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娶新娘

第二章 荒村娶亲(8)


杨久宁一觉睡到中午才醒了过来,他看到宋诗诗的房门还紧闭着,也不好去打扰她。今天,是他们的大婚之日,有许多亲朋好友及商界、政界的合作伙伴需要他去接待。因此,他吩咐小翠在家做好午餐,等一会喜娘会过来给宋诗诗送餐。交代好一些事情后,他便出门忙碌去了。
    杨久宁的婚宴就设在他的好朋友吴路的四星级酒店,整整一层的大餐厅都被包了下来。时间在忙碌中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日落西山。婚宴在下午六点钟准时开席,各路宾朋翩至,恭喜祝福声不断,满堂的喜庆气氛。那几个收到诡异结婚请柬的人,除了他的几个情人没来外,其他的都来了。一共是七个人收到了诡异的结婚请柬,其中,有四个是他的好朋友,三个是他的情人。
    按照宋诗诗家乡的风俗,新郎、新娘必须在香火屋,也就是杨久宁家的老屋拜堂。因此,杨久宁在酒店给亲朋好友作陪了大约一个小时后,便嘱咐其他亲人及自己的亲信继续作陪,自己回去准备拜堂。
    杨久宁的父亲以及家族的一些亲人已经在老屋等候了。杨久宁家的老屋在滨海市的旧城区,离海岸花园并不远,跨过一条城中河便到了。由于杨家的祖上也是有钱人,因而,他们家的老屋也修得很气派,庭院深深,高梁大柱,雕花窗棂,花草繁茂,古色古香中飘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拜堂的时辰快到了,新郎杨久宁依旧身穿红色长袍马褂,胸前佩戴着喜庆的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子宋诗诗依旧穿着红嫁衣,披着红盖头,在两名喜娘的搀扶下,坐上了大花轿,乐手们依然吹奏着喜庆的婚曲,一行人高高兴兴地向着老屋进发。
    小翠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惴惴不安地把他们一行送出了小区的大门。本来她想跟着去看新郎、新娘拜堂,然而,她一想到火葬场那个老头的话就感到害怕,不敢接近新娘子,她害怕看到新娘子的脸。
    新郎、新娘一行人慢慢走远了,已经跨过了那条城中河。小翠一个人站在门外,不知道该去哪好,她想回屋里,但一想到那么大的一间屋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心里就觉得害怕。原本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她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反而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她也不知道,只是冥冥之中一直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小翠在门外不停地徘徊着,心里一直在胡思乱想。尤其是火葬场那个老头对她说的话,时刻都在她的脑海里回荡着。
    到底新娘的脸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看?难道新娘子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成?
    想到这里,小翠不由自主地一抖,一种莫名的恐惧霎时涌上心头。
    正在此时,她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人正一拐一拐地向她这边走过来,等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疯子。
    那个疯子一直朝她走了过来,直到走到她的面前才停了下来。小翠看着这个奇怪的疯子,心里感到很害怕,她以为那个疯子会袭击她。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疯子竟然满脸诡异、神秘兮兮地对她说了一句十分古怪而又非常恐怖的话:“有鬼,花轿里有鬼!”
    说完这句话后,他便又一拐一拐地走开了。小翠被那个疯子莫名其妙的一句话吓呆了。难道大花轿里面坐着的真是一个鬼新娘?小翠心里一哆嗦,不敢再往下面想,她觉得这种事情只有在《聊斋志异》的鬼故事里才能发生。
    此时,一阵晚风吹了过来,拂在小翠单薄的身上,她突然觉得外面有点凉,于是她想到了回屋里去。
    小翠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屋里。当她推开门,走进屋里的瞬间,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感觉到这个屋子里好像有人在。这不可能,所有的人刚刚都走光了,除了自己还会有什么人在?小翠认为自己可能过于敏感和多疑了,这屋里空荡荡的,哪里看到人的影子?
    然而,小翠心里还是觉得这屋里有人在,可能这个人躲在哪个房间里,或者是藏在什么地方。小翠这种感觉越来越重,她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这屋里肯定有人在。
    “谁?谁在家呢?”
    她壮着胆,轻声问道,声音有点发抖。
    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人答应。
    小翠的目光仔细地搜索着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当她的目光触到柳如云生前所住的卧室那扇紧闭着的房门时,心里一下子掠过一丝莫名的恐惧,她想起了昨晚那个奇怪的响声,会不会那个人就藏在里面呢?
    正在此时,小翠发现,洞房门缝里透出的光亮消失了,里面原本亮着的蜡烛突然熄灭了。按照风俗,洞房里今晚是不允许开电灯的,只能点燃红色的蜡烛,而且,蜡烛要点燃通宵,中间不能熄灭。然而,洞房里的蜡烛此时却无风自灭了。
    小翠心里清楚,必须尽快把洞房里的蜡烛点燃起来。因此,她赶紧找到一个打火机,来到洞房的门前,稍微犹豫了一会儿,便把洞房的门轻轻地打开,房间里面很黑,她摸到烛台前,打着了火机,把蜡烛重新点燃了起来,房间里顿时明亮起来。
    就在烛光亮起来的瞬间,小翠看到了一幕无比恐怖的景象,整个人差点吓得晕厥过去。
    她做梦都想不到,洞房里居然还有另一个新娘,她正穿着红嫁衣,披着红盖头,背对着房门,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床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