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第26章


阻止孔祥熙答复近卫第二次对华声明
近卫的第一次对华声明发表后,遭到日本许多人士的批评。11月3日,近卫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题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改变此前"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声称"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企图以此诱使重庆国民政府上钩。②果然,孔祥熙觉得是个机会,准备在11月7日的行政院"国父纪念周"上发表讲话,给予"非正式答复"。拟稿称:"我人所注意者,仅彼对我态度,以平等待我者,即我之友,以暴力侵我或武力乱我者,即我之敌。"拟稿批评日本政府"好用定义不明之词句以淆惑视听,如彼所谓安定东亚,是否独霸东亚之别名?所谓求中国之合作,是否剥夺我经济之独立自由之变相?我人于此亟愿得知其真意。"③这里,貌似对日本提出批评、谴责,而实际上将为日本政府提供答辩、粉饰其侵略政策的机会。拟稿并称:"解决中日之关键,全在日本,日人果能尊重我主权,而抛弃其侵略政策,则东亚之安定一举手耳,即世界之和平亦易如反掌也。"11月6日,孔祥熙将拟稿电送蒋介石审阅。同日,蒋介石以"限卅分钟到的特急电"通知孔祥熙:"此文应慎重斟酌,切不可发表。"④11月9日,孔祥熙复电蒋介石称:"电发之后,弟觉似仍未尽妥,经再修改,原文另电陈闻,顷奉尊电嘱为缓发,经已遵办。"①这样,蒋介石就阻止了孔祥熙与近卫文麿之间的一次远距离对话。
用"杀无赦"警告萧振瀛与日人重开谈判
蒋介石对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放心,有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没有第三国的保证,决不与日本直接谈判。日本军部的"兰机关"负责人和知鹰二懂得蒋介石的心理,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为饵,诱使蒋介石破例。1938年9月,蒋介石派原天津市长萧振瀛到香港谈判,由何应钦具体指导。孔祥熙未参预此项工作,但他对谈判非常关心,唯恐其不能成功。同年10月,他耳闻谈判因第三国保证问题陷入僵局,功败垂成,于21日致电蒋介石称:"弟意最重要关键,乃在对方之条件如何。至于方式,不难觅得合意途径。现在国内外状况,兄所深悉,倘军事确有把握,自无洽商必要,否则如条件相当,直接、间接无非形式问题,条件如能密商妥贴,则运用第三国出面,不致有何困难。"②这封信再次表现出孔祥熙因国内困难而急于与日本妥协的心理,但是,萧振瀛与和知谈判的主要困难在于日方一面谈判,一面进攻,毫无诚意,因此,蒋回函称:"萧事与兄所谈者内容完全相反,我方并未争执形式问题也。此事我处被动地位,在我限度之内,能否接受,实在于对方也。"蒋并告诉他:"此事于武汉之得失无关,请勿虑。"③不久,蒋介石察觉日方谈判的虚伪,决心坚持抗战,下令停止谈判,召回萧振瀛。
第一次谈判失败,和知鹰二继续在东京政要之间活动。当时,日本正准备扶持从重庆逃出的汪精卫成立政权,和知觉得是个机会,决定利用此事再次迫使蒋介石派人坐到谈判桌前来。1939年8月,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次月,成立"中央党部"。17日,汪精卫致电重庆国民党中央,要他们毅然改图,努力与日本实现和平。同月,和知鹰二到香港,要其助手何以之转告重庆方面:汪精卫之事,经近卫、平沼两届内阁决定,又经阿部信行特使承认,奏明天皇,势难中止,但日本对汪之信念已经摇动,认为其人大言不实,贪索无厌。影佐祯昭本是汪之主谋,现在亦已失望,引为歉憾。目前日方之所以仍然支持汪精卫,在于无别路可走,不能不就既定政策,听其一试。何以之称:大约11月初,汪即可组织政府。意大利已劝日本促成此事,应允即日承认,德国则劝日本与重庆谋和。综观内外情形,尚在徘徊之际,最好乘汪精卫政府成立之前,断然成立全面停战协定,而将汪之问题包括于取消伪组织之中。中国如有和平决心,日本定以诚意直接谈判。军部方面,和知可与板垣征四郎负责;政府方面,可由政界元老松井石根、山之辅等出面商谈原则。和知要求何以之转告萧振瀛,或派专使来港商谈,或仍由萧先来,以资进行。①31日,何以之致电时在重庆的萧振瀛,告以上述各点。10月4日,何以之两电萧振瀛,声称和知认定汪精卫为"东亚和平之障,极愿剪除",催萧即速来港。②10月6日,孔祥熙将何以之各电转呈蒋介石,同时致函,要求允许萧振瀛再次赴港,以私人资格与和知"慎密试谈",同时"藉以刺探他方消息,备我参考",函称:"弟意此次和支〔知〕奔走各方,对于去汪事颇为努力,似可令仙阁前往一行,略与周旋,使其对我信仰益趋坚定。如能达到吾人之目的,不妨加以利用。否则仙阁不去,彼必感觉失望,甚或老〔恼〕羞变怒,反又趋于助汪之一途,则前途更多障碍。"③函上,不料却引发了蒋介石的雷霆之怒。10月8日,蒋介石日记云:"萧、孔见解之庸,几何不为敌方所轻!国人心理之卑陋,殊堪悲痛!"①9日,蒋介石复函孔祥熙称:
