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穿系统之女配复仇

第30章


李广声如洪钟,又言之凿凿地将如今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形势一一列举,认为大汉一直对匈奴采取柔和的态度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汉武帝一听便觉得甚合心意,若是能将匈奴彻底消灭,自己也就有了与窦太后抗衡的能力威望了!
  越想越觉得应该对匈奴发兵的刘彻也顾不上接见其他人,随意挥了挥手让他们都退下,然后开始和李广商议讨伐匈奴一事。也许是民间的各种非议和窦太后的权威日盛,让汉武帝刘彻觉得自己的帝位越来越不安稳,因而忘了思虑周密。商议一夜之后,第二日上朝时,他就颁了圣旨让李广领兵出征边塞,讨伐匈奴。并且为了确保军饷开支,加征赋税。
  这一旨意一出,顿时引来朝野一片哗然。征战于匈奴毫无准备不说,还要增加那么多的赋税,这如何能够?有许多大臣联名上书反对此时出兵讨伐匈奴,认为此举不仅劳民伤财,还极有可能引来国家动荡,实为不妥。可是汉武帝依旧固执己见,把所有反对的折子都搁到一边置之不理。
  而且随后他还提拔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做了副将,连同李广一道出征。这一举更是引来诸多争议,坊间都传言汉武帝宠幸卫女,连带着卫家都得到了提拔;不满弱冠的卫青当了副将,若是挣得军功,回朝必定封侯拜相,仕途顺达;亦有流言说,汉武帝刘彻不仅喜女色,更好男色,卫青长相俊秀,得到其喜爱……各种版本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上这次极大加重了赋税,使百姓苦不堪言,刘彻在民间的声望终是跌至谷底。
  若是这一次出征匈奴顺利得胜回朝便还罢了,偏偏一开始就频频传来战败而退的急报。因为准备的太过仓促,不了解情况,军饷跟不上;加之西北边境的环境恶劣,将士们都不能适应,一去到那里还未开战,就病倒了不少人。这样的情况下开战,不战败才是怪事。
  匈奴本就习惯了在西北那种环境下作战,开战后一鼓作气把汉军打退回边境,甚至一度要攻进边城。加急报送到长安皇城,立即引来前朝的惊慌。刘彻因此被窦太后顺理成章地夺了权,朝臣对此出乎意料地一致没有异议。
  窦太后对外只称汉武帝刘彻病了,需要休养;自己只是代为处理朝政。她听了梁栀的建议,当即派出了对西北荒漠环境较为熟知的几个儒生赶往西北军营。那几个儒生都是梁栀引荐的,因为在与张骞苏武讨论边关及周边小国地理风貌之时,这几个人都是侃侃而谈自己在西北边塞等地的经历。
  当然,为了确保接下来的征战顺利,梁栀还把自己记得的历史上提到过的李广卫青讨伐匈奴时的策略;还有应对边塞作战的装备都写成几封信,让他们实在遇上解决不了的情况就打开来看。
  许是梁栀的信起了作用,许是有了熟悉西北边塞情况的人,又或许是李广卫青这时终于摸清了匈奴的作战规律,有了应对之策;总而言之,接下来汉军讨伐匈奴异常顺利,边关接二连三地告捷。这么前后一对比,不论朝野,都逐渐觉得定是汉武帝刘彻有过,不适合为帝。
  这还不算。自从董仲舒的主张推广开来之后,不过几月便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而就在这时,边塞作战的将士们尚未归来之时,汉朝各地忽然接连发生瘟疫、蝗灾、饥荒等祸事,甚至长安城还发生一次轻微的地动。本来不过是天灾,可偏偏地动时长安城处处皆完好无损,唯独汉武帝的居处甘泉宫塌了一角。
  不知是谁将此事说了出去,由此引来民间对刘彻的愈加不满,朝臣亦是如此。他们都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君主不仁,有违天道;所以上天才会如此降灾于大汉。朝野上下一片责难,甚而有人大胆上书,提出要窦太后另择明君,为了天下苍生。
  这一切的发展,与梁栀的暗中推动脱不了关系;但却也有运气和刘彻自己的原因。梁栀只不过适时地推了一把,引导舆论走向而已。若不是刘彻立威掌实权心切,忘了考虑民心,过重征税,加之官吏贪污,百姓生活难捱;也不会发生饥荒瘟疫这些灾祸。
  窦太后顺应民意废了刘彻,但刘彻后宫的妃子们没有受到牵连,只是都迁到后宫后殿,待新帝登基后再作安排。此时刘彻已有长女为如夫人所生,长子为卫子夫所生,才刚满月。
  窦太后安排后宫之事的同时,梁栀也自己请命到发生灾祸的各地去,已寻得解决之法。窦太后和馆陶公主心疼外孙女、女儿,自是不肯答应;但是碍于情势紧急,梁栀心意坚决;别无他法,只能答应。
  梁栀这么坚持要到发生灾祸之地去,除了确实忧心那些无辜百姓,觉得他们的痛苦自己的推动可能也是一个祸因,心感愧疚之外;还因为系统给出了最后一个提示——
  “辅佐新君,寻得良配。”“请玩家到发生灾祸之地,用自己的能力找出灾祸发生之源头,并彻底解决。解决可借助系统。并帮助新君获得民心,登上帝位。最后,,为陈阿娇寻得良人。”
  前两条梁栀还能接受,最后一个要求让她为难了。她可是个恋爱无能星人,自己都没什么恋爱的念头,要怎么去帮别人找相守一生的良人啊?
