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异事录

第90章


这不是部搞笑电影,这恐怕是部真实反应文物走私的电影,虽然更适用于八十九十年代。”
    李弘的话意义不明。
    翊棠的不安感增强,李弘或许是在铤而走险。
    “翊棠,你帮我联系段锦,我读过他早年发表的文章,是个对文物有深切情感的人,他会给予帮助。”
    李弘不打算再多说什么,他对翊棠说了不少事情,其中还包括好无用处的抱怨。
    “李弘,这事你放心。我有句话劝你,不要独干,至少找个人协助。”
    翊棠可不希望于哪天,突然听到李弘这个祸害失踪或是被害。
    “我不是独自一人,我跟你说的事情,你帮我保密,就这样吧。”
    李弘打算中断谈话。
    “好,我有消息就通知你。”
    翊棠等李弘挂电话,但李弘没挂。
    “还有什么事吗?”
    翊棠问。
    “没有,你挂吧。”
    李弘说不定也在等翊棠挂电话。
    和李弘通过话,翊棠便跟林所长联系,询问段锦这名字,林所长居然认识,还说以前是同事,翊棠要见这人,他可以引见。
    夜里,躺在床上,翊棠翻来覆去,他做了些光怪陆离的梦,不知道为什么,他感到很亢奋,为即将发生的一切——管它是什么,而激动地睡不着。
    (古越篇完)
 第一章 时光回溯
    第一章 时光回溯
    一九三四年 四川广汉
    月亮湾上一轮秋月相伴千古,月亮湾下,三位戴帽的男子,在一片荒草丛里走动。秋风掀走其中一人头顶上看似滑稽的瓜皮帽,在这人身边,一位碧眼鹰勾鼻的男子也急忙按住了头上的西式圆帽,并用标准的中文说:
    “怎么换地方了。”
    “有村民跟我们说,这里以前挖过古怪的铜铁器,还有圆形中孔的石头。”
    穿长衫的中国男子手指前方。
    此人穿了身长衫,还戴了顶西式圆帽,手里支了把拐杖,有些不伦不类,倒也符合那个特定时代的新潮风格。
    秋风吹拂过枯黄的杂草,前方一些身影呈现,是几位拿枪的士兵与一些被雇佣来运土的农民。
    一行人匆忙前去,老外赶在了前头,他和另一位中国人主持发掘了好些日子了,终于有收获了,心里按耐不住喜悦。
    老外名叫大卫.格拉汉姆,美.国人,身份是华西大学的教师,本身还是位传教士。这人是个中国通。他的名字被记载在了古蜀文化考古史的历程上,算是当时无数掠夺中国文物的老外中,相对有良知的一位——虽然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史密斯索尼学院派往中国的公派收集员,成绩赫然,他一生中在中国共收集了四万件标本,其中包括一张熊猫皮。
    此时,大卫很高兴的赶往发掘现.场,在现场组织发掘的是位姓林的华西大学博物馆馆员,这是位中国人。
    “一早上就挖出了不少东西,你.们来得正好,正有件玉石材质的东西露出土了。”
    林馆员人站在一个近一米深的土坑里,他见伙伴.们都过来了,高兴的直摆手。
    老外查看过地上篮子里堆放的出土器物,便跳下.土坑,兴致勃勃地猫下身去,打量正要出土的文物,他对考古有一定了解,又是个中国通,打量了会,就看出这是件玉璧。
    “这是件代表天的玉璧,比董教士在燕家收购的.那件玉璧都大。”
    大卫拿过铲子,.将这件玉璧从泥土中挖出,拿在手上端详。
    这位老外所说的“董教士”也是位外国传教士,不过是位英国人,为了更好的传递天堂之声,这位老外也入乡随俗的取了个中国名字。
    “是啊,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了。”
    林馆员高兴的应答。
    此人是华西大学里边所设博物馆的馆员,而大卫则是这间博物馆的馆长,有些像师徒关系。
    两人随后也不再说话,继续将土坑中的文物挖出,收获颇丰。
    “葛先生,秋日的天总是黑得快,我们还是早点回去。”
    跟随大卫一起前来的一位瓜皮帽男子看起来有些着急,他不时往四周眺望。
    “葛”是大卫的中文名字的姓氏,外国传教士们都懂“入乡随俗”的作用。
    “不是有民兵保护嘛,没事没事。”
    长衫男子回答。
    “这些兵不顶事,知道县城里的那群愚人怎么说吗?说我等是带了洋人来挖中国老祖宗传下的宝贝,还有些匪头出声要取我等的人头呢。”
    瓜皮帽男子说时还指了指自己的头,他不想冒这个险。
    “我在这里好几天了,怎么就没出过事?”
