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浴血

第5章


再加上陆海军作战不断征用船舶,使原本紧张的船舶更加紧张。原料不足导致军工生产困难。现在,不用说前方作战急需的飞机、大炮和舰船缺口甚大,就是部队现有的飞机与车船都因缺少燃料而陷入困境。   
  种种严峻的现实与积重难返的问题让日本的军政当局感到窒息,感到恐慌,但是他们又不甘心失败,不愿意举手投降。怎么办?只有拼死一搏,与美军寻求决战。   
  对于大本营来说,要与美海军进行决战,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用什么力量决战?另一个是在哪里决战?而这两个问题都使军方首脑和参谋们大伤脑筋,他们已经为此有几个月没睡过好觉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本营的参谋们首先想到了航空母舰。   
  曾经利用航空母舰的优势在偷袭珍珠港一战中取得胜利的日本联合舰队,从珊瑚海海战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先后损失了“祥凤”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大凤”号、“翔鹤”号和“飞鹰”号等9艘航空母舰。现在只有“瑞鹤”号、“瑞凤”号、“千岁”号和“千代田”号航母,“云龙”号和“天城”号8月份刚刚竣工,但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有战斗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基本消耗殆尽,大多是刚刚补充进来的新飞行员,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舰载机在作战时的起飞和降落的技术。   
  依靠仅存的这几艘航母,能够与已经拥有35艘大型航母的美国机动舰队抗衡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大本营的参谋们把目光又集中到航空作战上。   
  在航空作战方面,日本有三种空中作战力量,一是舰载机部队,二是海军陆基航空部队,三是陆军航空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一直把舰载机部队视为主心骨,但是经过马里亚纳海空战之后,舰载机部队基本消耗殆尽,现在正处于重建之中。陆基航空部队同样损失很大,但还有指望,虽然目前兵力有限,如果和陆军的航空部队结合使用,或许能形成具有威胁的空中力量。   
  大本营按照这个思路,大力整备陆基飞机的作战力量,认为只要能搞到3000架飞机,其中陆军1700架,海军1300架,就可以松口气了,但无奈设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七拼八凑地搞到了1000架。   
  海军准备用于“捷”号作战计划的陆基航空力量有两支部队,一是第1航空舰队,二是第2航空舰队。其编制序列如下:   
  基地航空部队编制   
  (1944年8月1日)   
  第1航空舰队   
  司令官:寺冈谨平中将;大西泷治郎中将(10月17日以后)       
第10节:菲律宾浴血(10)       
  东加罗林航空队   
  澳北航空队   
  菲律宾航空队   
  马里亚纳、西加罗林航空队   
  小计:飞机494架。   
  第2航空舰队   
  司令官:福留繁中将   
  台湾航空队   
  西南诸岛航空队   
  小计:飞机560架。   
  第1航空舰队的兵力,已在塞班、提尼安和关岛的战斗中丧失过半,刚刚进入重建之中,估计能够投入作战的兵力不会超过300架。   
  第2航空舰队是塞班岛作战后新组建的部队,正在九州方面进行训练,很多飞行员是新手,只有T攻击部队算得上精锐部队,计有飞机560架,但能够投入作战的也不过300架。   
  日军能够拿总数1000架的航空兵力,和拥有精锐舰载机1300架的美国机动部队抗衡吗?结论是否定的。   
  无奈之下,日军大本营想到了日本惟一的一点优势——战列舰,日本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   
  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是日本海军传统作战思想“以战列舰为核心进行海上决战”的产物。1937年11月4日“大和”号在吴港造船厂秘密开工,1941年12月竣工。“武藏”号于1942年8月竣工。在日本投入作战的总计12艘战列舰中,就其战术技术性能看,“大和”号和“武藏”号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基准排水量比其他战列舰大一倍,主炮由360毫米口径改成460毫米口径,舰载侦察机和观测机由过去的3架增加到7架,对空火力和舰体防护力均有很大加强。   