第50节: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7)
兄与萧函均悉。以后凡有以汪逆伪组织为词而主与敌从速接洽者,应以汉奸论罪,杀无赦。希以此意转萧可也。②
这封信,表面上对萧,实际上断然批驳孔祥熙的意见,语气严峻,没有给孔留一点面子。蒋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说:"萧、孔求和之心理应痛斥。"③可见,蒋的这封信明确针对孔祥熙。蒋介石此次之所以如此坚决、激昂,一是萧振瀛曾将去年在香港与和知谈判的部分情况透露给秦德纯,秦又秘密转告冯玉祥,其间讹传严重,冯据此向蒋及国防会议揭发,使蒋很愤怒。④二是自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蒋即加强了对汪的批判火力,声称"汪逆卖身降敌,罪恶昭著","人人得起而诛之",正处在和"汪逆"不共戴天的情绪中。⑤
同年11月,何以之在香港与孔令侃会谈,何称:倘中方确有接受和平可能,则和知愿赴重庆面洽。⑥次年1月,何以之向孔祥熙的亲信盛升颐转达板垣征四郎的议和条件,并称:只要中方派大员前来,板垣可以亲自出马,甚至飞往内地亦可。⑦对于这些情报,孔祥熙就不敢再报呈蒋介石了。
1940年6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预定"栏中写道:萧振瀛"应监禁"。①
查究受日方之命到重庆接洽的蔡森、贾存德
自蒋介石严令贾存德停止活动后,孔祥熙虽不敢再向蒋转呈贾的情报,但仍命其在上海继续联系日方。
早在1938年,贾存德即与伪维新政府官员王子惠相识。王为留日学生,早期同盟会会员,与畑俊六、及川古志郎等日军头目都有联系。伪维新政府成立时,任实业部长。当年夏,王向贾等表示,如能给以自新之路,可随时脱离伪组织,牺牲一切,专诚为中央效力。贾存德等曾将王氏情形电告孔祥熙,孔即复电勉励,命其辞去伪职,伺机去东京团结日本主和派,抵制主战派。王奉令照办。1940年4月,王子惠自东京返沪,声称已将主和派人物闲院宫津子伯爵、头山满等联成一气,主张和谈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对手,反对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政权。王并透露,板垣征四郎想从速结束对华战争。5月间,板垣在面谈时口头提出五项条件:1.声明恢复七七事变前状态。2.中日以平等互惠之原则,经济合作。3.共同防共。4.撤兵。5.取消一切伪组织。②在谈到第四条时,板垣表示,希望孔祥熙指定地点,以极秘密的方式与板垣等会面;如孔允许,约定会面日期后,可通知板垣,即由板垣等请求天皇下密诏,实行全面秘密休战。王子惠并称,板垣亲口表示,如孔祥熙同意,将亲自签名发出正式公文,望孔在6月6日天皇承认汪政权前对上述条件表态。①
6月26日,贾存德化名吴复光到达重庆,孔祥熙表示可以接受板垣的五项条件。但是,7月4日、8日、9日、10日,日机连续轰炸重庆,这使孔祥熙很不满,对贾存德大发牢骚,责问"日本人搞的什么鬼",埋怨因此妨碍了向蒋的"进言之机"。②不久,板垣应允,自16日至22日止,停止轰炸一周。这一时期,孔祥熙情绪低落,告诉贾存德"事不好办",要他"不要着急"。7月底,王子惠再派蔡森抵渝,会见孔祥熙,声称"如有谈判可能,彼方即行统一军、政、党意见,取消一切枝节活动,决定专责,以资进行"。③其后,日方急于得知蔡、贾谈判消息,致电称,将派专机到广州迎接蔡、贾。孔祥熙觉得这又是一次好机会,于8月24日致函蒋介石,摘抄蔡、贾报告及有关电报,函称:"敌思结束对华战事,以便南进,可以想见。弟意值此抗战严重、外交诡变时期,对于各方消息,似应互相印证,以冀把握机会,决定大计。"函末,孔祥熙特别要求蒋介石"阅后付丙,不必交存"。又附言称:"就最近国际情势观察,友邦对我实力援助甚少,我应设法别寻机会,以谋自立自主,蔡、贾所述各节,亦有可以供我利用之处。弟已告其设法各方鼓动,促成敌之南进。一则使其主战、主和意见分歧,分化团结力量;二则使其侵略政策转移方向,减少对我力量;三则证明敌人野心甚大,欧美列强亦必与之发生摩擦,于抗战前途,或不无裨益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