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1号案

第33章


     
  同时,他们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对民航、铁路、车站,及交通沿线组织了专  门查缉力量进行阻截。     
  黄亚波说:“案件发生后,我们有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犯罪嫌疑人是扑人  来的;另一个,是扑地方来的。扑人,就是说,他们事先与被害者有接触,或者从  侧面知道他们有钱,预谋要抢劫哪个对象,都有准备。扑地方,就是犯罪嫌疑人并  不认识被害人,他们只知道这个地方有钱,赶上谁是谁。他们与被害人没有任何关  系。这两种情况,要判断清楚,才好决策下一步的工作。”     
  为此,他派人对被害者近期接触的人员,以及他们家乡的情况,做了调查,未  发现可疑线索,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快被排除。     
  加之现场的物证鉴定工作逐步明朗,乌鲁木齐“8・19”案件与石河子两案并  案条件很快成熟,可以断定,作案分子来自石河子,他们经过踩点,有预谋有准备  地专程从石河子“长途奔袭”,到乌鲁木齐边疆宾馆实施抢劫,作案后返回石河子  的可能性极大。     
  ――这一线索基本上已经清楚了。     
  三、摹拟画像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摹拟画像,在案发的当天就着手进行了,到下午6点,已制  作完毕,印发下去。     
  市局刑警支队有一部电脑摹拟画像设备,担任这项工作的操作员叫隋海涛,他  是刑警学院的毕业生,28岁,搞电脑摹拟画像搞了5年。隋海涛工作认真,性格细  腻,十分热爱这项事业。     
  案发当天,一线的侦察员把重要的目击证人带到刑侦处,请他们帮助完成电脑  画像工作。     
  首先,隋海涛要选择与犯罪嫌疑人接触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证人,请他们描  述犯罪分子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他们的描述,打开计算机,先选择脸型。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脸。     
  目击者说,对方是长脸,颧骨较高。     
  隋海涛便从“脸库”里调出同一类别的脸,从中寻找,直到目击证人认为比较  满意为止。     
  然后依次选择眼睛、眼眉、鼻子、嘴。     
  电脑里储存着众多种类的眼睛、眼眉、鼻子、耳朵和嘴巴。比如鼻子,就有肉  头鼻、朝天鼻、尖鼻子、鹰钩鼻、高鼻梁、塌鼻梁,等等。每一个种类有许多的细  目。操作员把鼻库里的鼻子安装到选好的脸上,再用灰线条去修改,直到目击证人  认为比较像了,就可以固定下来。     
  依次再安装眼睛、耳朵、嘴巴,把人脸合成整体。请目击证人远近观看,还有  什么地方不像,仍可以用灰线条修改。     
  修改完毕,屏幕上形成了一个组合人形,这个组合人就是用电脑摹拟出来的犯  罪分子的画像。     
  当时被请到电脑摹拟画像室里来的,有卖烤肉的买买提・玉素甫、个体户摊贩  塔西甫来提,还有宾馆保安马志鹏等七八个人。     
  隋海涛认为,记忆最深,描述最准确的就是玉素甫。当时白宝山在他的肉摊前  走来走去,站的时间最长,他们又面对面说过话,这个汉人的模样给他下了很深的  印象。当时案件还没有发生,玉素甫并不慌张。     
  可以说,白宝山的这张画像,主要是依据玉素甫的叙述完成的,画好后反复征  求他的意见,做了局部的修改。     
  然后请第二个目击证人,再请第三位目击证人,―一对画像进行校正。     
  隋海涛说:“宾馆保安马志鹏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时间最长,但由于他始终跟在  身后,对方一回头他就要躲枪,看不清对方的脸。因此,他所提供的形象并不准确  。但玉素甫的感觉良好,能够讲述得比较清楚;还有那个个体户塔西甫来提,他也  觉得电脑里的画像比较像。”     
  这幅画像从听取目击证人的描述,画第一稿,反复进行修订,到最后定稿,先  后用了三个小时。     
  8月19日下午5时,摹拟画像完成。然气拍成照片,洗印200张,6点钟,随市局  的通报一起下发。     
  在侦破白宝山案的过程中,隋海涛的摹拟画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后看,他  的画像,是比较像白宝山的。当然,另一幅关于吴子明的画像不大像。因吴子明始  终没打枪,现场目击者对他注意得较少,没留下太多的印象。     
