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第42章


      
  漕帮控制水路运输,江浙一带是清朝产粮重地,粮食运往北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水路。王有龄上任"海运局"坐办,统管浙江一省的粮食北运,这时上面要求从上海迅速海运至京。      
  时间紧迫。漕米一时到不了上海,胡雪岩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先在上海买商米代替,等漕米运到上海归垫,即由粮商先卖出、再买进。    
  胡雪岩随王有龄一路坐船北上上海,到了松江,听说松江漕帮已有十万石米想脱价求现,于是他们商议弃舟登岸,由胡雪岩出面谈定这桩生意。    
  胡雪岩经过多方打听,大概了解了漕帮的情况,松江漕帮中现在主事的姓魏,行五,人称"魏老五"。胡雪岩很清楚这宗生意不容易做,可一旦做成,浙江粮米上运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他决定亲自上门拜见魏老五。      
  胡雪岩在两位朋友张老板和李老板的引领下。来到了魏家。碰巧"魏老五"不在家,家中只有他的老母亲在,胡雪岩仔细观察一下,发觉魏老夫人面露英气。在魏家可能有很大影响力。胡雪岩以后辈之礼拜见,老太太有些倚老卖老似的口中连称"不敢当",身子却只略微倾了倾,紧接着用一双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了胡雪岩一番,胡雪岩决定从魏母着手来突破魏老五。      
  "不知三位此来,有何见教?"魏老夫人首先发问。    
  胡雪岩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晚辈的东家一直很仰慕魏老爷子,此次路过宝地,特地要晚辈来拜见他,并想请魏老爷子去小酌几杯,以表晚辈们的敬意。"            
第84节:第八章 胡雪岩的结交之法(4)          
  一阵寒暄过后,魏老夫人直率地问胡雪岩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雪岩也就不便再拐弯抹角了,他向魏老夫人详细地说了此行的目的。听完他的话后,魏老夫人缓缓地闭上了眼睛,胡雪岩心里很平静,因为漕帮的反应早在他的意料之中。良久,魏老夫人睁开眼睛,炯炯逼人地看着他,脸上的表情也没有了刚见面时的慈祥,"胡老板,你知不知道漕运改走了海道,这等于是砸我们漕帮的饭碗,至于丰裕卖米一事,我不太清楚,不过在商言商,胡老板有钱买米,丰裕却不肯卖,这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我们漕帮一定会出来说两句道话的。倘若只是垫一垫,做生意的人,将本求利,自然要敲一敲算盘,此刻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听了魏老夫人的一番话,胡雪岩并没有灰心,相反却更加胸有成竹地大声说道:"老前辈,恕我直言。如今战事紧急,朝廷急等着浙米进京,为此已经撤了几个官了,此次如若再误期,朝廷追究下来,我们难脱罪责,我想漕帮也难辞其咎吧!为漕帮弟兄想想,若误在河运,追究下来,全帮兄弟休戚相关,很有可能被打上通匪的罪名,前辈安忍如此?"      
  江湖中办事,很重情、义二字。胡雪岩巧妙地以"义"相激,正好击中要害,使得魏老夫人不得不仔细思量。    
  胡雪岩又详尽地给魏老夫人分析了利害之处,魏老夫人终于心中默许,遂叫人将魏老五找了回来。    
  只见魏老五其人,约莫四十来岁,生得矮小而沉静,但浑身肌肉饱满黝黑,两只眼睛暗含神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厉害的角色。魏老夫人将他引见给胡雪岩和张、李两位老板。魏老五对他们也是非常客气,称胡雪岩为"胡先生"。      
  魏老夫人说:"胡先生可以说是"祖师爷"那里来的人,一副侠义心肠,以后你就称他为"爷叔"吧。"魏老五立即改口,叫道"爷叔"。    
  "爷叔"是漕帮中人对帮外至交的敬称,漕帮上下都非常尊敬,这还真叫胡雪岩有点受宠若惊,虽然他极力推辞,但魏老夫人向来说一不二,魏老五更是一口一个"爷叔"叫着,其余的人也就齐跟着这样称呼他了。      
  当晚,胡雪岩将魏老五请到自己的住处,商谈买米一事,见魏老五面露犹豫之色,只是迫于母亲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答应了,心里面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强人所难,买了米就走。他诚恳地问对方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并请魏老五直说,否则他就不买这批米了。魏老五见他如此直爽,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忧全盘说出。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之后,漕帮处境一直很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急需将这十几万石粮食变现,如今垫付给了海运局,虽有些差额可赚,但将来收回的仍旧是米,所以魏老五很为难。      
