柔然侵扰而在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设置的六座军镇。最西的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往东依次是怀朔镇(今固阳西南)、武川镇(今武川西)、抚冥镇(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最东的是怀荒镇(今河北张北)。
  设镇之初,朝廷选拔亲贵做镇将,用强宗高门的子弟做兵员。兵将很受尊敬,升迁也不受限制,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差使。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情况很快变了。在雍容华贵而且文雅的洛阳上层人士眼中,边防将士只是些愚鲁粗人,只有“底滞凡才”才会派去当镇将。镇将驱使兵士服工役,替自己积累财富。从前的强宗高门子弟变成了“府户”,“役同厮养”。反之,他们在中原的同族却很容易做到上品清要的官员。魏兰根(参见上篇,此人后在孝武帝时官至侍中,传见《北齐书》)说得好:他们对比一下,“理当愤怨!”叫起义也好,叫反叛也好,总之是因受歧视、受虐待而爆发出来的反抗。
  魏兰根提出“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的方案,李崇奏报上去,朝廷竟不加考虑。等到战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时候,孝明帝才想到这个方案,赶紧下诏付诸实施,但是已经无从实施,而且即使实施也不会起什么作用了。
  正光六年,继怀荒镇民造反以后,沃野镇匈奴族人破落韩拔陵聚众起兵,杀镇将,年号真王,各镇华、夷百姓纷纷响应。五年,他的部将攻克怀朔、武川两镇。同年又有敦勒族人胡琛在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兵称王;秦州(今甘肃天水)羌族兵士莫折大提起兵称王,他死后,儿子莫折天生进而称帝;营州(今辽宁朝阳)民就德兴称王;其余倏起倏灭的还有多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