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第76章


  国难当头,皇帝好象清醒一些,于1632年4月重新起用瓦伦斯坦。第二次复出的瓦伦斯坦,权力超过第一次。根据与皇帝的协议,他拥有军权、政权和财权,皇帝和帝国政府不得干预。①瓦伦斯坦很快重整军队,重点先打击瑞典的盟友萨克森,于5月22日攻占布拉格。9月,瑞典军向奥地利佯动,企图吸引瓦伦斯坦军离开,但瓦伦斯坦不为所动,却乘机进击萨克森,以切断其供应线,迫使瑞典军回援。11月16日晨,双方在莱比锡以西之吕岑遭遇。身患严重风湿病的瓦伦斯坦无法骑马坚持乘车指挥,终于击毙横行一时的阿道夫。魏玛公爵伯恩哈德指挥瑞典军继续战斗,毙伤瓦伦斯坦军约6000人,迫使其撤离萨克森,退回捷克。后来,瓦伦斯坦同萨克森和瑞典进行秘密谈判,谋求国内和解(废除归还敕令)和撤出外国军队,被皇室视为通敌。1634年1月24日,瓦伦斯坦第二次被免职,2月25日被皇帝收买的刺客刺死于埃格尔。
  吕岑之战以后,德国的形势出现新的转机。萨克森拒绝参加继续同瑞典绑在一起的海尔布琅同盟(1633年4月成立)②,并开始与皇帝谈判。1634年9月6日,皇帝在西班牙军队支援下,大败瑞典军于乌尔姆附近之诺德林根(Nordlingen),俘虏荷恩元帅等6000余人。这次决战以后,瑞典溃不成军,无力再战,海尔布琅同盟瓦解。1635年5月30日,萨克森与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和约主要内容是:废除归还敕令,仍按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处理教产;撤出一切外国武装力量,取消一切联盟和同盟。布拉格和约反映久经战乱的德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祖国统一的善良愿望,在德国历史有重大意义。9月6日,勃兰登堡宣布接受布拉格和约,不幸的是,输红了眼的法国决定亲自出马,与瑞典一起继续进行侵略战争,三十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6—1648年)。
  法国—瑞典入侵
  17世纪30年代前后,黎塞留解决了雨格诺问题和基本上解决贵族的反叛,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于是由暗中资助瑞典入侵变为公开插手。1535年初,法国分别与荷兰(2月8日)、瑞典(4月28日)签订新的盟约后,公开向西班牙宣战(5月19日)。差不多同时,法军重占米兰附近的瓦尔特林纳要隘,切断西班牙与德国、尼德兰的陆上联系。10月27日,法国与魏玛的伯恩哈德缔结条约,介入德国的战争。1636年3月,德皇向法国宣战。瑞典军队乘机卷土重来,控制了北德意志(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并于1639年和1642年攻入波希米亚,在布赖滕尔德重创德军。1643年5月,法军采用瑞典军惯用的集中兵力突击一翼的战术,在法国东北部的罗可鲁瓦,一举歼灭西班牙的精锐部队18000人。1645年,法军和瑞典军又分别在诺德林根和扬科夫(布拉格附近)取得胜利,掌握了战争主动权。1648年5月,法军经美因茨攻入巴伐利亚,7月瑞典军再陷布拉格,对维也纳形成钳形攻势。皇帝无力再战,被迫求和。这时,瑞典军中疾病流行,士气低落。法国对刚刚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深感不安,而且与瑞典有摩擦。他们虽然打了胜仗,也不得不同意停战。
  早在1640年9月的雷根斯堡帝国议会上,德国方面已经发出和谈建议。1641年,德国皇帝与法国、瑞典的代表在汉堡接触,协商和谈的地点。1644年和谈开始。由于教皇和西班牙的代表坚持不与新教代表坐在一起开会,和谈分别进行。皇帝、教皇、西班牙人与法国代表在明斯特谈判,德国天主教诸侯参加。皇帝与瑞典人之间的谈判在奥斯纳布吕克举行,德国新教诸侯参加。谈判期间,战争仍在进行,而且萨克森与瑞典(1645年9月)、巴伐利亚与法国(1647年3月)先后实现停战或签订和约。1648年8、9月间,各方分别达成协议。10月24日,在明斯特正式签字,这就是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规定,法国得到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大部分亚尔萨斯,疆界到达莱茵河,而且有权在莱茵河自由航行。追认法国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为法国领土。法国实现了黎塞留把疆界扩展到莱茵河的目的,一跃而为欧洲的霸主。
