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第39章


显然在他面前摆着两种选择:一是可以在北面的冯・阿尼姆和南面马里斯防线的意大利第1 集团军(即隆美尔原非洲装甲集团军)之间,大胆地进行穿插,分割包围,最后予以歼灭;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向轴心部队施加压力,将其挤到突尼斯北部海滩上,使其失去回旋余地,最后就歼或投降。亚历山大最后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他之所以作出这项决定,是因为不相信美军的战斗力。如果他选择大胆的“穿插”方案,根据当时突尼斯前线的部署情况,担任穿插任务的应是美第2 军。业历山大认为,“穿插”部队肯定会遇到敌军顽强抵抗,担心美第2 军无力粉碎这种抵抗。 
  亚历山大把这项稳扎稳打的作战计划取名“挤压”,蒙哥马利的第8 集团军将在“挤压”作战中担任主攻,其首要目标是突破马里斯防线,沿海岸地带将意第1 集团军赶向突尼斯城。盟军第1 集团军将牢牢固守突尼斯北部和中部的前沿阵地。在南部,美第2 军将沿山地向东佯攻,把轴心部队从蒙哥马利的正面引开,并威胁其右翼。 
  3 月13 日业历山大下达了作战命令。巴顿对给予美第2 军的次要任务感到不满。3 月15 日他以明显的挖苦口气在日记中写道,这次作战的目的旨在“夺取和确保加夫萨,以便利用它作为前方补给基地,为的是使英国第8 集团军向北运动时能重新得到补给。”但巴顿的失望情绪并没有影响他精心制定自己的战术行动计划。他准备通过迷惑的侧翼攻击帮助蒙哥马利突破敌军防线。 
  美第2 军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之前三天,即3 月17 日开始发起进攻。他们的主要目标有两个:特里・埃伦的第1 步兵师将夺取加夫萨,如果条件允许,便攻占埃尔盖塔,然后为蒙哥马利建文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的第1 装甲师通过卡塞林山口向东推进,直指埃尔盖塔东北,若条件许可,再向梅克纳西推进。曼顿・埃迪新编第9 步兵师,同时支援艾伦和沃德。多克・赖德第34 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北面。 
  3 月17 日,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都来到美第2 军指挥所,坐阵督战。巴顿和布莱德雷随部队上了前线。巴顿同特里・艾伦在一起向加夫萨挺进;布莱德雷则加入沃德一路。进攻第一天就占领了加夫萨。接着3 月18 日第1步兵师攻占了埃尔盖塔;沃德的第1 装甲师已经在泥地中做好了向梅克纳西展开攻击的准备。巴顿一眼就看出这时形势对美第2 军比较有利,因为意大利部队正从加夫萨撤退,前头暂时还没有德军,这是美军直接穿过加夫萨向埃尔盖塔进军的良机。在增援的德军到达之前,美第2 军就可占领第二道防线上的阵地。巴顿兴奋异常,立即着手制定攻击计划。 
  但3 月19 日亚历山大的参谋长理查德・L・麦克里尼来到美第2 军指挥所,宣布最后攻占突尼斯的总计划――《未来作战指示提纲》。计划规定,蒙哥马利的第8 集团军和安德森第1 集团军,将赶到比塞大和突尼斯进行最后的大会战;令美第2 军“(1)坚守加夫萨;(2)拿下并守住梅克纳西以东的高地;(3)派出一支轻型装甲部队袭击迈祖纳机场,摧毁那里的设施后即返回。”最使巴顿和布莱德雷泄气的是第四条,其中说:“主力部队不得越过加夫萨――梅克纳西――法伊德――丰杜克一线。”这样一来,巴顿打算突破对方防线直打到海边,从后方包抄意第1 集团军的机会就告吹了。他所许可做的只是朝着轴心部队的方向“摇旗呐喊”。他甚至不能打得太远,以阻止德国增援部队和意军会合。 
  巴顿和布莱德雷都非常气愤。但由于艾森豪威尔早有明令,必须遵照亚历山大的指示办事,不得防碍美英两国军队的团结,所以才没有发难,他们两人一方面为实施亚历山大的计划作准备,一方面采取以往罕见的做法――越过顶头上司亚历山大将军,直接同艾森豪威尔打交道。 
  3 月20 日蒙哥马利对马里斯防线发起主攻,旋遭挫败。3 月22 日,布莱德雷飞往阿尔及尔,向艾森豪威尔汇报亚历山大的计划情况,并说明美第2军拒绝接受今后分配给的任务。艾森豪威尔对美第2 军将被排斥在最后会战之外的事并不知情。布莱德雷极力主张修改作战计划,让美第2 军参加最后决战;既然有人说美军缺乏作战经验,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战斗中得到锻炼、丰富作战经验。 
