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北美1400年:正在建国

【344】长生仙缘


    御书房中。
    三人被领了进来,周身狼狈,风尘仆仆,也无锦衣卫的装扮,只穿着朴素民服,一看便知是刚到不久,就被直接带入宫中。
    “王大。”
    “钱六。”
    “于海。”
    “拜见皇帝陛下。”
    三人躬身拱手,毕恭毕敬。
    朱棣还沉浸在“惊天消息”的震撼中,却也不愿在臣子面前显露情绪,只脸色铁青:
    “费先仰,出去守着,命所有人等退避五十步外。”
    纪纲此次并未伴驾,由锦衣卫同知费先仰跟随。
    此人还是锦衣卫镇抚使费先望的亲哥哥,兄弟二人皆担当要职。
    费先仰遵命,转身退去,关闭了房门。
    也就听屋外脚步悉数,渐渐远离。
    朱棣转身落座,凝视他们。
    西洋总兵中,朱棣安插暗子不下二十人,可如今归来者只有这三人:“其他人呢?为何只有你三人?”
    王大道:“郑大人下令封禁,船上官民不得随意下船。”
    于海补充:“泉州靠港,除一艘主舰临岸,其余都停泊外海。”
    “我三人皆在主舰,才能于岸边接风仪式的吵闹中,趁乱跳海登岸。”
    “郑大人于泉州停留三日,就率队北上应天府……”
    “若不出意外,还有其余兄弟能在抵达应天府后脱身。”
    “而不似我三人,从泉州出发,于各地锦衣卫驿馆轮换马匹,才能于今日抵达。”
    泉州至顺天府,曲折四千多里路。
    三人日行百里,才能这么快抵达,甚至将福建布政司的邸报都甩在后面。
    且邸报也是要先入京城,而后再由太子转送顺天府,程序较为繁琐。
    朱棣皱眉,又问:“郑和为什么要下令封禁?”
    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
    若费先仰方才带来消息属实,海外有神明定立神国……
    如此消息一旦大肆传播,恐在各地引起骚乱。
    郑和所能作的,就是尽可能控制消息传播扩散。
    不过身为帝王,朱棣绝不会百分百信任某个臣子。
    郑和带西洋总兵两万官民,驾驭上百宝船舰队行走海上,所向睥睨!
    是人,就有欲望。
    一去两年,人心若得膨胀,郑和不是没有悖逆的可能。
    以此资本在如三佛齐那种地方,建立城邦秩序,自立为王,届时就连大明都奈何不了他。
    更别提……
    得见神明!!
    这才是最大的变数。
    秦皇汉武那样雄主,都对长生之梦痴迷,世上凡人又有几个能不悸动?
    朱棣只能从这些锦衣卫暗子口中,判断郑和是否起了变化。
    三人几是异口同声:“怕引惊变。”
    听这下意识的回答,朱棣就放心了。
    郑和在明,他们在暗。
    若有异心必定会被觉察端倪,此时就该提出不妥之处。
    “王大先讲,后续你二人再补充。”
    王大不敢怠慢,从大明启航讲起,先说南洋动乱,有苏门答腊王子作乱,意图袭击大明舰队,反被镇压,后被囚禁船上。
    而后继续西行,造访多国,最终抵达马林迪。
    也是神明降临的发生地。
    “那日上午,舰队以木骨都束国使者为向导,抵达马林迪外海停泊,就有马林迪王子带人上船拜见正使。”
    “而马林迪王子队伍中,却有几名青年,样貌引人惊异。”
    “无论诸位正使,还是军中指挥官校,皆认定其为蒙元后裔,是早年间大元崩解时逃亡海外的余孽。”
    “正使便有怀疑,马林迪国实为傀儡,被蒙元后裔暗中控制。”
    朱棣安静听着,也意识到这就是关键。
    果不其然,王大接着就说:“登临主舰前,郑大人就纠集官兵,作好了围捕打算。”
    “双方对峙发生!”
    “可当诸位大人揭破其身份时,那些蒙元后裔却不承认,反而自称为均衡神国的使者,真神的仆从侍者。”
    “他们奇异服饰上,刻画着道教太极图标识。”
    “郑大人称,蒙元时有贵族信奉道教,有可能传下一支血脉,驾驭蒙元商船,周游海外,而立足异邦。”
    “将道教改为均衡,这不过是他们遮掩行迹的办法。”
    “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指挥使唐敬唐大人便要动手镇压……”
    “可有一少年竟显勇武,以己之身阻挡在前,庇护众人,他高呼自己为真神所赐长生不死者,不会于今日亡殆,因此无所畏惧!”