    林馆员有些生气。
    他不喜欢这位瓜皮帽男子,此人是当地的富绅,胆小怕事,又爱附庸风雅。
    “天黑路上也不方便,我们明日再来。”
    大卫掏出怀表看了时间,很赞同马褂的话。
    林馆员便也不再坚持,虽然此时刚黄昏,离天黑还有段时间呢。
    于是大卫让部分士兵留下看土坑,另一部分人护送,就这样离开了发掘现场,踏上来时的那片齐膝高的杂草丛。
    走了一段路,刚走出杂草丛里,正要下山路时,却见前方狭窄的山路上鸣了几声土枪,还有喧哗的人声,瓜皮帽哇一声吓的抱头蹲下。
    “前方不要过去,我们绕道走。”
    林馆员几次进出这地方,路熟得很,说着就让士兵带头,往另个方向跑去,落后头的士兵,还不忘鸣几枪示威。
    此时天也还没黑,夕阳夕照下,这些奔跑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士兵们手里抓紧枪子,显得分外紧张,这里的匪患极为严重,他们这些士兵也都是为口饭吃去扛枪,真要他们去拼命,也太不划算了。
    这么大群人,往另一个方向赶,路上没再遇到要拦截他们的匪徒(村民?),倒也还算平安返回了县城驻扎地。
    这是这支成份有些复杂的科考队在发掘过程上,遇到的第一批匪徒,接着往后还有。这些“匪徒”也不知道是真的匪徒,还是也有群普通村民——要知道那个时代,进入中国的大多数洋人,一向干些比偷鸡摸狗好不到哪去的掠夺勾当,还总打中国文物的主意。
    总之,匪徒们几次到“考古队”的发掘现场骚扰,还宣称要把洋人和汉奸都给办了。
    如是威吓几次,科考队就也放弃了,反正他们也挖了些玉石、陶器,倒也不算空手而归。
    此趟科考工作,获得的六百余件石、玉、陶文物,都递给了当地县长过目,正是这位县长邀请了这些人来发掘,并且还提供了民兵。
    这位民国县长倒也清廉,不干当时那些大军阀小军阀擅长的刨墓掠宝勾当,就称该将这些东西,存放在华西大学的博物馆里。
    说到这里,我们这个民国时代的故事就该完了吧?
    不,还没完,刚开始而已。要接着说的是,当时由大卫带领的科考队挖的其中一条探沟,在科考队离去后,有人接手了,应该说是一群人。
    这群人领头的是位土匪头子,当时川西平原的土匪极为猖獗,武器装备也好,可以说杀人不眨眼。而这位土匪头子,后世并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的外号:三眼狼。
    按这名字看,似乎这家伙有三只眼还是怎么着?其实都不是,只是强调此人十分狡猾、聪明,就像背后也有只眼睛一眼,并且像狼一样贪婪。
    这位三眼狼土匪头子是于什么时候,勾搭上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呢?我们并不清楚,因为我们接下所谈的这些,都是没有过记载的东西,为李弘多方打听获得的消息。
    这位美国传教士按他们入中国传教的老传统,也取了个中文名叫丁德华,本名已无处可查。这人平生事迹难以查明,但可以知道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应该在四川生活过很多年。
    至于他如何勾搭上了三眼狼呢?这就不清楚了,但一个打家劫舍,顺便盗掘古物的匪徒,与一位打着传教幌子,却又四处掠夺中国古物的老外,相信他们有的是相互结识的诸多机遇。
    当时,这头三眼狼听闻众多同行都在四川广汉挖玉器,他就也带着手下一帮人,游荡过来了。这头狼不识字,不懂古董知识,却知道怎么去找古物,怎么找财,他四处打听,最终决定去科考队挖过的地方找宝贝。此人的想法很有意思,大概认为专业挖古物的人都选中这地方,范围那么大,古物他们一下子也挖不完,我到处瞎挖,还不如去那里试下手气。
    于是就有了前头所说的,科考队挖的一条探沟被人接手了,这个人就是三眼狼。
    时隔这么多年,当年活着的人绝大多死去了,他们所知道的秘密也被带走了,所以我们不清楚当年三眼狼到底怎么在科考队找漏的地方,找到了惊世的宝贝,也无法知道当时他们掘出了多少东西,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一株高达五米的镏金青铜树被丁德华携带去了美国,为了方便运走这株青铜树,这位传教士把青铜树折断成了好几件,装进一口大箱子,与其余他所获得的文物,一起载离了中国疆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