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20章


因为公寓住房设计紧凑,又没有花园和游泳池,可以减少能 
源消耗几乎一半之多。这笔开销中用于电力的占 63%,用于煤气的占 27%, 
用于煤油等液体燃料的占 7%,还有 3%主要是木柴及少量煤炭。与我国比 
较,我国城市家庭目前的主要燃料还是煤炭,这与我国盛产煤炭而石油比较 
少的这种资源特点有关。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家庭燃料迅速改变为煤气,这与 
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按用途划分,美国家庭的能源开销中平均 32%用于采暖,14%用于热 
水,10%用于空调,43%用于冰箱、照明及其它电器用具。家庭的能源开销 
又与家庭的收入水平有关。收入高的富有家庭用能也较多。例如年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每年用于能源的开销达 1440 美元;而年收入为 5 千的家 
庭,能源开销仅为 818 元。而且富有家庭的能源开销中电力所占的比例也较 
高。因为电能干净没有污染,使用方便,美国 1988 年电力的平均价格是每度 
7 美分,其中工业用电平均 5 美分,居民用电平均 8 美分。再有一个特点是 
用电量越多电价越低,这正好与我国的做法相反,目前我国规定,用电量超 
出规定的要“罚款”五倍到十倍。对正当交易施以罚款在美国是闻所未闻的。 
偷电应该罚款,电价也可以调整,买电有何理由罚款?这大概是因为电力短 
缺的缘故,也同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而企业为了避免高额罚款,安装 
了许多低效率的自备电站,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巨大浪费。有的企业干脆贿赂 
分配电力的官员,增加用电计划以免挨罚,这些弊端都是破坏市场规则造成 
的。 
    小结,通过节能为例,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 
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极重要的一个方面。 
                        17.节约能源(下) 
    美国素称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但那里也发生过因违背了市场原则而 
导致重大失误的例子,一个明显的事例就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国家对于 
能源价格的干预。 
    1973 年海湾国家控制石油输出,造成全世界石油价格上升 3 倍。当时美 
国所消费的石油中约 40%依靠进口。按照市场规则,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会导 
致石油进口国的国内生产的石油油价上升到同一高度,其结果一方面是消费 
者的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是原来国内的石油生产者将获得暴利,美国国会关 
于国际油价飞涨对策的辩论中出现了两派尖锐对立的意见。一派主张按市场 
规律办事,油价该涨多少就涨多少,让市场去决定价格。另一派主张限制油 
价,减轻消费者的负担,并避免石油企业的暴利。由于辩论中石油消费者人 
数多,结果后一派意见占了上风。最后决定石油生产者必须以高价从国际市 
场上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此数量正比于该企业自产石油的量。然后将进口 
石油和国产石油合起来供应国内市场,在市场上形成一个供需均衡的价格。 
这个价格控制在介乎国际油价和原国内油价之间(通过进口比例的调整来控 
制),既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能照顾生产者的利润,似乎是一个既公 
平又合理的油价。由于美国采取强制国内石油业负担国际高油价的办法,使 
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所以当时美国的汽油价格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 
中是最低的,尽管和 1972 年相比也涨了将近 1 倍。 
    这个貌似公平合理的定价政策,事实上违背了市场运行的原则,实行不 
久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本来可以用比国际油价低的开采成本从国内的油田 
采油,但由于国内油价低于国际市场上的油价,石油业不愿在低油价下扩大 
生产,于是国内的石油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反而去国外买高价油。外国的石 