  胡雪岩了解了这一情况后,马上找到钱庄老板张胖子商量,看钱庄能不能等漕帮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付的银两,而不是一退米就急于收回。张胖子对胡雪岩非常信任,言听计从的,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魏老五的难处解决了,他自然非常高兴,同时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义气,觉得他不像其他商人那样势利。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办妥了。    
  胡雪岩这一次不仅买到了米,还买到了与魏老五的"情"。自此以后。魏老五对胡雪岩是"惟命是从",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往来迅速。不仅如此,魏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报告,使得胡雪岩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很多商业情报,在商业活动中抢占了先机。      
  胡雪岩和魏老五成为朋友,一开始固然有利用的成分在内,但当他觉得魏老五是可交的人之后,就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设身处地来替魏老五着想,终于赢得了魏老五的尊敬,二人也由此成为了至交。商人在交友时都着眼于一个利字,即谁对我有用就和谁交往,而胡雪岩则不然,他一旦发现意气相投就会以心相交,所以总是能够交到知心朋友,而这些朋友反过来又对他一生的成功起了重大作用。              
第85节:第八章 胡雪岩的结交之法(5)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要想结交的真正的朋友,刚有利益是不够的。只有以心相交,以情义两字当头,才有可能结交到知心的朋友,别人也才会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从而为你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善于投人所好    
  能猜察别人的心理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    
  --胡雪岩    
  自古有"无商不奸"之说,同时也有"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尤其是在晚清极其腐败的政治制度之下,朝廷的大小官吏大多数都以受贿图利为第一目标。然而,毕竟堂堂国家官员,一般不可能公然摆明了索要,不会明明白白指明了要什么。于是有一些下属资质鲁钝便不明其意,结果办事处处掣肘尚不知是何原因。胡雪岩就非常善于觉察这一点,不必多言,主动献贿,这些是他结交官员的高明之处。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调动漕米的公事。一下子在浙江官场获得能员的称誉,很快就得到署理湖州府的美缺。按惯例他应该既已得州府实缺,就应交卸海运局坐办的差使,但由于调动漕米拉下的亏空一时无法填补,加上还有一些生意上的事务牵涉到海运局,王有龄想暂时兼领海运局坐办。这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要得到抚台的批准。不过,当王有龄向浙江抚台黄宗汉提出这个请求时,黄宗汉却有意卖了个关子,对王有龄的请求只做了一个两可回答,却向他问及阜康钱庄的情况,并提出要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为自己代汇一笔一万银子的捐输军饷。王有龄自然爽快答应,说是只要抚台大人招呼,给下钱来即随时汇出。不料王有龄话没说完,黄宗汉便端茶送客,而对于王有龄兼领海运局坐办的事,也置之不理了。      
  这样一来,倒把王有龄弄了个云山雾罩,不知究理。    
  还是胡雪岩看得准。这黄宗汉原是一个贪财刻毒、翻脸不认人,一心搜刮银子而不恤下情的小人。浙江前任藩司椿寿,就因为没有理会他四万银子的勒索,被他在漕米解运的事情上狠整了一把,以至生路全失,自杀身亡。胡雪岩告诉王有龄,他在黄宗汉提出代汇捐输军饷的要求时给黄宗汉的回答,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黄宗汉哪里是要自己借阜康钱庄交汇捐输军饷?他其实是要借海运局的差使,勒索王有龄的银两,而且"盘口"都已开出来了,就是一万两银子。你王有龄不明就里,还在那里大包大揽,说是让他发下银子即刻汇出,你如果不是有意装糊涂,就是愚蠢,他哪里还会理你兼领海运局坐办的碴?      
  在胡雪岩的点拨下,王有龄恍然大悟,赶忙在第二天代黄宗汉交了一万银子的捐输军饷。而事实上也真正是"药"到"病"除,一万银子交出,他也随即得到兼领海运局坐办的批准。      
  黄宗汉为官极为贪婪,但他从不公然索贿,手下人要是不给,黄宗巡抚也不会发作,但是,往后可以另外寻个名目,修理礼数不够的属下。胡雪岩是好样的,他看得出黄宗汉的德性,只有使银子买平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