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这么简单

第17章


了无生气的语言甚至会让企业失去生命。
使便条简洁有力:
在一家公司里,一位高级主管花了很长的时间准备了洋洋洒洒两页的便条。还有很多经
理将这些便条贴在布告栏上,或影印一些,并放在员工的桌上,以供员工阅读。
这就是所谓便条的作用。
公司的便条,一般都被视为 “管理宣传 ”而已。但据我所知,在很多公司里,便条的写作
就如同有些学生拼凑的论文一般,长而无章,让员工感到手足无措。这样的便条至少有以下
几个缺点:
浪费纸张。虽然一张纸的价钱微乎其微,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了纸张在公司的日常开支中
所占的比例。它往往是成本节约的一个重点。在公司里,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到需要它的地方。
让人感到疲倦。用了那么多的字词,只是为了说明一件小小的事,但却浪费了读你便条的人
宝贵的时间,那无异于在杀人。我并没有夸张。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把精力和时间放于
其上,而不是读冗长的便条。
很多便条都过分使用定语以及其他的修饰语,这样做的结果是语义模糊,让人不知你所
云。
看看下面这句我在一家大公司里看到的便条上的话:超越其他公司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领
导阶层精心制定的超级战略。像这样的话,不仅仅在这家公司可见到。我常常得花上很多的
时间才能明白它所要说的内容。想想看,当你把一本书的第一章看完却不知道它要说的是什
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简短,再简短些。
语言使用原则
有一些语言规则,我发现对我们很有用处:
使用与人们基本价值观一致的词组和短语。一致的词语加强协调性。
发现能引起共鸣的词时,请记住,可以把它作为一致的词语使用。
一致的词语具有吸引力,如磁力一样可以改变你思考与行动的方式。
如果你理解目前的情况,包括相关的感情,那么选取一致的词语就很容易。 “常识”是个
很好的基准。
◆消除语言障碍
你不能宣示使命书,不能让它从奥林匹克山上降临。它必须发自人们的内心,否则使命
书将无人理睬,而且会成为文化内部的笑料。 
“该重新制定员工手册和特别安全预防条例了吧? ”一家中型制造厂的负责人对他的经
理说。“老板,你说得对!”经理说,“这回我有更好的主意:我要使用他们的语言,把那些
要点真正打入员工的心中。” 
“不是一向用英文的吗? ”老板有些不明白。 
“不错,但不是他们的那种英文。这就是我这回的主意。 ”他随即勾勒出他的想法。工厂
负责人立刻接受。下面就是经理接下来的做法:
各单位的领班被要求向工人询问可行的规定和规则,重点在于强调安全事故及其预防。
工人的建议提出后,召集全体领班开会,选出三人剔除重复的内容,并用规则的文字进行修
改。
再从经营管理的观点出发,增加必要的内容,弥补疏忽的漏洞。
领班草拟的规则提交人事科,人事科长只做一些编辑工作,使行文在文法上连贯(但不
过分迁就文法!例如:如果工人在不定式与动词之间加上副词,或内容偶有重复,行文允许
保留)。人事科长甚至允许 “这里要你他妈的小心 ”这句话留下,以强调某些安全要点,而提
到与恶作剧有关的规定时,也允许用“别他妈的傻蛋 ”。
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员工,是生产率提高的一大关键。许多大公司都被一种观念所统治,那就
是:一般的工人都是无用的笨蛋,只会把一切搞得乱七八糟。那就更别提使用员工们的语言
了,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员工的语言粗俗而简陋,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公司在外部失去面
子。于是,这些公司就站在管理者的高度,高高在上地说“主管专用停车位”、“此处禁止停
车”、“禁止这样做 ”,“禁止那样做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这些警示语对人们的影响
是非常深刻的,它们只会让员工离你而去,你不要指望能从他们的口中获得你想要的真实想
法。
例如在某家工厂张贴的一个安全标语上写着:“不可在油滑的地面滑行。”这个标语和 “小心
落水”一样没有意义。写下这个标语的人,似乎认为如果车子以 60英里的速度行驶,就能闪
避滚滚而来的石头雨。备受日本尊重的质量管理之父戴明曾告诉我们: “如果是在日本,他
们根本就不允许地面油滑。管理者只会揭示目标,而未提供达成目标的方法。美国人的口号
很有想像力,如 ‘零缺陷 ’、‘第一次就做对 ’等,都是信手拈来的好例子。 ”戴明还说: “听起
来很伟大,但若进料不合格,色泽偏差,或有其他瑕疵,让机器不能好好地运转配合怎么办?
