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第16章


结果是用户分配不到足够的电力,只好自备小汽(柴)油发电机组。日本进口和国产的各种牌子的小发电机组已生产并配置了几百万千瓦。这种小机组单位功率投资大,热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资金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这一现象从80年代中期即已出现,至今仍不见改善。如果大电站的集资不那么困难的话,这种损失经济效益的事原不会长时间地持续存在。当然,资金市场之缺乏效率只是投资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投资决策者个人损益与项目效益的好坏缺乏联系。项目的效益好个人也得不到奖励;项目失败了,个人也不受批评。这种激励机制的错位与所有制结构有关。
  再生能源技术要能得到发展的第一个条件是投产后产出的能源价格的稳定。反言之,如果能源价格起伏不定,投资的回收就缺乏保证。如果投资者预见到这种不稳定的可能,他将不敢贸然从事,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两次能源危机中由于能源高价而促成的许多能源开发项目。包括一部分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在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后,变成了亏损项目。所以那时舆论界紧急呼吁制止石油价格暴跌,说“暴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暴涨的损失”。投资者有了这个教训,今后的投资必定要考虑未来能源价格的稳定性。
  已如前述,目前的再生能技术还不能在一般情况下与常规能源竞争,能得到应用的多半是在某一些环境特殊的条件下。在这些条件下,与再生能源竞争的不是常规能,而是别的再生能源,甚至就是同样的再生能源。有的再生能源由于技术进步而使得成本降低。例如太阳能光电板的制造成本在近三年内大幅度地下降,使得以前设置的太阳能光电板失去竞争力,以前的投资变成了赔本生意。所以再生能技术要得到推广,一个重要条件是它本身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而不是仍处于迅速变化中的技术。
  第三个发展再生能技术的条件是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由于再生能投资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收回投资,这段时间内社会的动荡会使最初的投资遭遇风险。首先是政治上的稳定性。非洲有些地区十分适宜于发展水力、太阳能,但由于战乱不断,这些机会的利用根本提不到日程上来。其次是所有权的牢固性,最初的投资者如果不能得到保证关于他投资的收益权,甚至他对项目所拥有的所有权都会受到挑战,他不会愿意去冒这个险的。大项目如此,一家一户的小项目尤其如此。最后是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如果通货膨胀剧烈,国家又管制物价,甚至有的国家频繁地变更货币,变相地掠夺百姓的财产,契约关系变得非常脆弱,都将不利于长期还本的投资项目。
  从沼气在中国推广的经验,我们还可以发现一条重要的规律,即有些再生能技术,必须通过有关市场的建设,从而发展相关技术的专业队伍才能取得成功。沼气的关键设备是沼气池。最早以为建池的技术很简单,只要有劳动力和必要的材料,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干。事实上并非如此,农户自己盖的池不是漏气,就是维护不便,而且寿命很短。一直到后来有了专业建池队伍,他们积累了经验,制造了专用工具,严格把住材料规格,而且熟练掌握了施工规范,池的质量才有保证。沼气池的维护和出料要用专用工具,这也不可能是每家每户都备上一套的。专业建池的工匠不是靠行政命令成长起来的,而是依市场原则培养成的。即农户愿意花钱请工匠来建池和维护,因为这样做池的质量有保证,比之自己修更有效益。建池工匠因为以此为生,天天都在和沼气池打交道,他们很快成了专家,而且有了专用工具,这都是一家一户的农户不可能具备的。这个经验说明了市场推动了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技术,降低了成本。试看当今世界上几千几百种行业,哪一种不是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获得发展的!如果各行各业部只为自己服务,人类只能停留在相当原始的生产力水平上。这个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经验,要我们再次把它应用到像沼气一类的再生能源的发展上。
  薪柴是一种传统的再生能源,当今世界上大约有25亿人口仍依赖于薪柴,它提供的能源占人类消耗总能源的14%。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们获取薪柴的速度超过了它再生的速度,因此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破坏,表土流失,土地沙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然而这一局面并不说明今后应当减少薪柴的使用,相反,如果使用得法,薪柴能不但不会造成生态问题,而且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何以同为薪柴的使用,却可以导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关键问题在于它是否以科学的方法生产和管理。从树种的选择,土壤的配合、火虫、防火、采伐和运输、治安、储存等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去处理,而发展这一专业化分工的成功之道,和发展沼气池一样,也必须将薪柴的获取市场化,让人们从市场上去买薪柴用,出卖薪柴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再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起薪柴生产的各个专业部门,他们各自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彼此合作。一旦生产薪柴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祖国几十亿亩宜林荒山立刻可以披上绿装。同时市场也培育出专门育种的种子公司,专门治虫的防虫公司,专门伐树的伐木公司等等。对于原来上山砍柴现在要花钱买的农民也并不吃亏,因为他们现在可以在与植树有关的公司中找到职业。正像美国种小麦的农民仍在市场上买面包吃,并不自己磨小麦、烤面包的道理一样。
