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

第六百二十八章不日四方来贺(六)


    见李定国若有所思。
    崇祯决定在说的详细一下。
    “朕打算在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建都过的地方,都停留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最少也应该是要二十年。
    毕竟十年的时间,搬迁来去的也不是很方便。
    大臣们可以随时走人,可人去了之后,住宿,生活等问题,也都得解决。
    麻烦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定国瞠目结舌的看着崇祯。
    他想过很多,可就是没有想过,有一天一个国家的首都,居然是可以随时流动的。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杜绝了一种山高皇帝远的弊端。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首善之地。
    安全一定要提升到最高。
    这么一想的话,许多地方上,还未曾被发现的顽疾,是也就可以无处遁形了。
    “皇上是认真的?”
    李定国处理过不知道多少的朝政大事,可就是这样的大事,还是第一次遇到。
    他真的很怀疑,当年李长庚在内阁首辅这个位子上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每天烦恼着皇上,忽然之间想出来的注意而头痛不已。
    要不然,当年他在接手内阁首辅位置上的时候。
    李长庚交权会那么的爽快。
    应该是被皇上的想法,弄怕了。
    只有在大明还蒸蒸日上的时候,立刻放手,这样他以后在历史上的名声,才能够更加的响亮,更加的好听一点。
    “暂时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也就想要问问,这件事是不是可行。”
    别说李定国,就是跟随而来的周皇后,也是吃惊不小。
    她只能说,自己的男人,是真的有想法。
    而且想法居然还很奇妙。
    可行?
    这怎么可行?
    若是现在朝廷之上,还是原来的那些儒生,肯定是要跳起来,喷皇上一脸的唾沫星子不可。
    就这,还要找出一百个不能迁都的理由。
    每一条都得博古通今,有理有据,仿佛真的迁都的话,会怎么怎么云云。
    不外乎,就是自己在京师的许多地产,忽然一夜之间,将要缩水了吗?
    “臣觉得,这件事情,皇上还是在朝会上,好好的讨论一下才好。”
    想了想,李定国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
    反正,上了朝会,所有人都要背锅,没道理他一个人站在前面挺着。
    要命啊这是。
    “那成,等到诸位文臣武将都回来之后,咱们在好好的讨论一下这件事情。”
    崇祯总觉得可行。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每换一个新的环境,都算是从新开始,也就从根子上避免了在一个地方久了。
    龌蹉事情不断。
    从而把皇帝给干没了。
    他是要把皇位传下去的,可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女们一个危险的职业。
    哪怕是到了最后,皇帝手中没有了巨大的权利,可一个象征着国家形象的吉祥物,也一样是可以衣食无忧的。
    做多就是心中苦闷一点而已。
    毕竟做傀儡,也比做亡-国-之君要强上太多,金饭碗啊。
    多少人都求不来的。
    不知不觉中,崇祯也快要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群人,虽然没有想着固化阶级,可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固话着皇权。
    也不对,应该是皇位。
    权利这玩意,还是让给内阁首辅去争吵吧。
    做皇帝的,要是没有远见,那就做好吃瓜的准备就成。
    很快。
    一次梧桐枝之行就结束了。
    转眼之间,时间就到了盛典的开始。
    六月六日这一天,也被朝廷定为凯旋日。
    (本章未完,请翻页)
    庆典如期而至。
    各国来到大明的使节团,一脸懵逼的看着眼前的舞台。
    辉煌,巨大。
    似乎整个大明的繁华,已经浓缩到了这一点点的舞台之上。
    尽管听不懂台上的人,在说的什么,唱的什么。
    可一开始的编钟,辉煌大气。
    仿佛一条历史长河,扑面而来,即便是不懂的其中的韵律,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大气磅礴。
    台上的文臣武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同声肃穆的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连三遍,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瞬间就感染了在场的听众。
    崇祯坐在中央。
    周围都是他的臣子,分文武两列,分别在左右按照既定的位置坐下。
    而皇后和妃子们,则是在后面,带着皇子们,被大臣们的夫人围在中央,阶层无处不在,崇祯视乎也没有打算改变这样的格局。
    在后面的就是使节团。
    如痴如醉的看着高台上的演奏,恍然发现,大明这样的一个强大国家,是如此的让他们着迷。
    强大的军队。
    神秘的音律。
    还有一种荡气回肠,厚重的历史韵味。
    更加重要的是,大明的富有四海。
    在京师的这么多天,他们可是走遍了每一处循序他们走到的地方。
    繁华无处不在,就像是这一个小小的舞台一样。
    自信也同样无处不在。
    相比较而言,大明的一些据说是穷困潦倒的子民们,过的都要比他们自己国家当中的一些贵族们都要奢侈。
    实际上。
    李定国和晁刚商量着,是不是让卫武军出来带着各种火器,走两步看看。
    也就是崇祯之前说漏了嘴的阅兵仪式。
    毕竟凯旋日,总要有点军队拉出来让人看看,
    可崇祯思前想后,还是否决了这样的一个建议。
    大明的军队力量已经跃入世界之巅了。
    没必要拉出来再吓唬人,万一弄巧成拙了,让西方的那些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虽然大明不怕,可损失也是很大的。
    神秘一些就好。
    低调。
    低调。
    低调。
    崇祯连续的强调了三遍。
    毕竟闷声才能发大财。
    嘚瑟都是暴发户,完全没必要。
    另外一点就是,崇祯觉得,秦始皇当年的那个想法很霸气。
    秦朝的都城不需要城墙。
    敌人打过来之前,没有必要,因为大秦无敌。
    可要是敌人打过来了之后呢。
    也没有必要,因为子孙太废,秦亡了,也就亡了,就是有城墙,又能够如何?