  和约规定,瑞典获得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什切青和奥得河口地区,获得维斯马、不来梅和费尔登,还获得500万塔勒的赔款。瑞典夺去北德意志所有重要河口地区,并以这些地方领主的身分置身于德国诸侯之列,有权出席帝国议会,取得对德国内部事务的发言权。瑞典国王名义上要对德国皇帝宣誓效忠,但享有不受控告的特权。瑞典获得北欧和波罗的海的霸权。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规定,曾与法国、瑞典结盟的德国新教诸侯获得新的领土。获益最多的是勃兰登堡,得到东波美拉尼亚以及哈尔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作为放弃西波美拉尼亚的补偿。条约还规定,现任马格德堡大主教死后其辖区转归勃兰登堡(1680年,勃兰登堡得到此地)。这样,勃兰登堡成为仅次于哈布斯堡家的强大诸侯。萨克森得到鲁沙提亚。下巴拉丁由弗里德里希之子继承,仍为选侯,但巴伐利亚得到上巴拉丁,成为第八选侯。德国皇帝两手空空,未经诸侯同意仍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根据新的帝国宪法,帝国各等级(选侯、诸侯和自由城市)拥有完整的内政、外交权力,甚至有权与外国签订条约(条件是声明服从帝国)。宗教问题按帕绍条约和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规定解决,仍然是在谁的国家信谁的教,即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信仰,不愿改宗者限期迁出。卡尔文教取得与路德教的同等权利。教产的归属以1624年为标准年,凡在1624年1月1日以前占有的教产可以保留。在巴拉丁及其联盟地区,以1619年为标准年。教皇抗议,无人理睬。和约承认瑞士和荷兰独立。这样,哈布斯堡统一帝国的计划彻底破灭,德国的分裂割据依然如旧。马克思谈到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时说:“德国的联邦制度(反联合的)被巩固下来,其实,这是一项支解德国的条约。”①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破坏极大,人口锐减,农业衰落,工业降到15世纪以前的水平。两百年以后,德国的经济才恢复元气。恩格斯说: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在整个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蹂躏。到处是焚烧、抢劫、鞭打、强奸和屠杀。有些地方,除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或者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甘冒风险,为所欲为。这些地方的农民受苦最多。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②
  --------------
  ① 法国的北、东、南方与尼德兰、德国、西班牙相邻,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范围。法国的东南部与意大利接壤,但西班牙控制着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陆上通道一“西班牙大道”。大道从热那亚或米兰起,北经瑞士、亚尔萨斯至洛林,或西经萨伏依,法兰斯康德至洛林,再北行至尼德兰。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争夺“西班牙大道”。 
  ② 鲍爵姆金主编:《世界外交史》中译本,第1册第193页。 
  ① 马克思:《关于欧洲历史的笔记(15至18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386页。 
  ② 1608年德皇签署“庄严敕令”,允许捷克人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 
  ① 11月29日,弗里德里希在布拉格即位。 
  ① 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中译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9页。 
  ① “斯坦”,德文意思是石头,转意为宝石。在瓦伦斯坦之前,还有两位著名的将军利希滕斯坦和迪特里希斯坦,故为第三颗宝石。 
  ② 关于瓦伦斯坦的军队数目,1625年有61900人(步兵45300,骑兵16 600),1628年为130 200人(步兵102900,骑兵27300),1630年时最多,达150 900人(步兵129 900,骑兵21 000)。 
  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621页。 
  ① 方阵战术是一种能抵抗敌人四面进攻的步兵密集战斗队形,机动性差,一被突破全盘皆输,流行于古罗马。15、16世纪兴起线式战术,到瑞典王古斯达夫·阿道夫统治时期完全形成。线式战术是采用一线式战斗队形实践战斗的理论,力求以射击实施战斗。它的出现是火药武器改善的结果,同时与雇佣兵士气低落有关,只能按死板方式排阵。 
  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20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