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解读倾国红颜命运

第6章


叹口气,把田的官印、头发、生辰八字以及找得到的纸片都放在盒里,一溜烟逃走了。 
  田承嗣一觉醒来之后,发现宝盒不见了,再一照镜子,惨叫一声:猪啊!他只好自认倒霉,派军队四周找他的宝盒去了。正在悲伤,就收到了薛嵩派人送来的信:“昨天晚上有人在阁下身边捡到宝盒,还给阁下理了理发,现在我把盒子还给你,别紧张。你的亲家薛嵩上。”田承嗣惊出一身冷汗,一想,要是薛嵩想要他的小命,岂不是易如反掌?倒贴了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送给薛嵩。还结结巴巴地解释:“那……那些外宅男,只是海外自卫队,我现在把他们都遣散了,不……不敢跟您过意不去,您,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吧?” 
  薛嵩潇洒地宽恕了田承嗣。后来,田承嗣终于查清楚是一位蜘蛛侠干的,郁闷至死,只好下令,全营配备强力杀虫剂。   
  文成公主: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   
  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联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黄金为聘礼,唐以文成公主许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干布为公主筑城邑、立屋宇,以为居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学习诗书,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绿度母的化身,受到极大崇敬。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才手忙脚乱地把这些郡主、县主封为公主,让她们体体面面地出嫁,为国献身。 
  且看,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亲生女儿都不肯嫁到国外去和亲——要去,就让那些堂姐堂妹们去吧。 
  松赞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国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罗(尼泊尔)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开始不想答应。松赞干布头脑一热,就要跟唐朝干架,还威胁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将进来。”唐朝先击败吐蕃,压了他的气势,然后许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估计她爹的身份也与皇帝关系较远。文成公主出嫁时规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了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显然,他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呢。以前可从来没有人娶过上国的皇帝女儿呀——松赞得意地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专门用来晒命。 
  “饶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脚水。”皇帝老儿心里头一定很爽吧。 
  当然,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外交家。据说,她和松赞干布的确一见钟情,感情非常好。唐朝这支送亲的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后来,文成公主还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参加各种干部培训班和科学文化学习班。她自己也没闲着,给吐蕃人贯输先进的汉文化,革除陈规陋习,既参政,又不干涉政治,整个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视若神明。 
  唐太宗自鸣得意的送亲,未免“太炫耀”。不过,换回边陲数十年的平静,并给吐蕃开辟鸿蒙,接受教化,也未尝不是目光远大。总比下西洋的郑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银珠宝沿海给人家送过去,换回几只长颈鹿、几头大象,还洋洋自得,以为捡到宝。 
  文成公主是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头一年,唐太宗刚刚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礼仪也十分隆重,想借此蒙混过关,不料送亲的淮阳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的国家机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职。后来,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不过,她的规格更高,由皇帝亲自送亲到始平县,还割了水草丰美的河西九曲给公主,成了唐代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和亲。 
  到了唐肃宗之后,唐的国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了。打虎尤靠亲兄亲,和亲还须亲生女。   
  蔡文姬:海归出名也趁早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汉末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史学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夫死,在战乱中被俘虏到南匈奴,嫁与左贤王,12年后被曹操赎回,又嫁给田校尉董祀,命运坎坷。郭沫若有部历史剧讲文姬归汉,里面有文姬唱《胡笳十八拍》,据一般考证认为,文姬仅留有一首五言《悲愤诗》传世。 
  蔡家是当地望族,广有良田,文姬之父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母亲赵五娘也知书达理,遗憾的是,蔡邕四十五岁时赵五娘才生了文姬,作为独生子女,蔡文姬备受宠爱。 
  其实作为一个神童,蔡文姬足够写上十本《陈留女孩蔡文姬》,她爹她妈也早该把她拎着四处开讲座,讲演如何调教女儿,开一个“成功学”的专修班了。10岁时,文姬就显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蔡邕在室外弹琴,室内文姬听到父亲的弦断之音,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非常吃惊,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文姬马上分辨了出来。蔡邕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便成,还赢到父亲最珍爱的焦尾琴。12岁时,文姬的书法已得蔡邕真传,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人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的,传给文姬,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14岁时,文姬的文学才华已光耀一方,诗书礼乐无不通晓,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既不用出书,又不用炒作,蔡文姬就靠着口口相授的口碑声名远扬。 
  16岁时,文姬嫁给河东世族卫仲道。卫仲道也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才高气傲的她只好回娘家。后来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23岁,文姬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 
  文姬这个天才已经够倒霉了。可是,事情还没有完哪。刚刚与左贤王相爱,刚刚过上安定的日子,有了心爱的孩子,得了势的曹操不晚不早,想起了她。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尊崇才女,并希望借此笼络人心,打造一个文化大国的形象。于是下足本钱,用“白璧一双,黄金千两”来换文姬,估计如果索要不成,就要派兵来抢了。匈奴除归还文姬外别无选择。文姬也没办法,既思念故国、渴望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又无法舍弃亲生骨肉,还有丈夫,生离便是死别。 
  唉,做一个海龟到底是难的。回,还是不回?蔡文姬就是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一唱三叹写下了《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它们分别成为中国最杰出的诗歌之一,最杰出的流行歌之一。 
  蔡文姬风风光光坐着专列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还好,作为海外引进的有杰出贡献的特聘学者,政府不仅给解决住房问题、户口问题,还解决配偶问题——当真给她找了一个丈夫。文姬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而董祀正是个大好青年,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开始还不太满意这段婚姻,不过就在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当着众多宾客向曹求情。曹操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其罪。 
  像这样的天才是不世出的。举个例子,曹操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说,“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但我还能背出四百篇。”曹操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我派十个人,把你记的抄下来。”蔡文姬说不用。很快,她就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只有这种人,才能像那个老姑婆班昭一样,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完成《续后汉书》。 
  瞧,出名要趁早,回国也要趁早,晚了,就连位置都没有了,曹操哪里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给你当丈夫?   
  述律皇后:她等待刀尖已经太久了   
  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名月理朵,契丹族右大部人。有政治远见,有军事才能,勇敢果断过人。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断腕服众。生有三子,次子耶律德光即位后,尊为“应天皇太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