  有些第三世界国家,那里并不缺乏薪柴市场。但薪柴在市场上可以卖钱,进一步鼓励了乱砍乱伐,造成生态的更大破坏。原因是那里的林地和树木的所有权不明确,表面上说是公有,实际上是无人关心,无人负责,人人得而据为己有。可见市场的建设有一系列的条件,尤其是所有权必须明确。在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等北欧国家,木材是他们的一项主要出口商品,生产木材是可以赚钱的。他们生产木材销售木材完全按市场规则办事,尤其是林地是私人财产,可以转让出售。我国是木材进口国,国内的木材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贵得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有上亿的多余劳力,劳动的成本非常之低,同时又有十亿多亩宜林荒山。这些条件保证了在我国种树可以成为有巨大盈利的事业,更何况植树又有无形的生态效益。我们所缺乏的是有效的所有权保障制度,和由政府帮助(而不是阻碍)的林木市场的制度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它常给人以误解,以为科学技术可以脱离市场的支持单独去发挥作用。我国科技部门开发出了许多好的技术。然而大部分被束之高阁,缺乏市场支持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前面提到的资金市场的作用、经济环境的稳定、社会关系特别是财产所有权的保证,以及由市场推动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不仅对于再生能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性,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性,1990年初我国农业部派代表团赴印度参加了国际沼气技术与实施战略会议,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是全世界沼气池建池最多的国家,因而也是最有经验的国家,但国际上发展沼气池所用的设备却多半从印度和巴西购买,而且价格并不便宜。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沼气工业未能面对国际市场,因而不能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工业,而别的同家虽然技术上未必比我们强,却瞄准了国际市场而捷足先登。已如前述,市场的扩大将进一步促进科研和分工,提高技术。所以我们如果失去了沼气池的国际市场,将阻碍我国沼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实不仅沼气工业存在这个问题,其他如水电、型煤、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我国的生产规模都相当大,国内市场已相当发达,但在国际上却并没有占有稳固的市场阵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老龄化社会增加储蓄将产生新问题
  我国由于实行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社会的年龄结构估计在2000年时将完成从成年型转化为老年型的过渡。这一过程在中国只用18年,而在当今的发达国家中曾用了40到100年。突然的变化将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每名劳动者所要负担的人口数增加,结果很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降低。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各种建议被提出来。它们之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增加储蓄,个人在年轻时要增加储蓄;整个社会从现在起也要增加储蓄,以便将来老年人增加时,这笔储蓄可以用于老人的生活花销。这种见解从个人的经验来看是正确的,但从宏观来看却未必正确。因为现在存钱将来还本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现在有人愿意借钱,而且存的款与借的款相等。如果因为老龄化而鼓励人们多储蓄,就可能发生存的钱超过借的款。当然,将钱借给外国是一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办法,但如果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则不能以邻为壑。可见要使增加储蓄有利于老龄化问题,不但要增加储蓄,还要鼓励增加借贷,并使惜贷转化为投资。
  个人储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银行存款、买债券或股票,买期货,置房地产,囤黄金或外币。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保证你的储蓄确实用在了投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