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污染的真实原委

第4章


近530年,发生流域性旱灾193次,蝗灾103次。  
  灾害频仍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历史上农民起义频发是民不聊生的典型标志;而邪教横生,反映了沿淮人民在现实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虚妄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淮河流域居民外出乞讨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独特的现象,群体性移居也较为多见。现居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河南籍人士就非常之多,几乎每问三个人即有其一。历史上还出现了以乞讨出名的凤阳县,民歌“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唱遍全国。直到现在,沿海和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夜市里卖花的小女孩,相当比重的人员来自淮河流域。  
  当代最为严重的灾害应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当时我国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约3000万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70%以上是淮河流域居民。由于这一时期妇女严重营养不良,婴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现在,这一年龄段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传奇的身世(1)    
  淮河是一条年轻的河。尽管在中国排名第三,但与老大哥长江、黄河相比,资历要浅得多。现在淮河流域的很多土地,包括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还是依靠黄河、长江搬运沙土“造”出来的。  
  据有关地质研究资料记载,数百万年前,黄淮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由于海底地壳运动,已把山东的沂蒙山一带托起,现在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就成了一个海湾。  
  100万年前,桐柏山上流出一股溪流,汇集沿途的细小支流,向相对低洼的东方流动。这时黄河、长江等已壮大到具有“改天换地”的威力,裹挟着大量泥沙,填海造地。大约到5000年前,江苏北部已成陆地,淮河穿过此地注入大海,奠定了现在淮河的模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淮河干流走向:源于现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的胎簪山,经过该县的东北部和南部,流经信阳市北和其下辖的罗山、息县、淮滨三县,到达安徽境内的阜南县。向东过霍邱、寿县、怀远、凤阳出安徽。进入江苏,流过泗阳县城南,经淮阴北,向东过涟水县,注入黄海。  
  现在看来,淮河上游、中游基本维持原来的面貌,只是下游地区变化太大。  
  淮河算不算中华民族最早繁荣的地方?  
  中国人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丰富的古籍遗存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系一项关于安徽和县(长江北岸边)发掘出的“和县猿人”遗址和化石测年成果时,负责研究的教授们告诉我:如果把中国“人”的文明起源上溯到1万年前,当时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居民了;再往上推15万至30万年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只能找到很少几处人类活动的踪迹;时间再往上推移,就更少了。即使是1万年后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建筑、艺术品等,南方存留也比北方少得多。是中国南方在古代没有像北方那样人类频繁活动?教授们通过对和县猿人化石研究后认为:中国南方气候温湿,腐蚀力极强,古迹与文化遗产难以保存。为验证这一说法,教授们还做了个试验:将步枪子弹的弹头去掉,倒出火药并清洗干净,放入不同试验品,如骨头、金属、含放射性元素物品等,后密封、深埋。深埋的地点就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附近,过几年挖出看看其变化情况,用以推断古代遗存在南方气候环境中的保存与腐蚀等情况。不想3年一过,子弹壳早就锈蚀了,里面的东西也存留不多,面目全非。试想,如果这是300年、3000年、30000年,甚至更早,那时候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根本无法留到今天供我们欣赏、歌咏。  
  我没有专门研究淮河文明史,但对淮河流域的文明,我认为有两件事必须提及:  
  一、众所周知的史实: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出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出生于安徽颍上县的管子,出生于安徽涡阳县(一说河南鹿邑县,商、周时可能为一地,后划分归属两省不同地区)的老子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儒与道,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民族世界观的“原点”和精神文化源泉。淮水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厚重的文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二、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距淮河发源地很近的河南舞阳县贾湖考古遗址,在多次发掘中,均发现稻作农业的遗迹。特别是2001年4月到6月,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队、河南省博物馆、舞阳县博物馆等合作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9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居民已开始种水稻。出土文物中不仅有稻谷,还有加水稻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新华社于2001年6月27日对海内外播发了通稿。  
  考古专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贾湖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七音阶骨笛,还有成套的稻作农业遗迹等。贾湖考古发现举世震惊,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水稻之于中国人,无异于牛奶对于欧洲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人口大族,与稻作农业不无关系。特别在天灾人祸频仍,以人多为胜的古代,稻作农业对民族的强盛,尤为重要。  
  对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和重大事件,安徽淮南人陈广忠曾著《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详细叙述,现撮取经络,加上我所了解的情况简述之:  
  淮河流域可能是古人类起源地之一。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1981年和1987年分别出土了一批古猿人化石,称“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早在1954年,还在江苏泗洪县下草湾发现属母系社会的新人化石,考古学上称“泗洪人”或“下草湾人”;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江苏淮安县青莲岗遗址,河南许昌丁庄遗址,安徽蚌埠市北郊双墩古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等,证明淮河流域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这段历史中,文明、进步与中华民族同步。在音乐演奏、刻字与绘图、制陶、稻与粟的种植、家畜驯养、饮食结构、社会组成等方面,为率先发现;  
  传说中的伏羲发源于渭水,后迁徙到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北)定都。其后神龙也居于此。先古“三皇”有二位定居于淮河流域。据《易》、《史记》等记载,中华民族的婚姻制度、音乐及部分吹奏乐器制作、家畜饲养等都是从伏羲时开始的。“八卦”也是由伏羲发明;    
  传奇的身世(2)    
  淮河流域是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夏代有涂山国,“淮夷”是最早的淮河流域居民,“东夷、西狄”中的夷即指“淮夷人”;尧舜时安徽六安出皋陶,为中国最早的司法长官;江苏徐州出彭祖,是中国最早讲修身养性而且是传说中最长寿的人;夏禹开国,定都颍水上游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其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末代天子桀荒淫无度,被商汤联络包括“淮夷人”在内的众多夷人推翻,流放于南巢氏(今安徽巢县西南);商朝起于淮北。23代商王武丁时期,定居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周统治后十几代,与“淮夷人”战争不断。“淮夷人”成为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楚霸王任用孙叔敖,在淠水下游(今安徽省霍邱县附近)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库――芍陂;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挖运河“邗沟”,连通江、淮两大水系。战国时魏王修“鸿沟”,沟通黄、淮;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出现老、庄、儒、墨等思想巨擘和学术流派;秦末安徽省宿州市发生大泽乡起义;汉代淮南王刘安编纂重要历史文献《淮南子》,他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制作方法;汉高祖刘邦起家于江苏北部沛县;曹魏发祥于涡淮(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氏父子在中国政治史、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公元382年发生的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案例淝水之战,在今安徽淮南、寿县间;隋开凿大运河,沟通江、淮、黄三大水系;唐、宋淮河漕运,水利发达,并对南北文明的融汇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宋时黄河开始夺淮入海,长达700年;安徽省凤阳县人朱元璋,建立明朝;江苏兴化人施耐庵著《水浒传》,江苏淮安人吴承恩著《西游记》;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命国民党军掘开黄河花园口,以黄水御日军。黄河再度夺淮,1947年3月封堵。淮河流域44县受灾,约90万人丧生。形成5.4万平方公里黄泛区,淤积泥沙100亿吨。加剧淮河流域河湖水灾。  
  淮河流域最大的战争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元月的淮海大战。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毛泽东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与蒋介石及其部属刘峙、杜聿明、黄维、黄伯韬、邱清泉、李弥所率80万军队,进行了65天的战斗,歼敌55万余人。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历史上对淮河造成致命打击的,是南宋的黄河夺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