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第74章


莱登的呢绒、哈连姆的亚麻布驰名欧洲。莱登年产呢绒7—12万匹。制糖、印刷、宝石加工、精密仪器的生产也进步很快。荷兰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胜过工业,国际贸易胜过国内贸易。国家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商业税和航海税很低。阿姆斯特丹是国内外贸易和工业生产的中心。荷兰的造船业最为发达,占当时世界首位。商船吨数占欧洲的3/4。荷兰商船遍航世界各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波罗的海贸易,东方的香料贸易,大多控制在荷兰商人手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劳动人民的状况却日益恶化。工人的劳动时间长达12—14小时,且工资微薄,物价上涨,生活困苦。农民仍受封建剥削,赋税有增无减,政治上没有权利。17世纪初,荷兰已开始血腥的殖民掠夺。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排挤葡萄牙在印尼势力,垄断香料贸易。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非和美洲的贸易;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城,后被英国占领,改名新约克,即今纽约。
  在荷兰共和国,阶级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有时很尖锐,并以卡尔文教内的派别斗争形式表现出来。莱登大学教授雅各布·阿明尼乌(1560—1609年)认为:卡尔文的先定论不合理,因为人得救与否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是否改恶从善,并非全由上帝决定;上帝本欲拯救每一个人,不幸出现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才决定谁得救谁沉沦。阿明尼乌的有条件先定论,称堕落后先定论。另一位神学家、莱登大学教授弗兰茨·戈马乐(1563—1641年)则认为:早在亚当和夏娃堕落以前,上帝早已决定谁得救谁沉沦,完全否定自由意志作用。这种无条件的先定论称堕落前先定论或绝对先定论。坚持地方分权的荷兰省长约翰·范·奥尔登巴内维德特支持阿明尼乌派。主张中央集权的荷兰其和国执政莫里斯支持戈马尔派。1610年和1511年,两派分别向三级会议提出自己的主张。莫里斯出面干预,于1618年11月召开多特勒支会议裁决。大会通过决议谴责阿明尼乌派,重申卡尔文教的正统观点,并制定多特勒支宗教法规。这次会议被称为卡尔文教的特兰托会议。1619年5月,奥尔登巴内维德特被处决。阿明尼乌派信徒纷纷逃往英、法和德国。1625年莫里斯死后,迫害松弛。阿明尼乌派对英国17世纪的清教运动有一定影响。
  --------------
  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页。 
  ② 哈里森:《沉默的威廉》,1898年英文本第4页。威廉称德国是他的Fatherland,尼德兰是他的Motherland。 
  ① 贵族同盟的徽章一面绘有讨饭袋和两只紧握的手,另一面有菲利普二世浮雕像,刻有“一切忠于国王,直到讨饭袋”字样。 
  ① 哈里森:《沉默的威廉》,第182页。 
  ① 剥夺奥兰治威廉公民权的公告和威廉的辩护书,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618页。 
  ② 威廉斯:《历史家的世界史》第13卷,1904年英文版第487页。参见哈里森:《沉默的威廉》第214页。 
 
