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第43章


昂菲达维尔是一个离海8 公里的小村庄,轴心部队已在村庄的周围和至海岸的隘道上挖好了防坦克壕。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要塞的前哨。要塞本身由一排耸立在北面的险峻的小山构成,其中300 米高的加西山耸立在村子的西面、加西山的北面是姆代克尔山,此外还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卜利达山、曼古卜山和泰拜盖山。沿海公路由西向东穿过昂菲达维尔村,然后向正北转弯,在山与海之间向布菲舍和突尼斯延伸。在泰拜盖山向沿海公路凸出的地方形成一条短窄的隘道,敌人在这里建立了另一条防坦克壕。整个昂菲达维尔防线像一座迷宫,迷宫的门口还立着一位武装到牙齿的哨兵――一块奇特的叫做泰克鲁奈的悬崖,它从昂菲达维尔村西北面的地里冒出来,是一个高耸于整个作战地域之上的风化的大石笋。显然,对昂菲达维尔进行任何攻击都必然付出极大的代价。英第10 装甲军军长霍罗克斯对蒙哥马利说:“我们能够突破,但是我怀疑第8 集团军最后还能剩下多少人。”蒙哥马利试探了一下,结果许多盟军士兵便永远长眠在那座“迷宫”里了。 
  亚历山大显然看清对昂菲达维尔防线强攻代价高昂,遂决定由安德森第1 集团军发起主攻,蒙哥马利第8 集团军只在昂菲达维尔战线进行辅助性攻势。为此,亚历山大调整了盟军地面部队部署。他不仅拒绝了蒙哥马利关于应把第6 装甲师(已与第8 集团军连接起来)划归第8 集团军的要求,而且从第8 集团军调出第1 装甲师增援第1 集团军;美第2 军部署在安德森第1集团军之北,负责掩护其左翼,并利用有利时机向东推进,然后沿海岸进至比塞大;英第9 军也已北调,部署在英第5 军和法国第19 军之间的右翼中心地点。 
  4 月16 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命令。根据该命令,盟军将分四路对轴心部队实施向心突击。第一路是蒙哥马利第3 集团军,穿过昂菲达维尔朝北向哈马马特和突尼斯出击,以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撤往那里进行持久顽抗,尽可能多地吸引敌军的注意力,有效地配合盟军的主攻。第二路为在安德森右翼、蒙哥马利左翼的法国第19 军,也对敌发起攻击,以保持对当面之敌的压力,并乘安德森和蒙哥马利两路大军发动强攻之势扩大战果,第三路为安德森第1 集团军,此为主攻方向。其第9 军在蓬杜法赫和古拜拉持之间出击,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其第5 军在迈杰兹巴卜附近出击,指向由德第334 师所防守的长达25 公里的地区。第四路为美第2 军,在更北的地区发动进攻。 
  4 月19 日,蒙哥马利第8 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率先向昂菲达维尔防线发动进攻,试图把敌军“撵走”。蒙哥马利以为敌军会调去增援突尼斯城的防御,没有料到仍在昂菲达维尔防线上部署了重兵。其实,敌军在昂菲达维尔防线从左至右展开了德第90 轻装师、青年法西斯师,意皮斯托亚师、意斯皮齐亚师、德第164 轻装师,并以德第15 装甲师为预备队。敌军的装甲车辆、油料和弹药奇缺,但步兵却抱着拼死的决心顽抗。根据作战计划,印度第4师要攻占加西山,再朝西北方向穿过崎岖的小山和高地,并边打边行进20公里,直抵泰拜盖山下的敌反坦克壕一线。4 月19 日夜印度第4 师将可供使用的6 个营中的4 个投入战斗,却只在加西山上夺取了已掌大的一块土地。为了夺取这块土块,该师已牺牲了500 余人。负责夺取泰克鲁奈及其周围地区的新西兰第之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泰克鲁奈是一个小村庄,村庄的两侧是陡峭的悬崖,村里的房屋和高低不平的地形为防御者提供了良好的掩护。进攻发起不久便遭到敌军的猛烈反击,新西兰第2 师不顾伤亡继续推进,其先锋毛利营的一个排占领泰克鲁奈悬崖9 平方米的顶部时,全排只剩下4 个人,但这个排取得了史诗般的胜利,抓获了150 名俘虏,打死了50 个敌人。至4 月21 日下,新西兰第2 师在打退敌军多次反扑后终于牢牢控制了泰克鲁奈,全师伤亡50O 余人。英第50 师在右翼遂行佯攻,伤亡较小。第8 集团军的进攻损失惨重而进展不大,这使蒙哥马利把敌人“撵走”的打算落了空。 
  安德森第1集团军之第9军于4月22日在蓬杖法和古拜拉特之间发起进攻,其装甲部队在蓬杜法赫西北的科尔齐亚地区敌军阵地上楔入了13 公里。但阿尼姆把他那七零八落的德第10 装甲师投入战斗,阻止了英第9 军的推进。安德森第1 集团军之第5 军也于4 月22 日夜对迈杰兹巴卜发起进攻,但面对两个德同步兵团的拼命顽抗,进展缓慢,激战至4 月25 日仅在迈杰兹巴卜以外地区推进了10 公里左右。 