  在“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建造中,充分体现了日本海军的“大炮巨舰”思想。其标准排水量为6.4万吨,长256米(水线长),宽38.9米(水线下最大幅),平均吃水10.4米,动力为15万匹马力,速度27节,续航距离7200海里,乘员2500人,水线部装甲最大厚410毫米,主炮460毫米口径炮9门(三联装),副炮155毫米口径12门(三联装)、127毫米口径12门(三联装),25毫米机枪24门(双联装)、13毫米机枪4门(双联装)。   
  他们认为,“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主炮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每发炮弹重1.5吨,2分钟3个齐射,27发炮弹可形成宽90米、长400米的火力控制区,其“九一”式穿甲弹直接命中时可击穿任何舰船,只要“大和”号和“武藏”号能突入敌舰聚集的海区,就可以发挥它们的可怕火力,对敌舰队进行毁灭性打击。就这样,日本的军事家们把自己拉回到了自纳尔逊时代形成的“大炮巨舰主义”的思维模式,企图依靠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击败美国人,为日本在莱特海战中埋下了彻底失败的种子。   
  当然,大本营也知道用战列舰对付航空母舰的难度,于是绞尽脑汁,提出了“捷”号作战的基本思路,即以战列舰为主力,强行突入敌主力部队海域,依靠近战火力歼灭敌人,同时为减轻主力舰队突入时的压力,实施大规模的陆基飞机攻击作战和佯动作战。   
  对于第二个问题,日本军事家们的思维模式倒有些超前。   
  当时,大本营对美军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判断不清(美军自己都没有确定下来,指挥太平洋战争的几位美国将军——金海军上将、麦克阿瑟、尼米兹正在为此争论不休),但是确信仗肯定要打,因此在7月24日大本营制定了《陆海军今后作战指导大纲》,提出了一个可以随机应变的“捷”号作战的设想。   
  该设想的出发点是“无论敌来自任何方向,均能随时集结陆海空军事力量,进行迎击并将其击溃。”根据这一设想,日军大本营预想了4个决战方向,并相应制订了4套作战方案。它们是:菲律宾方向的“捷-1”号作战计划;台湾和琉球方向的“捷-2”号作战计划;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方向的“捷-3”号作战计划;库页岛、北海道方向的“捷-4”号作战计划。   
  那些终日紧盯着作战地图的日军参谋们认为,这套周全的作战计划可以保证无论敌人来攻上述任何地点,均能随时集结陆海空军事力量,进行迎击并将其击溃。       
第11节:菲律宾浴血(11)       
  围绕着“捷”号系列作战计划,日本大本营要求南方军总司令官、台湾军总司令官、本土防卫军总司令官等与海军协同,在8月至10月间迅速完成“捷-1”号至“捷-4”号作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大本营根据已往的作战特别是失败的教训,开始研究作战重点、战法,调整作战指挥关系。其主要变化如下:   
  一是把菲律宾方向作战列为重中之重。   
  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小矶国昭首相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判断是:“今后敌之对我海上交通的破坏作战,将与驻华空军的活动相配合,将对西南各岛及菲律宾方面集中使用潜艇并辅以机动部队的挺进攻击,因而我方船只将增加损失。但是,只要敌方在西南各岛及菲律宾方面获得空军基地的企图不能实现,则本土与南方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大体上仍能保持。”根据这一判断,他得出结论说 :“第一、在太平洋方面,消灭向我进攻的美军主力。第二、固守南方各重要地区,排除万难,保护我国防圈内的海上交通。”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则明确表示,“西南方面作战的重点是菲律宾决战”。   
  二是掌握一定的机动力量,随时可向不同作战方向实施增援。大本营下令南方军以1个旅在菲律宾北部待命,随时准备调往台湾或西南诸岛方向;台湾军以1个旅为基干的部队,随时准备调往菲律宾北部或西南诸岛方向;本土防卫军分别以1个团(内含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在鹿儿岛和姬路附近待命,准备向西南诸岛或小笠原岛方向调动;大本营调1个师在上海附近待命,随时准备向菲律宾、西南诸岛或台湾调动 ;大本营以47师驻弘前,随时准备调往本州岛东北或北海道。   
  三是改变以往两军种航空兵绝少相互配合的局面。大本营海军部和陆军部达成协议,“当敌来攻时,两军种航空兵力集中在决战重要地区,发挥整体战斗力,捕捉并击溃敌之进攻兵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