油业生产者得到了美国的所支付的美元,最终要回到美国市场上买东西。和 
开采国产石油比较,美国要支付更多的经济代价来得到同样的一吨石油。 
    其次是国内的低油价妨碍了节能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节能” 
的定义是用其它价值比较低的资源来代替价值较高的能源的消耗。譬如用较 
好的隔热材料以减少热量的消散,而且前者的价值必须比后者低,这才是真 
的节能。再如随手关灯,则宣传也是有成本的。通过宣传节能确实是一项好 
的政策,但宣传的成本不得高于所节能源的价值,否则从经济学上讲非但不 
是节约反而是浪费。经济学中对于节能的定义强调了两点,首先是不仅要节 
能,而且应该节约一切资源,片面为了节能而浪费了更多的其它资源,则对 
社会造成损害,其次强调了各种资源的消耗存在着替代的可能性。绝缘材料 
可以代替部分能源,精确的自动控制(例如对室内采暖和空调温度的控制, 
对炼铁高炉和热处理炉内温度的控制)则是用精良的控制仪器代替部分能 
源。但是这种种的替代都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并不是绝缘材料用得越厚越好, 
能源用得越少越好。这个限度直接取决于各种资源和能源价格之比。当国际 
市场上能源价格上升时,立刻出现成千上万种节能的机会。因为在老的能源 
价格下,节约已经达到了最适当的限度。现在能源涨了价,则此限度跟着变 
化。使用更多的其它资源以代替能源成为合理的。现在美国政府故意压低了 
国内能源的价格,使得理应实现的节能措施表面上成为不合理的节能,成为 
无利可图的节能,错误地压制了人们的节能限度,结果使美国每年多消耗几 
千万吨石油。一些以石油为生产原料并出口化工产品的企业因为国内油价 
低,还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当然也增加了美国石油的进口。 
     经济学特别强调各种资源消耗之间的可替代性。发一度电用的煤,如果 
我们是追求效率不计成本,则可以降低到 200 克以内;如果我们因缺乏资本 
而用一些简陋的陈旧的发电设备则要超过 500 克。这个比例的变化范围很 
大。可见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产量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正 
因为如此,才有经济学这门学问,它研究如何随着资源的稀缺性的变化来选 
择生产工艺。如果消耗量之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比例,就不会有经济学,只 
存在物理学和化学。1973 年的能源危机之后,美国的能源价格虽然没有涨到 
应有水平,但也上升了 1 倍,并引起了更能节约能源的工艺的开发。从 1973 
年到 1987 年的 14 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 45%(以可比价格计 
算),而能源的消耗完全没有增加。1987 年能源价格明显下跌,美国的能源 
消耗量开始上升。 
     1973 年以后美国能源低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由于汽油 
价格相对较低,使得一些可以节约汽油的替代性工艺没有得到发展,特别是 
汽车的汽油消耗占了总能源消耗的 1/4 弱,占石油消耗的约一半。为了制止 
因油价偏低而浪费汽油,美国国会再一次犯了错误。他们没有改变价格而是 
企图用节能立法来避免汽油的浪费。1975 年通过了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 
(EPCA),其中要求从 1978 年以后生产的小汽车,必须满足以每加仑汽油行 
驶距离为指标的节能要求。1978 年这一指标必须达到 18 英里(合 7.65 公里 
/升),以后逐年提高,1985 年要达到 27.5 英里(11.7 公里/升)。否则汽 
车制造商将被处以罚款,其数额是不足标准的汽车每差 0,1 英里罚 5 美元。 
通用汽车公司 1985 年生产 400 万辆汽车,其油耗指标只能达到 25.5 而不是 
27.5 英里,结果被罚了 4 亿美元。事实上这笔钱大部分被加到了车价上,由 
购车的人负担了。 
     粗看起来,这种用法律手段避免因低油价造成的浪费是合理的,它强使 
汽车制造厂用其它资源来代替能源,例如用高强材料以降低车身自重,用电 
子控制喷油来节油。然而事实上效果适得其反。原本计划要买新车替换旧车 
的消费者现在因为新车涨了价而推迟了新车购置,旧车虽然费油但油价便 
宜,所以更为经济。一辆汽车平均能用七八年,所以路上跑的旧车数目七八 
倍于新车的数目。如果汽油涨了价,不但车主会尽量提早更换新车,而且对 
旧车也愿多花些钱,精心保养,维持较好的机件状态而节约一些昂贵的汽油。 
此例说明法律和行政手段不能代替市场价格的作用。其原因是人们为了达到 
某一目的,可以选择的方法极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