  对布莱德雷提出的第一个想法,艾森豪威尔无不点头同意。于是问布莱德雷美第2 军应如何参加最后的会战。布莱德雷几天前就打好了腹稿,建议把整个军都调到安德森第1 集团军以北,在比塞大独立作战。 
  艾森豪威尔专门找亚历山大谈了一次,坚持把美第2 军作为一个作战单位使用。他向亚历山大强调了三条理由:首先,盟国用于击败德国的大部分地面部队将靠美国提供,因此,美军需要进行大兵团作战锻炼;其次,美第2 军在此前的历次作战中,均被迫以小股部队作战,从没机会作为一个作战单位以发挥其战斗力;第三,自3 月1 日以来,该军的士气有明显提高,因此它有权像证明美国武器的质量那样来证明自己的作战效能。亚历山大同意了。 
  当布莱德雷会晤艾森豪威尔时,巴顿正在前线指挥第2 军与敌激战。3月22 日,沃德的第1 装甲师终于攻占了梅克纳西,但尚未夺取其制高点,被同时到达的德第10 装甲师阻击在内米亚山前。3 月23 日德第10 装甲师发动了猛烈的反攻。 
  22 日入夜前,巴顿命艾伦第1 步兵师沿加夫萨――加贝斯公路向前推进,并且要攻占北侧的高地,但23 日晨6 时,该师遭到德第10 装甲师约50辆坦克的袭击,损失火炮40 余门,击毁德军坦克15 辆。到中午时,终于在离师指挥所3.5 公里处将敌军阻止。当天下午,美军的前线密码破译队截获了一份敌军情报,上面说德军将于下午1 时再次发动进攻。接着又截获第二份情报,说德军的一个炮兵团不能准时开进阵地,进攻将推迟到4 时45 分。艾伦第1 步兵师占领防御阵地,严阵以待。 
  德军在第二次进攻中,步兵在先,坦克居后,当到达美第1 步兵师阵地300 米距离内时,美军进行了猛烈炮击,击毁敌坦克32 辆,将敌军阻止。这样,美军不仅佯攻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且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打败了德国人,终于雪了卡塞林山口之耻。巴顿对这次战斗十分满意,它证明这时的美第2 
  军已不是他半月前到达时看见的一群不成体统、无精打采的士兵了。“硝烟一散”,他自豪地指出,“我们看到没有一个美国士兵放弃阵地一步”。但这以后,巴顿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 
  蒙哥马利3 月20 日对马里斯防线的进攻没有成功。他中途改变作战计划,把左翼的佯攻变成主攻,于3 月26 日突破成功。德意部队且战且退向北撤向加贝斯湾上的盐沼防线,即费贾杰盐沼和阿卡里特河一线。蒙哥马利企图在盐沼防线以大兵团进行决战,所以他再次要求亚历山大令美第2 军支援他。蒙哥马利说要是美第2 军能向前推进,那怕只有几公里,也将大大减轻他的压力。因此,他要求扩大美第2 军的作战行动,要美第2 军从埃尔盖塔出发,用装甲部队沿加贝斯向前推进。这不同于主攻,不是旨在分割轴心国部队的向海岸的穿插,而是在盐沼防线附近对敌人作骚扰性袭击。亚历山大明令美第2 军不得进行大规模坦克交战。 
  接到命令后,巴顿和布莱德霄都相信,他们的第2 军一定能一直插向大海,像一个楔子劈开轴心国部队,从而处于优于蒙哥马利的地位。巴顿大胆调兵遣将,调埃迪第9 师至埃尔盖塔,同艾伦第1 师协同进攻,为装甲部队开辟道路。他又北去梅克纳西,令沃德第1 装甲师作主要突击。第34 师则负责占领北面160 公里的丰杜克山口,从而打开另一条通往海岸平原的道路。但是第34 师3 月27 日对丰杜克发动的进攻,当场就被敌军一道布防不强的防线阻挡,第二天便半途而废。第34 师因此向西后撤了6 公里,以便脱离敌军的射程和进行重新编组。 
  3 月28 日美第2 军从埃尔盖塔向加贝斯发动了一次重大进攻,以艾伦的第1 师为左翼,埃迪的第9 师为右翼,力求在敌军阵地中打开一个缺口,以便为沃德的第1 装甲师投入攻击打开通道。但是,巴顿只取得了极小的进展便成僵持状态。困难没有吓倒巴顿,但他有些忐忑不安,他那几天的日记充分显示了他的焦躁和忙乱心情。这时蒙哥马利已突破哈马到达加贝斯,亚历山大遂令巴顿在步兵未扫清道路前就出动装甲师向海岸冲击。这一尝试,为敌人组织得很好的反坦克炮所阻止。经过3 大无效的作战,亚历山大重新命令步兵扫清道路,巴顿拼命打气,可是依然没有多大成效。 
  4 月3 日巴顿同他的英国同事空军少将阿瑟・科宁汉爵士发生了纠葛。美第2 军一直怪科宁汉的空军支援不力。4 月1 日时,副军氏布菜德雷到前线视察装甲师的进攻情况,协助装甲部队的第1 和第9 步兵师行动缓慢,遭到轴心国空军的袭击,不但部队损失不小,而且使布莱德雷的观察指挥所受到威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