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明朝

第62章


不久以后,他进一步肃清倭寇在兴化县林墩镇的另一堡垒,斩了九百六十,俘了一千以上,救出二千一百名被拘囚的中国老百姓。
  他见到大功告成,便收兵回浙。福建的文武官吏要留他,却留他不住。他的军官与兵士,经过了这几次的战役,虽则阵亡不多。仅有六十九名,但是伤残的与患病的,几乎已及全军的半数。他必须回浙,一面给伤病的官兵以疗养的充分时间,一面向胡宗宪请示,倘若福建仍需要他再去,可否增募若干兵丁。
  不料,在他回到浙江之后,胡宗宪已经丢官被捕。罪名是阿附严嵩。(严嵩是在四十一年五月被免职的。胡宗宪被押解进京以后,一度被明世宗释放。其后,大概是在四十四年三月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被杀之时,他又因被御史汪汝正指为与严世蕃交道,关进牢狱,病死在牢里。)
  胡的总督一缺,并未补人。当时的巡抚已不是阮鹗,而是赵炳然。赵炳然并不因戚继光之曾经受知于胡宗宪,而对戚继光岐视。他准许戚继光增募新兵,也同意福建文武官吏之请戚再度入闽的要求。
  事实上,自从戚离开福建以后,又有成万的新倭蜂拥而来。兴化府于十一月被攻陷,烧杀一空。各地的山寇(土匪)纷纷揭竿而起,与倭寇相勾结,打家劫寨,无恶不作。
  明世宗下旨,调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又加派广东总兵刘显,到福建对兴化府城的倭寇会剿。
  戚继光带领一万六千名新旧的募兵,于嘉靖四十二年三月开拔,四月初八日路过建宁(建瓯),十九日到达兴化前线。俞大猷与刘显也均已在那里了。戚继光地位低,不能指挥他们两人。但是,他已经迎了福建巡抚谭纶夹,作为俞戚刘三人之上的共同主帅。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谭纶下令,戚继光居中,刘显居左.俞大献居右,三军一齐发动,进攻兴化平海卫的渚头许家村赤崎山倭巢。戚军先到,击败倭寇的马队,与倭寇的步兵肉搏,登上赤崎山,进逼许家村。刘、俞两军从两翼包来,把许家村合围,这一仗,是自有倭患以来,最猛烈一次的战斗,斩杀了倭寇二千二百,释放了被拘囚的中国老百姓三千。兴化城与各村镇余寇纷纷逃走。
  明世宗接到捷报,升戚继光的官阶为都督同知,派他作福建总兵官,调俞大猷为南赣总兵官。
  于是,他留在福建,把闽南闽北的“山寇”以及沿海各地的零星倭寇,一一肃清。其中,较重要的一役,是在四十三年二月打垮包围仙游县城的倭寇一万多人,又连胜他们于王仓坪及漳浦县的蔡丕岭。从此,福建也不再有大批倭寇入侵之事了。
  倭寇的目标移向广东。广东有一个大海盗,姓吴名平,一向与倭寇勾结,引狼入室,帮助倭寇劫掠福建与广东沿海的各县。
  明世宗在四十三年把俞大猷从南赣调往广东,充任广东总兵官。到了四十四年秋天又叫戚继光去,与俞大猷会师,解决吴平。吴平这时候,已被戚继光在福建打得站不住脚,逃到南澳岛扎了营垒。
  戚俞二人会师以后,一鼓攻下南澳岛,歼火了吴平部属一万余人,烧了他的几百条船。但是,吴平溜走。
  吴平溜去了饶平,号召当地土匪,占住风凰山。俞大猷派部下的将官汤克宽去打,打了几仗,都打不赢。最后,又被吴平从凤凰山再溜了走,抢了渔船,出海而去,不知所终。
  俞大猷因此而被革了广东总兵官之职。(后来,他擒斩了翁源的“巨匪”李亚元,才复了职,调任广西总兵官。)
  戚继光留在南澳岛一个短时期,防备倭寇或吴平再束。结果,不见他们来,便回到福建原防。事实上,福建也不再有多少倭寇敢来了。
  到了穆宗隆庆二年,张居正感到北方吃紧,便把戚继光调到蓟州,以都督同知的原官阶,“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
  他在蓟州,又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那是后话。 
 
 
  
