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28章


 
                  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正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车不会跌 
倒一样;大家都会用钱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用钱 
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可是 
实际上这是货币经济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以货易货的市场上,如果我要用羊去换别人的斧,首先必须找到市场 
上有斧的人。其次要知道他是否正需要羊,最后才谈得上以什么比例来交换。 
有了钞票,买卖双方都大为方便,但钞票并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消费 
者用掉的每一件商品没有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且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 
品都应该被消费掉。所以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必须保持平衡, 
而且要有一条渠道使这种商品供需的双方能互相找到对方。 
    在完全是计划经济而没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安排生产衬衫的工厂生产一 
万件“最优”牌衬衫,同时将一万张分配券发出去,这样不会发生供需数量 
上的不相等。可是在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的市场经济中,要使每一种商品供 
需相等便远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撇开许多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经济 
中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价格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各自 
追求自己的利益,价格就可以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价值 
规律: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根据美国的经 
验,价格的信息作用和激励作用可以解决在钱的持有者有选择自由的条件 
下,每种商品保持其供需相等。虽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 
代价:有不少企业莫名其妙地破产倒闭,大致也有同等数目的企业莫名其妙 
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 
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 
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 
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 
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 
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 
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 
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 
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 
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 
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 
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 
(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 
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 
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 
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 
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 
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 
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 
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 
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 
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 
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 
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 
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 
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 
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 
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 
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 
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 
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 
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 
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 
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是难上加难。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 
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 
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 
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 
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虽然这个理论在 19 世纪已经不太经得起事实的 
检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经历了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但经济学家们拿不出 
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只能说价格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经济的 
波动只是调整的过程而已。 
    可是 1929 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 
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连续三年急剧 
下跌,直到 10 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次大萧条损失的财富大体上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全部战争开销。 
美国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许多家庭受冻挨饿,流离漂泊。在那次萧条中利 
率降得很低,但投资仍非常微小。因为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企业家不会为 
了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借钱开厂。换句话说,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利率 
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市场的兴旺。只要产品卖得快,建厂的成本即使高一点, 
仍旧有利可图。1990 年秋季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再次证明了利 
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布什总统相信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所以 
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合作,接连五次降低利率,利 
率已经低到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但投资仍未明显上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过 
于求的状态。或者说,生产出来的总价值大于百姓的消费加投资;更确切他 
说,企业家眼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销售,干脆减少生产。国民生产总值不 
但没有上升,反而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 
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 
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 
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 
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 
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 
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 
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 
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 
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 
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 
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 
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 
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 
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 
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