    崇祯也是这样的想法。
    军队就是打仗的。
    就是守土卫疆的。
    已经够累了,没必要拉出来让人看。
    毕竟崇祯可是明白,在后世的一个国家,人家也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也一样是不曾高出阅兵这种事情。
    可又有谁敢于小看?
    王冲坐在崇祯的右侧。
    目光一瞬不瞬的看着舞台上的文臣武将们高唱“大风”。
    心中不由的回想起,自己的封地。
    似乎对于自己将要治理的地方,也儿一样有着,缺少能臣武将这样人才缺少的局面。
    打仗的时候,还不觉的。
    可轮到治理一个封地的时候,就两眼抓瞎了。
    若是旁人知道王冲心中的烦
    (本章未完,请翻页)
    恼,估计都会哭着喊着说:“要不把这样的烦恼,给我们好了,我们不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你的封地,应该还很缺少人才吧?”
    崇祯看着舞台,忽然开口问道。
    大明现在也很缺少人才。
    免费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只是刚好满足于现在整个大明的需求,实在是大明的疆域,扩张的太快。
    人才的储备,只能勉强跟上。
    好在每一年毕业的学子们都在不断的增多。
    算是刚好能够解了燃眉之急。
    “是的,皇上。”
    王冲没有隐瞒,也而没有办法隐瞒。
    朝-鲜能够被治理的很好,是朝廷先期投资了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田贵妃为了自己的儿子,也是拼了。
    就差砸锅卖铁才支应了起来。
    现在也已经进入了良好的良性循环之中,不需要继续让里面补贴了。
    或许再有一两年时间,就会有了更多的收益。
    毕竟地理位置太好了一点。
    “今年毕业的学子,应该还有剩余,你自己去想办法。”
    原理中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
    除非是给的够多。
    “谢皇上。”
    王冲立刻连连道谢。
    他本来还想着,要怎么开口才成,毕竟大明的人才,可也不是大白菜,随便都能够弄到手。
    要是皇上不开口的话。
    他就是给出了巨大的利益,也不会有人敢轻身犯险。
    离着近的人,也都支棱着耳朵听着,现在王冲面临的问题,也都有可能使他们以后将要遇到的问题。
    如今皇上开了金口。
    那就是有了解决方案。
    算是一个皆大欢喜。
    “另外,有了封地,你就要去治理自己的封地了,有没有可以推荐的接班人?也额可以说说嘛。”
    崇祯忽然感觉到,网虫不在吭声,扭头看了一下,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放心,你的卫武军上将军的头衔,依然是你的,可往后卫武军就不再有上将军这一头衔了。”
    一时之间,听到这句话的人,都明白,上将军的头衔到底有多么的稀缺。
    或许和当年,大明开国之时的那种‘六王’是差不多的意思。
    在王冲走后,卫武军上将军的头衔,已经可以写进史书了。
    “谢过皇上。”
    王冲发现,今日他能够说的,也只有这四个字。
    要不是现在已经没有了跪拜礼,他都会第一时间跪在地上,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好好做事,在文莱,一切可都要靠你自己了。”
    崇祯对于这位自己一手简拔起来的副将,也是感慨颇深。
    当时在他登基之后,在查看京营的时候,整颗心都凉了半截,最后只能在矮子里面拔将军。
    好在他的运气不错。
    一眼就相中了一位,未曾在历史中发出过光芒的人物。
    “这次庆典之后,朕就要大封群臣了,往后的很长一段岁月,也不知道朕的眼前,还有多少熟人能够经常见面。”
    忽然之间,崇祯居然就有了一丝的伤感。
    同时也对‘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这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哪怕是他贵为皇帝,有的事情也是无法避免的。
    “臣,永远都是皇上的臣子,只要有空闲了,臣都会回来看望皇上。”
    王冲忽然就对台上的节目不是很感兴趣。
    想到将要离别,之后要隔着千山万水。
    君臣之义,让他再也无法遮掩的住,忧伤与分别,那能够轻易的释怀。
    (本章完)
    7017k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