  在最北部进攻的美第2 军此时已由布莱德雷任军长。布莱德雷指挥下的美第2 军远比在巴顿手下要扎实得多。布莱德雷对部队的管理既严格,又入情入理,取消了巴顿所颁布的一些过激条令。他治军的方法是靠耐心说服,而不是靠强迫命令,他鼓励参谋人员和下级指挥官开动脑筋,独立解决问题。在他的指挥下,美第2 军最终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美第2 军部署在安德森第1 集团军和地中海岸之间65 公里长的战线上。其3 个步兵师的配置是:曼顿・埃迪第9 师在左,多克・赖德第34 师居中,特里・艾伦第1 师在右。布莱德雷亲自指挥哈蒙第1 装甲师,并准备在关键时刻将其投入战斗,以扩大步兵打开的突破口。 
  美第2 军于4 月23 日发起进攻。这一天,第2 军司令部里来了许多观战的人,其中有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尔及其副官。美军步兵在整个战线上进展缓慢,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战斗,付出了很大代价,但终于突破敌军防御阵地。敌军慢慢地向后退却,有条不紊地收缩战线。他们撤退时遍设地雷,在一个宽15 米、长30 米的地段内,竟有600 颗地雷。 
  布莱德雷下达给各师长的任务是总的攻击目标,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他要不问断地同他们保持联系。每天早晨起床前,布莱德雷都要给他的4 位师长打电话,亲自了解各帅阵地上的情况,询问他们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他的指挥风格既放得开,又深入细致。 
  4 月26 日,美第2 军推进了8 公里后又受到阻击。敌军在一座光秃秃的山上构筑了防御工事,按照法国地图上的标高,这座山被称为609 高地,609高地在第2 军的整个战线上是制高点,扼制了第1 师东进的道路。布莱德雷将夺取609 高地的任务交给了赖德第34 师,让该师有个洗刷耻辱的机会。赖德经过精心准备后发起了进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了较低的山头,然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强攻609 高地。他的部队连续冲锋三次,均未成功。美第2 军与敌军成僵持状亚历山大很快发现代号为“铁匠”的总攻并不成功,没有在任何地方取得真正的突破,到处都陷于停滞不进的状态。 
  但是,轴心国部队为对抗这次进攻已用尽了他们少量的物资。到4 月26日,他们两个集团军的油料补给已不足需要的1/4,所剩的弹药只能再打三天仗了。他们的食物补给也十分短缺,阿尼姆事后曾说:“即使盟军不发动进攻,至迟到月1 日我也只好投降,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吃了。”轴心国部队后勤保障跟不上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神”行动 
  亚历山大对突尼斯的轴心国部队的最后一个进攻计划的代号为“火神”。 
  “火神”最初是由于蒙哥马利对昂菲达维尔防线进攻受挫而提出来的。4月21 日,英第8 集团军3 个步兵师的进攻失利,损失惨重,迫使蒙哥马利停止进攻。阿尼姆乘机把轴心国残余的装甲部队北调,以阻止英第:集团军突破迈杰兹巴卜东部地区的主要攻势。蒙哥马利打算乘此机会继续进攻,他对霍罗克斯说:“现在我要你制订一个计划,通过沿着海岸的强大进攻突进到突尼斯。”这一指令虽为霍罗克斯勉强接受。却遭到两个主要的师指挥官图克和弗赖伯格的强烈反对。蒙哥马利把他的沙漠战的作战原则搬用到非洲西北部,图克和弗赖伯格对此缺乏信心。他们严正指出:与沙漠地区的情况不同,非洲西北部的山岭峡谷能够吞吃进攻者,而更利于敌军防守。蒙哥马利没有接受忠告,让刚从伊拉克开来的第56 师发起新的进攻。该师没有作战经验,其中的一个旅即167 旅,直到4 月28 日才抵达前线。29 日早晨,第56师之第169 旅遭敌反击,被迫从泰古纳以南的斯拉菲山溃逃。这一挫折使蒙哥马利放弃了沿海岸地带进攻的打算。 
  连续的作战、艰苦的环境使蒙哥马利病倒了。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以致4 月30 日不得不发电报请求亚历山大前来。正历山大应邀来到前线同蒙哥马利讨论了局势,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当天,亚历山大便向丘吉尔致电报告: 
  今日我与蒙哥马利举行了一次很长时间的会谈,并且一致认为,由于地形不利,敌又在沿海地区集结了强大炮兵对付第8 集团军,所以他向布菲夏推进的作战计划将要付出很高的伤亡代价,而且没有取胜把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