    “便在这时,天空显现异象……”
    “神明于天空降临!”
    王大言称,两万官民皆亲眼目睹神迹发生,神明圣器滑翔入海。
    而神明则从高空降落舰船甲板上。
    神明震怒,惩戒了唐敬,令其一只腿重伤。
    最后便到了最关键处——
    “神明挥手间,神迹显现。”
    “竟掳走了郑和、王景弘等正副使者,于众人面前凭空消失!!”
    话到此处。
    王大三人脸色都是涨红,仿佛数月前所发生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沉浸于对神明崇拜中,难以自拔。
    朱棣同样心中狂颤,虽没能亲眼目睹,却听他描述细节,就知这并非凭空杜撰。
    神明!!
    这世上真有神明!!
    也在这时。
    三人摸入怀中,一齐取出了一本书册,并为朱棣翻开呈上。
    朱棣仔细审阅三人笔记,所描述情形几乎一致,以其中一人记录年月时间为例——
    “永乐一十二年,六月二十二;郑和舰到马林迪国,见世上唯一真神,均衡之主的降临……”
    “神明显现神迹,非凡人所能及……”
    “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太监……少监……若干人,于神明鼓掌间,凭空消失,不知所踪。”
    “又乘圣器登临高天,消失不见!”
    朱棣继续翻阅。
    就见记载。
    郑和等人再现,已是一个月后,期间舰船各方躁动不安,曾有启航归返的打算。
    所幸神明仁慈,带诸人归来。
    而后于马林迪国一同举行祭祀庆典。
    神明法身显现,令数十万人虔诚跪拜。
    锦衣卫暗子在船上位阶不高。
    只有一人为副指挥使,掩藏身份;
    若见船上悖逆造反,便可拿出密旨夺权,镇压局面。
    不过此人也未再那被掳走十几人行列中,而他所记录舰船高层几次密谈的书册,还需到北上面圣时才能呈上。
    朱棣比对三人记录,越看越心惊。
    每人所见相同,而感受各异,也就让那神明的形象丰满、真切。
    朱棣心中蒙上一层敬畏。
    却也让他感到不适。
    帝王天子,如何能坦然接受世上还有更尊贵的存在,凌驾在他之上?
    心中落差,令之沉默。
    三人见朱棣不再翻阅,也能体悟圣意,此事对任何人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哪怕他是帝王。
    钱六道:“陛下,小人斗胆进言。”
    朱棣神色恢复,又作不悲不喜:“讲吧。”
    钱六道:“属下三人一路也有讨论,对均衡一事,略有所感。”
    “神明对大明更多为善意,因那神使所用语言,竟与我等一样。”
    “第二,神明为大明赐福有三;”
    “此行归返,神明派遣神使访问大明,并由神使传授‘大地法则’,令舰队开辟出新航路,极大缩短了归朝时间。”
    “后在巨港宣慰司补给,又驶向南方,见得更多南洋小国,最后北上穿越几处海峡,竟直接抵达吕宋,最终归朝。”
    “此外,还有神明所赐粮种被装载上船,诸位大人对此物极其珍视,或能提高粮产数量。”
    “最后一项赐福,我等不知,但得自神明赐福,一定超凡脱俗!”
    “第三,神明于海外定立神国,那神国子民中有人得赐长生!!”
    说到这里,钱六声音高亢:“陛下!此为吉兆啊!”
    “秦皇汉武皆派使者探寻海外仙山而不得,唯吾皇永乐陛下,得见真神……”
    “陛下定能得长生不死之仙缘,永垂不朽,帝权永固!”
    王大、于海听后,也是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一齐行跪礼,庄重而虔诚。
    朱棣神色也显现异彩。
    初闻神明之事,他更多是彷徨不安,也无心思权衡利弊。
    如今听得三人高呼,他怎能不心动?
    古时无数君王求而不得。
    偏到了他这里,或许将要如愿以偿!
    “起来吧!”
    朱棣克制喜悦,并未着相。
    三人传信还不可为真,一切还要等郑和到来才能进一步判断。
    “费先仰!”
    他呼唤一声,门外就传来脚步,“臣在!”
    “你进来,安排钱六三人下去歇息,提锦衣卫副千户职,入从五品!”
    三人狂喜,也就是他们第一个赶到,待后面的锦衣卫弟兄到来,可就没有这种待遇赏赐了。
    费先仰命人带他们下去。
    又听朱棣问道:“京师尚未来信?郑和可曾抵达?”