八九、穆宗
  穆宗朱载垕,是世宗八个儿于之中的第三个。
  世宗的长子载基,是阎贵妃所生,生下了两个月,得病而死。次子载壑,是王贵妃所生,生于嘉靖五年,在嘉靖十八年被立为太子。到了嘉靖二十八年,也得病而死。
  穆宗生于嘉靖十六年,母亲是杜康妃。他和世宗的第四个儿子,卢靖妃所生的载圳,均于载壑被立为太子之时,同日受封为王。他被封为裕王,载圳被封为景王。世宗的四个别的儿子,都是生下不到一年便死。
  世宗听信道士的话,以为自己命中克子,便在太子死后不仅迟迟未立太子.而且不与穆宗(裕王)和景王见面,叫他们搬出宫中,分别住在裕王府与景王府。穆宗比较浑厚,景王却野心勃勃,于言谈之间盼望越次被立为太子。世宗得到情报,就在嘉靖四十年命令景王离开京城,搬到湖北德安所谓“封地”去住。四年以后,景王在德安病死。然而,世宗依然不肯立穆宗为太子。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自己去世之时,剩下的活的儿子只有穆宗一人。于是大臣们秉承“遗诏”,便立了穆宗、这时候,穆宗的年纪已有三十。
  穆宗是一个贤君,可惜享祚不久,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便短命而死。
  他即位之时,内阁的大学士是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这四位,都是正人。李春芳是扬州府兴化县人,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性情和平,操守廉洁。他竭力折冲于徐阶高拱之间,无甚效果,在隆庆五年辞职回家,侍奉双亲,享受天伦之乐。郭朴是安阳人,嘉靖十四年的进士,选庶吉士(翰林),历官礼部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为人忠厚,被徐阶引人内阁,在感情上与高拱比较接近。高拱和徐阶合不来,他被卷入漩涡,却能见机而作,在隆庆元年九月便辞职回家,在家中颐养了二十几年,才死。
  高拱是新郑人,中进士,选庶吉士,比郭朴晚六年,与郭朴同时入阁,也是徐阶所荐。他忠于谋国而度量不足,不能与徐阶始终合作。徐阶写世宗的遗诏,不和他商量,他怀恨。他因一件小事而被徐阶的一个同乡、官居给事中的华亭人胡应嘉所弹劾,又以为这胡应嘉是受了徐阶指使,一怒而使得胡应嘉被贬为民。因此之故,弹劾高拱的人更多,他只得在隆庆元年五月挂冠而去。两年七个月以后,他被召回内阁,兼掌吏部,到了隆庆六年六月,穆宗去世之时,他又因为和张居正不能协调,被神宗的嫡母与生母罢黜回家,郁郁而死。 
 
 
  
九○、张居正
  张居正是江陵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他在十二岁时“进学”(当了秀才),十六岁中举(当了举人),二十三岁成为进士,选庶吉士,受教于徐阶。(那时候,徐阶是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两年以后,散馆(毕业),张居正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他当了编修七年,感觉到“京师十里之外,大盗十百为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非得磊落奇伟之人,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然而“世虽有此,人未必知,即知之未必用”。因此之故,他毅然决然,称病辞职,回到家乡,种了半亩竹子,闭户读书。
  读书又读了整整六年。他的父亲(张文明)“郁郁不乐,日见憔悴”,父亲向朋友说,“吾生平志愿未遂,望斯儿树立,用显吾祖。今顾若此,吾复何望!”
  张居正只得又进京城,作官。这一次所作的,是右春坊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高拱和他同事,是国子监祭酒。祭酒等于今日国立大学校长,司业等于是教务长。
  高拱于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十二月,世宗去世,徐阶写遗诏,邀张居正参加意见。次年,隆庆元年,二月间,张居正也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半年以后,他上给穆宗一封“陈六事疏”,穆宗一一允行。
  所谓六事,是:(1)省议论。部院等衙门“一切章妻,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陈直。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2)振纪纲。“伏望皇上备乾纲之断,普离熙之明,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刑赏予夺,一归之公道,而不必曲徇乎私情。政教号令,必断于宸衷,而毋致纷更于浮议。”(3)重诏令。“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门,凡大小事务既奉明旨,须数日之内即行题复。其有合行议勘问奏者,亦要酌量事情缓急,道里远近,严令限期,责令上紧奏报。该部(院)置立号簿,登记注销。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4)核名实。“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满,毋得概引复职,滥给恩典。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以为殿最。若其功过未大显著,未可遽行黜陟者,乞将诰敕勋阶等项酌量裁与,稍加差等,以示激劝。”(5)固邦本。“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仍乞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6)饬武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