他们能第一次就做对?” 
这些标语口号的隐含意思似乎是:员工只要够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然而,口号和教
条只会让员工觉得,管理阶层不但不了解他们,连发掘问题的诚意都不够。结果员工非但没
有受到激励,反而觉得不愉快。这些人被迫使用不合格或功能不佳的设备,在光线不足或通
风不佳的环境下工作,在别扭的空间里,在不称职的监工手下工作。
如果你真的尊重你的员工的话,就不要把你的那一套语言强加给他们,对员工来说,他
们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使用他们的语言,不要使他们对
你的语言产生厌恶。
让我们用一家因特网内容提供商与网络社区的公司 ——“三脚架”公司的例子来阐明这
点。“三脚架”公司开张之日,其创始人 ——两个大学生和一位教授——的中心理念是,大学
生难以获得有关“日常生活任务(金钱、健康、旅游) ”的信息。随着公司的发展,这一焦点
成为一条自我验证、包罗万象的口号: “三脚架:生活的工具 ”。这一口号广泛见于 “三脚架”
网页上、印刷品中及公司办公室内外。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职员及参与面试的多数人员事实
上将它看做“三脚架”所有行为之后的“指导性理念”。“生活的工具 ”这一理念通过锤子、扳手
等物件的形象表述出来,并通过网上诸如 “怎样租公寓 ”、“怎样保险 ”及“怎样询问医生”等内
容体现出来。
 当“三脚架 ”公司越来越成功,并吸引了圈外的投资者时,它基本的使命 ——我们是生活
的工具——仍然保持不变。但是,随着第三轮风险资本的投入, “三脚架”公司开始对其最初
的理念进行改变。最终, 2/3的员工投票通过了新口号: “聪明地生活、聪明地工作、聪明地
逛街。” 
但采纳口号还不到两个月,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当口号的作者之一询问职员对于新口号
的想法时,他颇为吃惊,并不时听到反问: “什么新口号? ”接下来的几个月,职员对这个新
口号的使用率遽然下降。网页内容的编辑发现自己被迫每周花费数小时的时间人为地将这一
口号添加进每一页中(以前的口号似乎自动融入内容之中,从不需要执行这一项任务)。职
员越来越多地提及旧口号,旧口号渐渐地重新出现在网页的内容中。最终,新口号仅提出六
个月便寿终正寝了。“生活的工具 ”重新出现,并作为三脚架的特性被重新提及。
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不是一则从上至下的决定。而且在 6个月之中或其后的面谈中,也
没有职员把“管理”或“权力”看做这个口号中不恰当的相关问题。类似地,分析领导层的因素
也提供不了多少线索。三脚架职员经常碰头,工作时相互接触多而且相互影响极大。领导不
断向职员灌输“聪明地生活、聪明地工作、聪明地逛街 ”,然而却并不成功。甚至领导也对口
号不得要领,难以运用,遑论用这一口号激励其他人了。大家都同意这个口号无疑是重要的,
但最终几乎无人买账。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却造成了混乱。 “聪明地生活”的口号作为人工制
品的制造过程与“三脚架”的主流文化是吻合的,但这一人工制品却不是这样。
对我们来说,三脚架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子,证明了使用员工认可的词语的重要
性。
有效沟通 
“沟通通常是无底洞,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大声说,“非常简单,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 ……
为了使沟通稍合礼节一点,时间稍短一些 ……你必须努力和别人沟通。 ”然而,在很多情况
下,尽管最高领导者有这样强烈的意识,企业中信息的自由交流、双向沟通依然存在很多障
碍。 
1、沟通是一个无底洞
◆认清沟通的意义
沟通一向是、现在是、将来也依然是企业中的重要问题,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清楚地表
达你对未来的要求和对结果的看法。 
——松下幸之助
在我所遇到的组织中,沟通不畅是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从人际误解到财政、运营和
生产问题,无不与沟通低效有关。沟通不良是组织低效的一个基本原因。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