  隋海涛为此荣立了三等功。     
  四、现场物证的启示     
  刑侦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他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描摹出他们并未经历的  事情,画出现场图,再现当时作案的过程和背景;他们还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遗留  在现场的不多的物证,准确地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层面、基本性格、习惯动作  等,并能顺藤摸瓜,形成重大线索。这就是张海所说的,我们还有现场这个武器。     
  乌鲁木齐市局刑侦处的技术工作由副处长刘豪杰负责。刘豪杰个子较高,长脸  型,性格沉稳,有着典型的技术干部的特点,无把握的话不说,说出来就要有充足  的根据。在他的主持下技术科对“8・19”现场提取的物证进行了详尽的鉴定分析。     
  “8・19”案现场提取的物证主要有:     
  一、“五六”式步枪子弹弹壳12枚。     
  二、弹头3枚,弹头钢芯2枚,弹头披甲1枚。     
  三、获取包枪用的红底白花晴纶毛线毯一块。     
  四、自制白色毛毯手提袋一个。     
  五、犯罪嫌疑人作案中佩戴的墨镜一副。     
  技术科对现场获取的弹壳、弹头进行鉴定,已于8月19日当天把案件与石河子  两案并在一起,这使我们的侦查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太阳镜的鉴定情况如下:     
  1:为普通蓝灰色玻璃镜片,赛璐璐镜架;     
  2.新旧程度分析,该太阳镜为新近购买,佩戴时间为7―15天;     
  3.此种太阳镜因质量较差,眼镜店没有销售,一般都在地摊上出售;     
  4.质量分析,该镜不能长时间佩戴,时间长会产生头晕现象;     
  5.销售价格在5―20元之间。     
  由此推断,犯罪嫌疑人生活层次不高,可能长期在下边(兵团、农场)居住。     
  白色自制手提袋的鉴定分析:     
  1.手提袋长83厘米,宽40厘米,为白色羊毛、锦纶混纺布料;     
  2.手提袋原料系造纸原网机上的滤布;     
  3.缝制手提袋的线有三种,一是单股白色尼纶线,二是单股黑色尼纶线,三  是三股右旋棕色晴纶线;     
  4.缝制方式:在手提袋底部,有一道白色和一道黑色尼纶线,为机器缝制。  底部一道棕色线为手工缝制,其他部位只有棕色线,全部为手工缝制;     
  5.手提袋的两根提带长70厘米,宽3厘米,为绿色帆布,帆布较旧,一条已呈  白色。     
  手提袋是现场遗留的最重要的物证之一。它的“独特性”突出:第一,该手提  袋为自制的,而不是购买的,缝制它的原料是造纸网用旧毛布;第二,在缝制过程  中,使用了两种线,采取了机器缝制和手工缝制两种方法。这些特点为我们寻找该  手提袋材料的出处、加工地点,从而摸出犯罪嫌疑人的其他线索提供了可能。     
  技术科对手提袋的材料和产地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他们请到乌鲁木齐市第一、  第二造纸厂、纺织研究所、羊毛研究所及轻工产品质量检测站等单位8名技术人员  共同研究,进一步认定该布料是造纸原同机上使用的800克/米毛、纤混纺上滤布  。毛、纤比例为,纬纱毛22.75%,化纤77.25%;经纱毛17%,化纤83%,织造  工艺为破斜纹织法。     
  这类滤布主要生产厂家有天津、青海、江苏等地的工业用呢厂。     
  在新疆主要造纸厂的分布有:石河子造纸厂、玛纳斯造纸厂、昌吉市造纸厂、  巴州第一造纸厂和博湖造纸厂。     
  该滤布正常在造纸机上使用,约一个月更换一次,遇到出褶皱的情况则要提前  更换。手提袋的布料较新,使用时间短。造纸厂更换下来的滤布一般裁成块状,销  售给职工。     
  现场遗留包枪用花毯的鉴定分析:     
  1.该毛毯为晴纶毛毯,规格16X21米;     
  2.图案为“双喜”,上下对称鸳鸯图案。     
  技术部门对包枪用的花毯也做出调查分析,他们找到乌鲁木齐市纺织品批发站、  市针织品批发站,兵团针织品批发站,商贸城及部分零售店进行调查,得知以下情  况:     
  该毛毯颜色有红绿两种,生产厂家为浙江仓南毛毯厂,1994年,兵团针织品批  发部经销过该产品,主要销往南北疆各地,部分作为抽奖奖品发放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