    费先仰摇头:“暂无!但按时间计,应是已经抵达……”
    “皇上,若以三人言称之事来看,郑大人若到京师,一定会尽早北上陛见的。”
    “会通河疏浚,走大运河日夜兼程,不足月可至!”
    朱棣颔首:“由你带领,率锦衣卫一千户营出发,前去迎接钦差仪驾!”
    “若得见钦差,速速带他们来见!”
    “若不见,则派快马南下入京,命其即刻动身!”
    “是,臣接旨。”
    当夜,千户所拔营南下。
    又有先头斥候,带三马快骑,赶往应天府。
    翌日。
    皇太孙朱瞻基伴驾,与一应大臣商讨瓦剌谈判事宜。
    瓦剌“大败”,已有使者抵达,求和议好。
    但朱瞻基心思全不在此处……
    他仔细打量皇爷爷神情,并未发现任何不妥,似乎昨夜之事从未发生过。
    朱棣当然觉察了宝贝皇孙的注视,但他并未多余解释。
    因他自己都还不知,神明诸事的具体。
    表面的镇定之下,实则是满心躁动与期待。
    数日后。
    大运河上,划桨民夫高唱着号子声,宝船于逆流之中平稳前进。
    “前面就是济宁卫,行船速度比预想要快!”郑和与王景弘说道。
    二人经启航那一夜的密谈,关系急剧升温。
    周遭人对此都觉得惊奇。
    因所有人皆知,陛下安排二人为正副主使,既为相辅相成之意,也是为相互掣肘。
    不可一家独大,而令大明珍贵的无敌舰队流落海外。
    二人虽然很少急眼,但关系绝不会像如今这样密切。
    而且,就算二人关系融洽,也不应显于明面上吧?
    马上就到顺天府了。
    如此消息传入今上耳中,今上会作何感想?
    若还有下一次西洋之行,还能放心他们二人一同前往吗?
    当然。
    这其中的道理,二人都心知肚明。
    可相比起帝王猜忌,他们更觉得均衡事关重大。
    现在不是小心谨慎的时候了。
    若不能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待得那传说中的灾厄预言降临,大明危矣!
    所以,二人之融洽,也是他们刻意想要展现给帝王的。
    合则利,分则殇!
    应拿出当年靖难的气度,各军彼此信任,而不是相互怀疑。
    王景弘对行进速度也很满意:“到底是海上历练了十年的儿郎,这内河对他们而言,就是小孩儿洗澡盆!”
    “济宁卫要作停歇吗?”
    郑和摇头:“算了吧,早一日到,早一日面圣!”
    “你应该也知晓,从泉州靠港开始,军民名册上就有了空缺!”
    “有各方的人,也有陛下的人!”
    “除我们十四人外,旁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了解均衡!”
    “若要他们胡说八道一通,陛下先入为主,事情就要变的糟糕。”
    王景弘颔首:“那就依你!”
    大半日后。
    船舶入济宁卫,前方早有小船前去通报,宝船将不会停泊靠岸。
    众人也都入舱室,准备用膳。
    却听底下人来报——
    “济宁卫封锁河道;”
    “另有通传,锦衣卫同知费先仰携圣旨迎驾钦差!正在码头等候……”
    至此一句,屋内人都伫立而起。
    跳鱼等人也都面面相觑,大概知晓这是大明皇帝的安排。
    郑和、王景弘同样相视。
    看来消息已经到了顺天府,才引得陛下派遣费先仰前来……
    锦衣卫当以纪纲为尊。
    但二人知晓,陛下并不完全信任这个佞臣。
    这才以费先仰伴驾北上,又留下其弟费先望守护太子监国于应天府。
    费先仰若得知纪纲失踪,他一定会很开心吧?
    不过此时不是攀交情的时候。
    郑和道:“命船靠岸,收敛轻便行装,准备登岸!”
    王景弘也道:“诸位神使,看来船是坐不得了,还须诸位尊使移驾岸上,乘坐马车前往顺天,与陛下见礼慰问。”
    拜见、参见他们可不敢提。
    神使身份特殊,应以宗教礼仪对待。
    跳鱼等人也无所谓,此行所为正主,不就是大明皇帝吗?
    众人动身,各自收拾起来……
    不多时,船舶靠岸。
    费先仰诵读圣旨,又拜见钦差。
    双方没有多于寒暄,便立即登车,先在济宁州济宁卫歇息一夜。
    第二天一早,车队出发。
    费先仰的目光,不断落于跳鱼等人身上,他已知晓这九人来历……
    便是那世上唯一真神的仆从侍者。
    神国使节。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