  
第十章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西欧诸国
 
  第四节 三十年战争
  战争的起因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国,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复杂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卷入。这次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30年(1618—1648年)之久,对德国和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初年的德国仍然是一个滑稽的帝国,没有民族统一,分裂割据依然如故。在德国诸侯中间,新教和天主教的势力几乎相等。北方诸侯多信路德教,如萨克森、黑森、勃兰登堡、梅克伦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荷尔斯坦等。莱茵河上游的巴拉丁、符腾堡和巴登,则宗卡尔文教。天主教势力的大本营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同时在莱茵河下游的科隆、特里尔、美茵兹三个大主教区以及闵斯特主教区和尤利希公国也有很大势力。无论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都无意遵守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常常为扩大地盘和争夺教产,打着宗教的旗帜挑起武装冲突。卡尔文教诸侯力图争得与路德教诸侯同等的合法地位,但是受到天主教方面的反对。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捷克、士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比任何诸侯的版图都大、势力都强。它的旁支还控制着西班牙。德皇依靠自己的实力,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行中央集权政策。他以反对新教为旗帜,限制新教诸侯为借口,力图取得天主教侯的支持,以加强皇权。教皇反对宗教改革和任何新教,自然站在皇帝一边。然而,德皇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大不如前,因为这样不仅遭到新、旧教诸侯的拚命反抗,资产阶级已匍匐在诸侯的脚下无所作为,而且为国际上的大霸、小霸所不容,特别是已实现君主专制的邻邦法国和瑞典决不允许一个强大的德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
  德国皇帝、狂热的耶稣会士卢道夫二世(1576—1612年)上台以后,力图限制新教诸侯的势力。1606年,他授权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派兵镇压帝国城市多瑙沃思(Donauworth)的新教徒,引起路德派和卡尔文派诸侯的一致反对。1608年5月14日,巴拉丁、符腾堡、巴登、黑森、勃兰登堡等新教诸侯在法兰克尼亚的安豪森集会,决定成立以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为首领的“新教联盟”,宣布互通情报和一方受到攻击时互相支援。对此,天主教方面迅速作出反应。1609年7月10日,天主教诸侯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成立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联盟”。两个军事集团的内部还有很大分歧:新教联盟中有路德派和卡尔文派的矛盾,天主教联盟中有巴伐利亚公爵与德国皇帝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德国内部的纷争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两个军事集团分别得到国际上的支持。教皇、西班牙和波兰支持天主教联盟。丹麦、瑞典、荷兰、英国等信仰新教的国家与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则支持新教联盟。丹麦、瑞典与北德意志城市在波罗的海贸易上历来有争,两国都想充当霸主,都对北德意志怀有领土野心,变波罗的海为自己的内湖。荷兰自革命成功后,一直与西班牙不和。法国自雨格诺战争结束后重建强大的王权,决心打破哈布斯堡势力的三面包围①并进而夺取欧洲霸权。法国还以查理大帝帝国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要求占有帝国曾有的疆土直到莱茵河畔,就是说对德国怀有领土野心。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扬言莱茵河是法国的天然疆界,他秉政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法国的天然疆界:“叫高卢国王回到高卢,把法国放到高卢位置上,在一切古代高卢所在地建立新的高卢。”②德国还统治着西斯拉夫的地方,如捷克。捷克为反对德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断掀起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德国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皇帝与诸侯的矛盾,德国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德意志民族与大霸、小霸扩张势力之间的矛盾,哈布斯堡与反哈布斯堡势力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交织。所以,马克思说:17世纪前期,“德国是欧洲的政治中心”。①由于上述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德国上空乌云密布,终于酿成一场规模空前的三十年战争。
  布拉格起义和三十年战争的开始
  1618年5月,布拉格爆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胡司战争以后,捷克本已独立。1526年,为对付土耳其的侵略,捷克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由德皇兼任,但仍保有自治权。1612年,德皇马赛厄斯(1612—1619年)任命耶稣会士、施蒂里亚大公费迪南德为捷克国王,公然违反诺言,②禁止布拉格新教徒举行集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1518年5月初,捷克国会里的新教徒集会,拒绝承认新国王,并向马赛厄斯提出抗议。马赛厄斯不仅拒绝接受抗议,而且宣布捷克新教徒为暴民,要予以惩处。1618年5月23日,当国会代表正与两位钦差进行谈判的时候,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进王宫,按照捷克惩治叛徒的惯例,把钦差从窗口掷入濠沟。这就是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独立战争和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三十年战争分四个阶段。一、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二、丹麦时期(1625—1629年),三、瑞典时期(1630—1635年),四、法国—瑞典时期(1636—1648年)。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成立以屠恩伯爵为首的30人临时政府。接着,奥地利和摩拉维亚发生起义,直逼维也纳,几乎活捉费迪南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