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10章


因此,豫东战役以后第7天,194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调整原定战略部署,指示:“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 (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东、东北作战。”这些决策进一步肯定了粟裕的战略见解。
豫东战役的成功实践,使粟裕对解放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他后来回忆这一探索过程说:“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开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可能参战。”
这个过程清楚地表明,粟裕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他不仅预见到随着歼灭战规模的不断发展势必形成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且通过对江南和江北、中原和徐蚌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徐蚌地区(即淮海地区)是进行这一决战最佳战场的科学结论。可以说,豫东战役以后,粟裕已经将未来淮海战役的战场规划妥当了。粟裕后来回忆说:“打仗像下棋一样,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说,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两步走一步。淮海战役,在济南战役前就考虑了。”
他认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实现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推动战局向战略决战方向发展,无论是正在酝酿的济南方向作战,还是未来的徐州方向作战,都要同南线战略决战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当中共中央提出拟令华东野战军许世友、谭震林兵团迅速攻克济南,以保证豫东参战部队休整,然后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的时候,粟裕则建议华东野战军全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他认为,“只要济南能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大可能。”1948年8月23日,粟裕又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为下一步在徐州地区作战及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1948年9月,粟裕指挥的第二个歼灭战——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使中央进一步调整了原来的战略部署。济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正规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济南战役以后,中共中央考虑到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实践经验以及全国战局的发展,改变了对战争进程的估计。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我军九、十两月的胜利,特别是东北及济南的胜利,业已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九月上旬(济南战役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作的五年左右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正规师,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是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因此,中共中央决定,继辽沈战役之后,连续发起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5)
    济南战役时,徐州增援的国民党军在华东野战军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与华东野战军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想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渐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在徐蚌地区的作战行动。他设想,在南下作战攻取两淮及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以苏北兵团加一个纵队担任攻城任务,全军主力则置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可能自徐州、海州线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者来援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这个战役的名字,他决定叫“淮海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三大决战中唯一一个由战区指挥员命名的战役。
9月24日,在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粟裕即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电报说:“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经过豫东战役的实践,粟裕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且通过设想的第二个歼灭战——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进而提出举行第三个歼灭战——淮海战役的建议,一步一步地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方向发展。
  四、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再次提出关键性的战略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
对于淮海战役,囿于某种原因,以往的史学界将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称为“小淮海”,以贬低其作用。实际上,从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的“小淮海”到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是一个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发展起来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粟裕又提出了决定性的关键建议。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后,毛泽东于10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以供粟裕考虑。最原始的电报为:
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现在提出几点意见,供你们考虑。
(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四)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以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域。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刘邓因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战役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
(五)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出于某种考虑和需要,在1960年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将该电文的第四、第五两点做了改动后合成一点,如下:
“(四)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6)
    显然,真实历史中的电报,毛泽东所确定的淮海战役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非后来发展过程中的全部),以及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和苏北打成一片。然后,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以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在中原作战。到1949年秋季,在长江以北主力依然固守“江边各点”的情况下,将其抛在身后,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与中原野战军分开后渡江南下。这个部署显然是毛泽东长久以来构想的“分兵南渡”计划的继续,而不是粟裕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歼敌于江北的一贯主张。所以仍然是史学家所说的“小淮海”,而不是后来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
若干出版物称:“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显然,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解。实际上就在几个月之前,粟裕提出的多次战役歼敌目标均要高于中央军委提出的要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