  那头梁栀正在赶往发生瘟疫的路上苦苦思索,而这一边刘彻却在梦里看到了自己做了许多大事,得到了后世誉赞;可醒来发现这只是梦一场,心里落差异常。就在这时,他看到殿外有个身影渐渐走近。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次发上去的字数太少了,现在补够三千了,可以去睡觉了~亲们看文愉快,撒个花给个收藏呗
  修了个错字~~~~(>_<)~~~~
  ☆、惩罚系列大汉天子(五)
  “子夫,怎么是你?天色不早了,不去照顾据儿,却来寻朕,可是有什么事?”待人走到跟前了,刘彻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宠爱的卫夫人,想到她为自己生了第一个儿子;虽然心里暴躁不耐,但他的语气还是颇为温和。
  卫子夫却只冷冷地盯着他看,目光里竟似有无尽的哀怨和恨意,盯得刘彻有些毛骨悚然。他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是想想又觉得不可能,卫子夫一向知礼有分寸,自己又一向宠爱有加,不会做什么胆大妄为之事。便一面站起来,一面让守夜的内侍进来点灯并为他更衣,却没有想到他已是废帝,那里还有什么愿意守夜内侍。卫子夫许了点好处给外头看守的太监;那些人便听她的吩咐退下了。
  “子夫,你这是作甚?学过的礼仪难道都忘了?见了朕也不行礼?”刘彻喊了几声都不见有宫人进来伺候,又转而对站在他一步之遥的卫子夫责难道;仿佛他依旧是发号施令、主宰天下的君王。
  卫子夫脸上神情不变,俯身行礼后,什么也没说;温顺地走到刘彻身侧,拿起衣裳为他更衣。这一举应是让刘彻心里舒坦了些,他慢慢放松身子,伸展双手由着卫子夫动作,一边问道:
  “你还未曾说,这么晚了,可是有什么事?是据儿怎么了吗?”据儿是他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刘彻还是很看重的;他一直不认为自己是真的被废了,还等着窦太后死了之后自己再重登帝位。
  “陛下竟然会关心据儿?”刘彻听到卫子夫这句话以为她是在埋怨自己太久没有看过据儿,正想说什么;忽觉不对时,胸口已插上了一把匕首,流出的血已经将外袍都染红了。他瞪大了眼跌跌撞撞往后退了好几步,直到倒在身后的榻上。
  刘彻眼里满是不可置信,但已是痛得说不出来话来。卫子夫神色依旧平静,她走到刘彻身前蹲下,动作相当轻柔地为他理了理衣裳,然后动作干脆地一把拔掉了匕首,血顿时喷了出来,溅到她脸上。这幅画面看起来有些狰狞可怖。
  卫子夫对此丝毫不在意,把匕首丢到一边,语气充满恨意:“臣妾与据儿在陛下眼中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奸臣一番谗言,就定了据儿的罪;最后还因所谓的巫蛊之祸杀了据儿和我们的女儿!谋逆?呵,可笑!臣妾做好一个贤良大度的皇后,战战兢兢,不敢有半分争宠之心;得来的却是被废冷宫的下场!陛下是有多狠心,才能手刃妻子,为了您所谓的千秋大业?!”
  “如今,杀了您,臣妾总算安心了。妾身只愿,从此以后,生生世世,哪怕黄泉碧落,也再不与君相见!”说罢,她就穿着染上血迹的衣裳直接走了出去。
  走了一段,就迎面遇上打更的宫人;那个内侍一看到满脸满身都是血的卫子夫,以为撞鬼了,吓得惊叫一声,丢掉手里的灯和更具就跑:“鬼……有鬼啊!”闻声赶来的巡夜禁卫军发现了满身是血的卫子夫,立即将她团团围住;随后他们沿着血迹就发现了已经气绝的废帝刘彻。事关重大,他们不敢擅做主张,便把此事上报到窦太后那。
  “勿要惊慌,先把人带上来。传哀家懿旨,宫中上下不得胡乱传言,违者斩立决。废帝尸首就留在宫内,明日再作打算。”听到禁卫军统领的禀报,窦太后只是露出一瞬的惊诧就平静地吩咐道。
  不知当晚窦太后与卫子夫谈了些什么,总之最后卫子夫带着她的儿子离开了长安城,从此再无声息踪迹。长安城的百姓只知道当夜皇宫里走水了,大火烧了一整夜,火光冲天;照亮了整座长安城。火直到第二日才被扑灭,而此时甘泉宫已被烧毁,废帝刘彻也在这场大火中丧命,连尸身都找不到了。
  窦太后本打算依旧用帝礼为其下葬,但朝堂上的大臣们大都反对;他们以为废帝刘彻为政无功,实行苛政违背天道,引来上天降灾;实在不宜仍以帝礼入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